|
《什么是“律句”?它到底有何用?》大庆市职业学院 李继鹏
我在《律句──语文教师绕不开的基本常识》一帖开头是这样说的:
律句,顾名思义,就是平仄有一定规律的句子。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春满乾坤福满园”的二四六字分别是“仄平仄”;“天门中断楚江开”“天增岁月人增寿”的二四六字分别是“平仄平”,“离离原上草”“上天言好事”的二四字分别是“平仄”,“走马观花”“锦上添花”的二四字分别是“仄平”……“二四(六)分明”(平仄相间),这样的句子就是律句。
对联中、诗句中、成语中等等,常常见到,想绕也绕不开呀!
先说对联中常用。“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园”,上联二四六字“平仄平”,下联二四六字“仄平仄”,对得很严。春节家家贴对联,都应该是这样“对”得严格的“联”。现在有些对联不讲平仄了,久而久之,对联可能不用律句,因而也就会失去节奏美。常此以往,下几代人还会不会写对联?这可能让人担心。
语文教师,应该知道对联是如何“对”的,想绕也绕不开呀!
再说格律诗句。格律诗(词),要求用律句。一个小学生,会背几十首诗词(曲),却不知格律诗词里边用的是律句,岂非咄咄怪事!一个语文教师要教几十首、几百首格律诗(词),却不知格律诗词里边用的是律句,岂非咄咄怪事!有句话说“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自觉地感受它”,不理解律句,如何感受律句的音乐美?
次说成语或短语。很多成语或短语,节奏明快,是因为它自身平仄相间。比如“走马观花”“锦上添花”二四字都是“仄平”,“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二四字都是“平仄”,当然有些更复杂,但具有节奏美。
上述“平仄规律”,指“二四六分明”,指合乎声律定式。凡是合乎声律定式的“句”都是“律句”。律句语音修辞严格,说起来更顺口,听起来更悦耳。学习律句是宏扬“国学”的重要内容。讲诗词联,不知律句,如同想写文章但不会造句;也讲不清“对仗”之中是如何平仄相对的。
论坛上有几人,开始时不承认有“律句”这个词,后来认为律句只适用于近体诗,不承认词(长短句)中也用律句,他们填词不用律句;有人认为标准对联也不用律句,有人有进步,认为诗词联中用律句,但他认为律句至少是两句;开始时不承认律句,认为律句只是近体诗独有的某些人,又提出“谈律句离不开诗词曲联”,认为律句没有独立性。认为“律句离不开诗词曲联”者就是对前者的否定。下面重点谈谈律句有无独立性:
假如律句没有独立性,那么律句离开诗词曲联就不是律句了。事实上,“天门中断楚江开”离开近体诗《望天门山》,它仍是律句,它的声律定式仍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她在丛中笑”离开《卜算子》词,仍是律句,声律定式仍是“仄仄平平仄”:“天增岁月人增寿”离开对联仍是律句,它的声律定式仍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枯藤老树昏鸦”离开《天净沙》仍是律句,它的声律定式仍是“平平仄仄平平”。它们都不因离开诗词曲联而改变声律定式,说明它们仍是律句。
一首绝句中有四句,句句都有能独立存在;一首七(五)律中有八句,每句都能独立存在,并无“至少两句”才能存在之说。
“走马观花”“羊毛出在羊身上”“七剑下江南”“美在龙江”……做“语”时合律,当“句”时仍然合律,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样,合律的成语、俗语、广告语、网名当“句”时,因其合乎声律定式,也是律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