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7|回复: 27

严沧浪云八病弊法不足据也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9-6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9-6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6 19: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6 17:44
不过也说明八病之说一致延续到很晚没有消失,甚至现在还有影响。

我也怀疑蜂腰鹤膝在唐宋时仍有人讲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发表于 2016-9-6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6 20:17 编辑

严沧浪云八病弊法不足据也
王利器:声病之说,为世诟病久矣。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八病…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
(严羽,南宋诗论家、诗人。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其诗集名《沧浪先生吟卷》,2卷,共收入古、近体诗146首。有《邵武徐氏丛书•樵川二家诗》本。《沧浪诗话》则附于诗集之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沈休文(沈约)所载八病,如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以上尾、鹤膝为最忌。…后四病尤无谓,不足道也。”

关于仄声的提出时间:
文镜秘府论校注----王利器:
元氏曰:”…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此处王利器《文镜秘府论校注》注:“上去入三字《眼心抄》作一侧字,下并同。”《眼心抄》即日本祖风宣扬会编印《弘法大师全集》《文笔眼心抄》,简称《眼心抄》)
可见在唐代中期(空海在世时代)已经称上去入三仄声为一“侧声”概念了,标志四声二元化的已经成为常识或惯例,而且是从唐初元兢时代就已经形成了。==============================================
《诗髓脑》内容,目前可考者为“调声”、“对属”及“文病”三部分

1、“调声”部分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2、“对属”部分

3、“文病”部分
一、平头。
二、上尾。
三、鹤膝。
四、蜂腰。


上去入三字《眼心抄》作一侧字,下并同】,【下并同】仅仅局限于“调声”部分的【换头】章节,并不适用于【调声部分】的【护腰】和【相承】章节,更不适用于【文病部分】的【平头】、【上尾】、【鹤膝】、【蜂腰】!

点评

是的,还不适用于押仄韵(如金筑子的混话)。 这是只是证明当时已经有了仄韵三声的代名词:侧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6 22: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9-6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9-6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发表于 2016-9-7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7 00:43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6 22:14
虽然八病之规定是被淘汰了,但其中有一些思想还是被传承了下来,如四声递用,如挤韵,至今还是有意义的。特别是避免重复单调的思想,一直在激励着诗人对律诗框架下灵活多变的追求。

由元兢的《诗髓脑》作证,元兢淘汰了【鹤膝】,没有淘汰【平头】、【上尾】、【蜂腰】。【平头】、【上尾】、【蜂腰】,不但没有被淘汰,况且是有所继承与发展。

点评

元兢没有淘汰的不等于后人没有淘汰。事实是连元兢一起淘汰了。因为平头上尾已经被唐近体诗粘对律所淘汰。至于蜂腰本不属于元兢的,早和鹤膝一起被淘汰。蜂腰鹤膝从一开始就是与诗的基本句型相矛盾的,无法实践。 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7 06: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发表于 2016-9-7 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7 06:39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7 06:27
元兢没有淘汰的不等于后人没有淘汰。事实是连元兢一起淘汰了。因为平头上尾已经被唐近体诗粘对律所淘汰。至于蜂腰本不属于元兢的,早和鹤膝一起被淘汰。蜂腰鹤膝从一开始就是与诗的基本句型相矛盾的,无法实践。
至于你把蜂腰当成元兢声律二五法是你个人的凭空捏造,根本不存在。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髓脑》

  由于《诗髓脑》在唐代已传入日本,市河宽斋《半江暇笔》谓此书由空海携归,并将其文辑入《文镜秘府论》中,故在东土产生较大影响。如《本朝文粹》卷七《省试诗论》记载,当时文人每引元氏书为立论依据;作于天庆二年(后晋天福四年,九三九年)藤原宗忠之《作文大体》(见《群书类从》卷一百三十七),前半部份乃大江朝纲(八八六—九五八年)所撰,其论“诗病”、“字对”、“调声”等,多受《诗髓脑》影响。如论“平头”之“第一字用平声不为病也”;“上尾”之“发句连韵不为病”,“蜂腰”之“平声不为病”等,显然因袭《诗髓脑》。古代日本歌论著作,亦往往以“髓脑”命名。如藤原公任《新撰髓脑》、源俊赖《俊赖髓脑》等,而《八云御抄》卷一“正义”亦将《新撰髓脑》,《能因歌枕》、《俊赖无名抄》、《绮语抄》、《奥羲抄》统称“五家髓脑”。《基俊和歌口传抄》卷上有“家家髓脑”之说,《悦目抄》亦云:“上古歌仙,髓脑口传。”均可见元兢《诗髓脑》影响之一斑。

    今以《定本弘法大师全集》第六卷《文镜秘府论》为底本,并以《文笔眼心抄》、《本朝文萃》、王利器《文镜秘府论校注》、兴膳宏《文镜秘府论》译注及王梦鸥《初唐诗学著述考》参校。

  哈哈儿据张伯伟编校,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繁体竖排本《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录校制作。

作者:元兢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版本:终校版  转贴请注明

点评

论“平头”之“第一字用平声不为病也”;“上尾”之“发句连韵不为病”,“蜂腰”之“平声不为病”等,显然因袭《诗髓脑》 ------既然元兢对平头上尾蜂腰三病都有新解,你元兢声律为何只选“蜂腰二五法”?既然你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7 06: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发表于 2016-9-7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7 06:48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7 06:27
元兢没有淘汰的不等于后人没有淘汰。事实是连元兢一起淘汰了。因为平头上尾已经被唐近体诗粘对律所淘汰。至于蜂腰本不属于元兢的,早和鹤膝一起被淘汰。蜂腰鹤膝从一开始就是与诗的基本句型相矛盾的,无法实践。
至于你把蜂腰当成元兢声律二五法是你个人的凭空捏造,根本不存在。

你的所谓【唐近体诗粘对律】,难道不是元兢的换头律?【蜂腰鹤膝从一开始就是与诗的基本句型相矛盾的,无法实践】,原因在于你将【上去入】合并对待而造成的!
【首句连韵不为病】和【二五同平不为病】,难道不是元兢理论吗?!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髓脑》摘抄,红字部分,难道不是元兢的声律理论吗?

二、上尾。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名为上尾。)
    如陆机诗云:“衰草蔓长河,寒木入云烟①。”“河”与“烟”平声。此上尾,齐、梁已前,时有犯者。齐、梁已来,无有犯者。此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为未涉文途者也。唯连韵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②”是也。下句有云“郁郁园中柳③”也④。

①陆机诗句
②古诗
③古诗十九首
④三宝原本注:此文出于元兢。

四、蜂腰。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
    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①”“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于上尾、鹤膝,均于平头,重于四病。清都师皆避之。已下四病,但须知之,不必须避②。


古诗句

此段文字亦见于《本朝文萃》卷七,《诗髓脑》云:蜂腰者,每句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是也。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君”与“甘”平声,“独”与“饰”同入声。元兢曰:“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于上尾、鹤膝,均于平头,重于四病”。三宝院本注,此文出于元兢。

点评

【首句连韵不为病】和【二五同平不为病】,难道不是元兢理论吗?! ------永明体中本就有首句连韵和二五同平(或同仄)的诗,元兢这理论没啥新意,更谈不上理论。元兢最主要贡献是换头,而“双换头”正是沈约平头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7 07: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3 05: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