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启功是著名的古典文学教授,曾在辅仁大学和北师大任中文系教授。启功对于永明体时期沈约的四声说是这样说的: 沈约虽倡四声之说,而在所提的具体办法中,却只说了宫与羽(李延寿说宫与商、角与徵),低与昂,浮声与切响,轻与重,都是相对的两个方面,简单说即是扬与抑,事实上也就是平与仄。 从他们实际注意声调抑扬这现象上看,可知沈约等人在音理上虽然发现了四声,但在写作运用上却只是要高低相间和抑扬相对。从下边所列沈约自己举出的各例句中,可以看出扬处用的是平,抑处用的是上去入。在这里上去入之间并看不出选用的理由和区别,可见上去入在当时实是作一个抑调用的,归结起来,仍是平仄而已。况且辨别四声和运用平仄并不矛盾,能辨别复杂的,未必不使用简单的。后世的种种误解,大约都由于把辨四声认作用四声了。 ----------- 启功的这段论述是错误的。汉语四声的使用,并非上去入合用,平作为对立面独用,以形成平仄抑扬。只有当押平韵诗时,上去入才合用为对立面,产生出抑扬效果。但这只是到了唐近体诗时代,唐人只选择了押平韵这一种作近体诗,这种抑扬效果才显出来。而在永明体,则押上声,押去声、押入声的诗仍很多。此时,平只是与上去入为一方混合用的,平与上去入产生的抑扬就只产生在句中了,而不是押韵的平仄关系了。也就是说,产生押韵的抑扬认识在唐人的沈、宋,而不是上溯到南北朝的沈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