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泉教授总结了长联中的马蹄韵,著了《对联格律 对联谱》一书。在多个论坛看联友发言,发现有一些根本性的错误提法:一种是余德泉教授发现了马蹄韵,甚至有人说马蹄韵是他发现的,余德泉教授窃取了他的科研成果;另一种则是在每比只有一个单句的对联中,拿马蹄韵说事,对马蹄韵予以批评。
1、马蹄韵不是当代人发现的,其创作实践历史悠久,其提法清朝就已经出现,不少对联高手都是自觉地运用马蹄韵进行长联创作,所以说余德泉教授或当代某人发现了马蹄韵是不客观的。余德泉教授只不过是对马蹄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2、马蹄韵是长联中句脚平仄交替规律,与单句联毫无关系,不能在单句联中用马蹄韵分析批判。 马蹄韵是律诗中平仄相对相粘规律在长联中的运用。我们知道,律诗有平起式、仄起式两种,但无论哪一种都遵循联内平仄相对,联间平仄相粘的规律。请看: 仄起式(以李商隐《无题》为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因为律诗句内一般而言(孤平、三平尾例外),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所以只要看每句第二字便可,其相对相粘平仄规律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式(以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例)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其相对相粘与仄起式正好相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一副长联恰好每比8句,上面两首诗恰好是上下联分句句脚平仄的合律安排,它完全起源于格律诗,不是对联作者的创造。 少于8句或多于8句,马蹄韵的格律就是: ……平,……仄; ……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 以此类推,则除了第一分句句尾平仄为单,第二句起句尾平仄依次两两交替。 三个分句的,常见的出上述形式外,还有一种: ……平,……平,……仄; ……仄,……仄,……平。 严格说来,这不属于马蹄韵,而属于朱氏规则,余德泉教授也将其纳入马蹄韵范畴,称之为马蹄韵变格,个人认为也是可以的。从声律的继承和审美价值来看,马蹄韵是对律诗声律的直接继承,无疑也是最为优美的格律形式。 除了马蹄韵,有一种朱氏规则,那就是每比无论多少个单句,上联前面分句句脚一律平,最后一句句脚为仄,下联则相反。四句以内感觉还不明显,超过四句,读起来就觉得很吃力,十句以上,就令人厌倦不能忍受了。还有一种叫李氏规则,那就是无论多少个单句,句脚一平一仄到底,规律是规律,但节奏交替太快,给人一种紧迫感,单句太多,读起来就像哮喘病发作。 比较而言,从历史继承,审美效果来看,上述三种,马蹄韵最佳是不可否认的。当然,一种最佳的格律,首先是极少人创造,慢慢才能为大多数人所喜欢、接收和运用。余德泉教授考察、总结了上千年对联创作中马蹄韵运用的现象,认为大多遵循这一规则,反对者则同样通过统计学来证明历史上马蹄韵并非主流。个人认为,统计学对于自然科学考察是行之有效的,对于文学则不见得时时处处可行。在某种文学形式尚未成熟之时,用统计学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同时,美的就是美的,不一定要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就如几千年以来,中国女人数不胜数,但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只有四大美人。我们能够因为四大美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而否认她们是美人吗?而且一种美好的文学形式,成为共识总会有一个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上必然会逐步占绝对优势的。 另外,还谈谈龙凤韵。龙凤韵是当代联坛十老之一的南阳市楹联学会已故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克锋先生提出来的。其特点是阐述长联中单句之间上句结尾与下句开头之间平仄交替的现象。如: 器学潜藏,抱膝长吟田父乐; 经纶跃展,鞠躬尽瘁老臣心。 上联首句结尾“潜藏”,平平,次句开头“抱膝”,仄仄;下联首句结尾“跃展”,仄仄,次句开头“鞠躬”,仄平(首字可平可仄)。张克锋先生把前句结尾喻之为龙,次句开头喻之为凤,认为这种平仄搭配如龙凤佳偶,因而称之为龙凤韵。南阳市楹联界为之自豪,以其作为一张名片。句与句尾首之间,平仄交替,有时也确实有美感,但是,格律联讲究句尾,已属不易,再讲究句首,无疑增加了难度,而且单句多了,也不见得有多少审美价值,无异于作茧自缚。同时,像四四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不仅感觉呆板,而且只能用于平起仄收对联,常见的仄起平收联则无法使用。这类形式在其他不同字数的句子与句子之间不违背大律的情况下不能使用的现象还不少。作为格律,就是同一文学形式中可以普遍使用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律。张克锋先生的探索精神非常可贵,全国联友尤其是南阳联友推崇备至也可以理解,今年,南阳市楹联学会为了纪念他而举办“龙凤杯”全国征联,也值得肯定,本人也撰联参加了,以表示景仰,但是,如果将“龙凤韵”过分拔高,甚至视为联律,则显然不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