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近体诗从来就是字面一致,读音各异的 唐近体诗依《切韵》字面成律,读音却是南腔北调的。今天有人认为《切韵》(平水韵)是哑巴韵,谁也读不出来。其实唐人那时同样是谁也读不出“标准”的《切韵》音来,他们都是按自己的方音读诗的。他们写诗大家字面一致,读诗却是各用其音的。以今人为例,我选了东西南北中六人的七律,他们的诗在字面上的格律都是一致的,但他们都是各用自己的方音来读的。 鲁迅:(浙江)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朱德:(四川) 远望春光镇日阴, 太行高耸气森森。
忠肝不洒中原泪, 壮志坚持北伐心。
百战新师惊贼胆, 三年苦斗献吾身。
从来燕赵多豪杰, 驱逐倭儿共一樽。 周钟岳:(云南) 喜无风雨误良辰,又向江头认旧尘。 重九节中名胜地,三千里外故乡人。 接篱倒着山公帽,濯锦同寻玉女津。 赌酒吟诗尽亲旧,插萸忘是客中身。 孙中山:(广东)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徐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老舍:(北京) 故人南北东西去,独领江山一片哀!
从此桃源萦客梦,共谁桑海赏天才?
二更明月潮先后,万事浮云雁往回:
莫把卖文钱浪掷,青州瓜熟待君来? 毛泽东:(湖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谁都知道,他们写的是统一的切韵字,但这切韵字却读不出一个统一的切韵音来。今人只读得出自己祖宗的方音,那么唐祖宗也只读得出秦祖宗的方音,说唐祖宗能读得出一个统一的《切韵》音那是猜测的。《切韵》音不是慢慢地消失了,而是从来就没有人去照字面的反切注音读过。《切韵》音从来就只是存在于字面,所以它才能千年不变地传承下来! 人类的语音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汉字,是记录汉人语音的符号。语音表达什么,这符号就代表什么。当南方的甲将a语音用汉字A记录下来传递给北方的乙,这北方的乙再将A还原成自己的语音时,这语音就变成了b。世间没有一片叶子与另一片叶子是相同的。世间也没有一个人的语音与另一个人的语音是相同的。我们把语音扩大成很粗的音调,南方人的音调与北方人的音调是不一定相同的。所以说汉字A对于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声调它只是切韵规定的字面上的,南方人和北方人不去计较这个汉字A所标的声调是否与自己的口音相符。于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用ABCDE写出的近体诗,其声调平仄不一定符合南方人或北方人的个人口音,这南方人或北方人只要认同这ABCDE的字面一致就行了。所以1300年来近体诗的用字书面声调是不变的。只有押韵语音可随时代而改变。可押词韵,可押新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