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读书破万卷”的“破”,朋友们基本有这么几种解释: 1、超过、达到、突破 2、把书翻烂了,形容仔细读书 3、吃透,彻底了解,领悟 我个人意见倾向于第三种。
二、柳永词中,是“朝野”还是“朝夜”? 理论上说,这两个选择中必有一个是错的。先引原词: 玉墄金阶舞舜干。朝ye多欢。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凤楼临绮陌,佳气非烟。 雅俗熙熙物态妍。忍负芳年。笑筵歌席连宵昼,任旗亭、斗酒十千。赏心何处好,惟有尊前。 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朝野”,理由有两个: 1、首句写“朝”,三、四句写“野”,从词的结构来说,这一句处于第一乐段过渡到第二乐段的位置,所以有一个承上启下或者说过渡的功能,这样“朝野”就非常合拍了。“朝野”一结合,第三乐段才可以总结。你若填词,这一拍的这一个作用是值得学习的,可以使你的作品浑然一体。 2、如果是“朝夜多欢”,那么句子的意思就是“笑筵歌席连宵昼”,等于是说柳耆卿在后段又重复啰嗦了一句,我觉得老柳可能不会这么没水平。
三、赵彦端在《看花回》词中的音韵特色是什么? 先引原词: 端有恨,留春无计,花飞何速。槛外青青翠竹。镇高节凌云,清阴常足。春寒风袂,带雨穿窗如利镞。催处处、燕巧莺慵,几声钩輈叫云木。 看波面、垂杨蘸绿。最好是、风梳烟沐。阴重重帘未卷,正泛乳新芽,香飘清馥。新诗惠我,开卷醒然欣再读。叹词章,过人华丽,掷地胜如金玉。 赵词在这首词中的用韵是颇有特色的,他的韵脚中,“何速”用平仄,“翠竹”用去仄,“常足”用平仄,“利鏃”用去仄,“云木”用平仄,“蘸绿”用去仄,“烟沐”用平仄,“未卷”用去仄,“清馥”用平仄,“再读”用去仄,“金玉”用平仄。这种韵脚的反复交互相替,清代词学家万树认为就是这首词的“词眼”,你若填此,不妨照猫画虎,有意为之。
今日问题: 叶梦得有一首《千秋岁》,词如下:
雨声萧瑟,初到梧桐响。人不寐,秋□爽。低檐灯黯淡,画幕风来往。谁共赏。依稀记得船篷上。 拍岸浮轻浪。水阔菰蒲长。向别浦,收横网。缘蓑冲暝色,艇子摇双桨。君莫忘。此情犹是当时唱。 问题是:万树的《词律》中前段第三拍是“人不寐,秋声爽”,杜文澜认为不好,应该按照《钦定词谱》的版本,改为“人不寐,秋襟爽”。请问,你觉得哪个更好些?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