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00|回复: 27

也谈唐代试帖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4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8-24 09:05 编辑

也谈唐代试帖诗

    唐代试帖诗,无所谓宽与严!初唐试帖诗,以传承下来的永明体四声用于句中格律,这四声以隋代的《切韵》为准。用韵则不依《切韵》,考官许敬宗等以《切韵》193韵太苛,奏请合而用之,将《切韵》193韵合为大体与后来的平水韵106相同。因此,唐代试帖诗的要求只限于押韵的规范,并不以后来沈宋提倡的律诗格律为标准。况且,沈宋也是以诗为仕的,不可能自己为仕一个标准,去考别人又是一个标准。本朝取仕有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整个唐朝的试帖诗只是用韵的要求,不太计较粘对、折腰之类。
    句子用四声,也只是从永明体中用过的句子为标准,二四异声还是二五异声还可争论,但仄仄平仄仄也可,平平仄平仄也用可,总之,押韵出韵则是不行的,这一要求一直沿用到清朝。

头像被屏蔽

1

主题

224

回帖

68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80
发表于 2016-8-24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8-24 09: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宋谷城 发表于 2016-8-24 09:01
弄得个煞有其事,好像现在还试帖似的

弄清唐代科举与日常律诗中格律情况,有利于对现状正本清源,意义不可小视。

点评

果如此,则有宋一代就应该研究透彻了,不待今。  发表于 2016-8-24 09:08
愿闻其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4 09: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

主题

224

回帖

68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80
发表于 2016-8-24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8-24 09: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整个唐朝的试帖诗只是用韵的要求,不太计较粘对、折腰之类。
……
唐代科举试贴诗目前只知道有题目和韵的限定,格律却未见说明,但唐代试贴诗绝大部分符合五言六韵律诗格律,说明科考有格律规定,只是未见记载而己,唐长兴二年阙名《详复进士杂文奏》:“仍望付翰林,别撰律诗赋各一首具体式一二晓示,将来举人合作者,即与及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发表于 2016-8-24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依据现有可见文献记载,许敬宗(592—672)死后,才有681年科考律诗的诏令。由此可知,许敬宗的【奏请合而用之】的目的,不是用于【试律诗】,而是用于【应制诗】。永明体用过的句子【仄仄平仄仄】,是不犯蜂腰的。也即,25不可同平同上同去同入。唐朝使用【仄仄平仄仄】时,是可以同平。不可同上同去同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发表于 2016-8-24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谈唐代试帖诗

    唐代试帖诗,无所谓宽与严!初唐试帖诗,以传承下来的永明体四声用于句中格律,这四声以隋代的《切韵》为准。用韵则不依《切韵》,考官许敬宗等以《切韵》193韵太苛,奏请合而用之,将《切韵》193韵合为大体与后来的平水韵106相同。因此,唐代试帖诗的要求只限于押韵的规范,并不以后来沈宋提倡的律诗格律为标准。况且,沈宋也是以诗为仕的,不可能自己为仕一个标准,去考别人又是一个标准。本朝取仕有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整个唐朝的试帖诗只是用韵的要求,不太计较粘对、折腰之类。
    句子用四声,也只是从永明体中用过的句子为标准,二四异声还是二五异声还可争论,但仄仄平仄仄也可,平平仄平仄也用可,总之,押韵出韵则是不行的,这一要求一直沿用到清朝。

==============================
老金大实话!
只是在下三羊不知【沈宋提倡的律诗格律】的内涵是什么,最好引用沈宋的原话!最好说【声律】,不要笼统说【格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发表于 2016-8-24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祝贺金筑子!

金筑子已经看到航标了 !

点评

祝贺三羊,被你忽悠晕了一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4 21: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发表于 2016-8-24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4 09:57 编辑

也谈唐代试帖诗

    唐代试帖诗,无所谓宽与严!初唐试帖诗,以传承下来的永明体四声用于句中格律,这四声以隋代的《切韵》为准。用韵则不依《切韵》,考官许敬宗等以《切韵》193韵太苛,奏请合而用之,将《切韵》193韵合为大体与后来的平水韵106相同。因此,唐代试帖诗的要求只限于押韵的规范,并不以后来沈宋提倡的律诗格律为标准。况且,沈宋也是以诗为仕的,不可能自己为仕一个标准,去考别人又是一个标准。本朝取仕有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整个唐朝的试帖诗只是用韵的要求,不太计较粘对、折腰之类。
    句子用四声,也只是从永明体中用过的句子为标准,二四异声还是二五异声还可争论,但仄仄平仄仄也可,平平仄平仄也用可,总之,押韵出韵则是不行的,这一要求一直沿用到清朝。
==================================三羊回复:
不太计较粘对、折腰之类】。
这话说的不太严谨,你的【黏对】,大概就是【换头】吧。
如果是的话,这就说明,近体诗有【近体换头诗】和【近体折腰诗】两种
近体律诗有【近体换头律诗】和【近体折腰律诗】两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发表于 2016-8-24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4 10:20 编辑

唐代试帖诗,无所谓宽与严!初唐试帖诗,以传承下来的永明体四声用于句中格律,这四声以隋代的《切韵》为准。用韵则不依《切韵》,考官许敬宗等以《切韵》193韵太苛,奏请合而用之,将《切韵》193韵合为大体与后来的平水韵106相同。因此,唐代试帖诗的要求只限于押韵的规范,并不以后来沈宋提倡的律诗格律为标准。况且,沈宋也是以诗为仕的,不可能自己为仕一个标准,去考别人又是一个标准。本朝取仕有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整个唐朝的试帖诗只是用韵的要求,不太计较粘对、折腰之类。
    句子用四声,也只是从永明体中用过的句子为标准,二四异声还是二五异声还可争论,但仄仄平仄仄也可,平平仄平仄也用可,总之,押韵出韵则是不行的,这一要求一直沿用到清朝。
===========================================================
依据平韵诗为例,永明体律句三大类:
〇平〇〇仄
〇仄〇〇平
〇仄〇〇仄====25俩字,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唐朝科举律诗,在继承永明体律句三大类,新增一个大类25同平句,也即:〇平〇〇平。总计,

平韵试帖诗的律句是四大类:

〇平〇〇仄
〇仄〇〇平

〇仄〇〇仄====25俩字,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〇平〇〇平。

平韵试帖诗的律联是两大类:

平起式
〇平〇〇仄
〇仄〇〇平

仄起格式
〇仄〇〇仄====25俩字,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〇平〇〇平。

凡是使用以上律联格式的律诗,就是近体律诗。
可以用【科举试律诗】验证,也可以用【宫廷应制诗】验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19 17: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