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18|回复: 53

唐代科举试诗格律的宽严

[复制链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8-23 11: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北山钓者 于 2016-8-23 12:37 编辑

以往有个错误认识,以为唐代科举试律诗的格律是最严的,有声病便一票否决,所以可以从唐代试律诗来考察唐代律诗格律。三羊先生有志于此道,几年如一日研究,发现了与今天格律不符情况,一个是有平平仄平仄句,不符二四分明,此外三羊还发现了出韵,失粘现象,他命名为换头体,折腰体,并试图用四声二五法来解释(即永明体蜂腰病)
       事实上唐代日常律诗创作与科举试律诗的格律都经历了一个由宽到严的过程,并非初盛中晚一成不变。初唐仍延续齐梁体诗,沈宋变为律诗后,盛唐并不完全遵守格律,崔颢《黄鹤楼》七律就是代表,中晚唐以后律诗格律才渐趋严守。
      与此风气相应,试律诗格律也有个从宽到严的变化,据专家统计,初唐无试律诗留存,盛唐留存17首试律诗,有4首失粘失对,比例23.5%,中唐留存158首试律诗,22首失粘失对,比例13.9%,晚唐留存14首试律诗,只有1首失粘失对,比例7.1%。大历八年(773年)甚至出现了一首孤平试律诗,周存《禁中春松》
几岁含贞节,青青紫禁中。日华留偃盖,雉尾转春风。
不为繁霜改,那将众木同。千条攒翠色,百尺澹晴空。
影密金茎近,花明凤沼通。安知幽涧侧,独与散樗丛。
其中那将众木同句,仄平仄仄平,孤平句。

香港学者邝健行在《唐代省试诗体式叙论》一文总结到:
  总而言之,唐代省试诗虽以六韵五言律诗为主,其间实有相当多的例外,可以是四韵或八韵,可以是七言,可以是齐梁体或非律体……同场考试,体式有时也不做绝对硬性的规定.,而考官取舍,也不见得过分注重举子遵守体式这一因素,跟后世相比,唐代考试规矩显得宽松灵活些。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8-23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发表于 2016-8-23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言哉 于 2016-8-23 12:05 编辑

不为繁霜改,那将众木同。那用的平声。
客耳那堪不忍闻...辛弃疾 《鹧鸪天·一片归心拟乱云》
玉骨那愁瘴雾...苏轼《西江月·梅花》三市海巡那惜夜...吴潜《浣溪沙》
得似旧时那(平韵)...李清照《满庭芳·芳草池塘》

点评

看来这个孤平句存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3 12: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2: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山钓者 于 2016-8-23 12:15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3 11:37
捧场:北山说得有道理。对于试律诗,人们向来是不屑提及的。一般认为它与明、清八股文类同,不过是唐、宋文 ...


祖咏写《终南望余雪作》,要求六韵,只写二韵,当年未及第,次年才中进士,诗题是《七月流火》。
    应试诗艺术水平较高的是钱起的《湘灵鼓瑟诗》,代表了试律诗的的最高水平: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王世贞《艺苑卮言》对其有很高的评价:“凡省试诗类鲜佳者,如钱起《湘灵》之诗,亿不得一。

点评

谢谢指正。但“终南望余雪”却成了祖咏的代表作之一。由此可反思什么是好诗?真正有感而发才是好诗,八股文绝凑不出好诗。 由此我想到目前网上律诗海量,为什么名诗名家甚少?因多数像流水线加工的产品,凑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3 12: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2: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8-23 12:01
不为繁霜改,那将众木同。那用的平声。
客耳那堪不忍闻...辛弃疾 《鹧鸪天·一片归心拟乱云》
玉骨那愁瘴雾 ...

看来这个孤平句存疑。

点评

孤平不孤平,还有存疑不存疑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3 15:15
根据字义,不是存疑是肯定平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3 12: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8-23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发表于 2016-8-23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往有个错误认识,以为唐代科举试律诗的格律是最严的,有声病便一票否决,所以可以从唐代试律诗来考察唐代律诗格律。三羊先生有志于此道,几年如一日研究,发现了与今来格律不符情况,一个是有平平仄平仄句,不符二四分明,此外三羊还发现了出韵,失粘现象,他命名为换头体,折腰体,并试图用四声二五法来解释(即永明体蜂腰病)
三羊回复:
思维混乱,条理不清。在下三羊,不厌其烦的再次领教:北山你心目中的【今来格律】究竟是什么?为何如此吝啬,三羊元兢讨教过多次了。【此外三羊还发现了出韵,失粘现象,他命名为换头体,折腰体,并试图用四声二五法来解释(即永明体蜂腰病)】,这一段话,不知楼主北山所云。

    事实上唐代日常律诗创作与科举试律诗的格律都经历了一个由宽到严的过程,并非初盛中晚一成不变。初唐仍延续齐梁体诗,沈宋变为律诗后,盛唐并不完全遵守格律,崔颢《黄鹤楼》七律就是代表,中晚唐以后律诗格律才渐趋严守。
三羊回复:
【初唐仍延续齐梁体诗】,三羊领教【齐梁体诗】的声律是什么?
半推半就,犹抱琵琶半遮面。崔颢《黄鹤楼》七律,不完善的地方何在?如何才能叫做完善呢?

    与此风气相应,试律诗格律也有个从宽到严的变化,据专家统计,初唐无试律诗留存,盛唐留存17首试律诗,有4首失粘失对,比例23.5%,中唐留存158首试律诗,22首失粘失对,比例13.9%,晚唐留存14首试律诗,只有1首失粘失对,比例7.1%。大历八年(773年)甚至出现了一首孤平试律诗,周存《禁中春松》

几岁含贞节,青青紫禁中。日华留偃盖,雉尾转春风。
不为繁霜改,那将众木同。千条攒翠色,百尺澹晴空。
影密金茎近,花明凤沼通。安知幽涧侧,独与散樗丛。
其中那将众木同句,仄平仄仄平,孤平句。

三羊回复:
唐朝试律诗的依据现存文献资料可知,189首不足总数的一半!如此专家怕是【传
】的太深奥了。那将众木同,不是【仄平仄仄平】,而是【平平仄仄平】。虽然三羊,没有反对所谓孤平的唐人依据!

香港学者在《唐代省试诗体式叙论》一文说到:
    总而言之,唐代省试诗虽以六韵五言律诗为主,其间实有相当多的例外,可以是四韵或八韵,可以是七言,可以是齐梁体或非律体……同场考试,体式有时也不做绝对硬性的规定,而考官取舍,也不见得过分注重举子遵守体式这一因素,跟后世相比,唐代考试规矩显得宽松灵活些。

三羊回复:
不知香港学者的所谓【齐梁体】和【非律体】,是什么样的东东!唐朝试律,针对诗赋两种文体。假如,【非律体】就是不讲声调的文体,科举试律不会试【非律体】的!科考试律,【齐梁体】的声律是什么理论体系?假如没有声律理论体系,科举同样也不会试【齐梁体】的!

点评

在下三羊,不厌其烦的再次领教:北山你心目中的【今来格律】究竟是什么? …… 这个三羊,不论理,专挑错,今来格律是什么意思?你不明白,我也不明白,明明是今天格律之误,可见不是个踏做学问,喜刁蛮玩权术之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3 13:38
香港邝健行所说齐梁体,指开成三年省试霓裳羽衣曲 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梨园献旧曲,玉座流新制。 凤管递参差,霞衣竞摇曳。宴罢水殿空,辇馀春草细。 蓬壶事已久,仙乐功无替。讵肯听遗音,圣明知善继。 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3 13: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发表于 2016-8-23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8-23 12:18
看来这个孤平句存疑。

根据字义,不是存疑是肯定平声。

点评

声律问题,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3 17: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发表于 2016-8-23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3 13:05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3 12:20
谢谢指正。但“终南望余雪”却成了祖咏的代表作之一。由此可反思什么是好诗?真正有感而发才是好诗,八股 ...

你的一句【谢谢指正】,就大事完结了。可是,你嘲讽三羊的帖子咋办呢?在下三羊,先将你丑化三羊是丑话臭话,放在这里,以备小人发赖!
说话说,不知为不知,不可不知为知之!




11
主题
164
帖子
604
积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威望29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贡献17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金钱211
沙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1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捧场:北山说得有道理。对于试律诗,人们向来是不屑提及的。一般认为它与明、清八股文类同,不过是唐、宋文人进仕谋官的敲门砖,毫无文学艺术价值。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 终南望余雪)
此为历代试律诗中最为独特的一篇作品。仅有2韵。不符合考试要求,却广为流传,足以说明试律诗之贬值。即使这四句,还有大拗句和三平尾句。但仅凭这违规的四句诗祖咏却中了进士。可见唐代并不死守声律,更重诗意。
三羊以试律诗定格律,方向性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发表于 2016-8-23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3 11:37
捧场:北山说得有道理。对于试律诗,人们向来是不屑提及的。一般认为它与明、清八股文类同,不过是唐、宋文 ...

捧场!精神可嘉!
碰脚碰屁股,可就是反作用了!【反作用】,是否就是所谓的【负能量】,在下不知啊!

点评

三羊先生:我说你方向性错误,意思是你研究格律只以留存下来的不多试帖诗为样本是不行的。 因为格律是个统计规律,必须以大样本为准,所以你的着眼点应是唐代至今的全部律诗才行。在这个诗的海洋里,试律诗只是很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3 14: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2 04: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