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韵本质与统一标准在历史上的例证 人类在有语言能力的同时就产生了诗歌。诗的本质就是有韵的语言。这有韵的语言,出自天然发音,而不是先有什么韵书提供诗的语言应该如何押韵!可是,这一自法则却被一些所谓诗家颠倒过来了:他们写诗是翻书押字;他们读诗是以字为韵。他们自己的声韵是长期关闭不用的,久而久之他就失去了辩别韵的功能! 《诗经》、《楚词》不是根据什么韵书产生的。到了秦始皇统一文字,就有了文字的统一读音。但这统一读音却是由东西南北各地的方言完成的,只是一个大体上的统一,限于当时的种种条件,这统一的标准是非常宽的。到了汉代后期,为了读音更进一步的统一,出现了用汉字读音去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直音注和反切音注两种方式。直音注为:用中去注忠,忠音中。反切则用陟弓两字去拼读,知道中、忠等一列的同音字。反切比直音注音有很多优点,这方法一直用到清末,历时二千多年。 反切注音的标准必然涉及到诗的押韵。于是,这诗的押韵再不是诗人自己的口音自由了,要进行全国的广泛交流,就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然而这统一的标准和诗人自己的口音有时是矛盾的,这时诗人写诗就得有一个选择。当他认为用自己的口音押韵更能表达他的意境,他就选择用自己的口音,于是,诗的押韵就出现了所谓的“邻韵”互押的现象。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从三国到六朝,在这300多年的分裂时期里,各自为政,出现了以各地方音为“正音”的反切韵书。这些韵书至隋代的《切韵》后虽然逐步失传了,但我们仍可从这一时代诗人们的押韵分析出一些不同来: 人们最头疼,诗人多诟病,连清人也诅咒的韵部(平生两四等,该死十三元)为例: 三国:王粲杂诗之三: 挚鸟化为鸠,远窜江汉边。 遭遇风云会,托身鸾凤间。 天姿既否戾,受性又不闲。 邂逅见逼迫,俯仰不得言。 三国:应玚别诗之一 朝云浮四海,日慕归故山。 行役怀旧土,悲思不能言。 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 三国:曹丕丹霞蔽日行 丹霞蔽日,采虹垂天。 谷水潺潺,木落翩翩。 孤禽失羣,悲鸣云间。 月盈则冲,华不再繁。 古来有之,嗟我何言。 三国:曹植送应氏两首之一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晋:卢谌览古 越氏有和璧,天下无不传。 秦人来求市,厥价使空言。…… 晋:陶渊明答庞将军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唯旧,弱毫多所宜。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晋:陶渊明饮酒之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晋:陶渊明饮酒之四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以上是后来的平水韵十三元与一先互押。这在《切韵》、“平水韵”都是不行的。 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诗 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 苔滑谁能步。葛弱岂可扪。 袅袅秋风过。萋萋春草繁。 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 芳尘凝瑶席。清醑满金罇。 洞庭空波澜。桂枝徒攀翻。 结念属霄汉。孤景莫与谖。 俯濯石下潭。俯看条上猿。 早闻夕飚急。晚见朝日暾。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 感往虑有复。理来情无存。 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 匪为众人说。冀与智者论。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谢运盖第一首是元魂痕互押,第二首只押魂痕,也可视为元魂痕互押。 南北朝:庾肩吾乱后行经吴御亭 邮亭一回望,风尘千里昏。青袍异春草,白马即吴门。
獯戎鲠伊洛,杂种乱轘辕。辇道同关塞,王城似太原。
休明鼎尚重,秉礼国犹存。殷牖爻虽赜,尧城吏转尊。
泣血悲东走,横戈念北奔。方凭七庙略,誓雪五陵冤。
人事今如此,天道共谁论。 南北朝则是元魂痕互押 可见唐诗不依《切韵》把元魂痕分开,而是依这300年中一些人的“元、魂、痕”互押,这恐怕是初唐许敬宗等人,为了写诗用韵更宽“而广文路”,即更好地表达意境之需,特去奏请皇上并得获准,用“高压政策”使那些反对者屈服也说不一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