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枉为书生 于 2016-7-16 22:48 编辑
饱读诗书与诗之品味没有必然联系 漠漠孤烟笼翠微先生在“诗的品质不在于你用新韵还是古韵 ”中有云:
“ 诗的品质,诗的优劣不在于用新韵还是用古韵。作者读书多,诗书满腹,且思路宽阔,他写出来的诗无论是用新韵还是用古韵,都可能是精品。用新韵的人,一般北方人和青年人居多,因为他们倾向于普通话,新韵适合普通话。我认识几位用新韵的诗友,他们写的诗很有品位,甚至堪称精品,就是因为他们饱读诗书。所以,用新韵好还是用古韵好,由作者自己去选择,这是人家自己的爱好和习惯,诗友之间最好尊重人家的选择。”
请恕我直言,笔者对这段话颇为不以为然,尤其红色字体的逻辑。诗极另类,当咏真性情,并应力争出新得味才是,并非凑够了字数、套上了平仄、炼了字用了典、合了辙押了韵,便可堂而皇之地称诗的。大量事实表明,业内诸如此类的文字游戏俯拾即是。
须知,诗人最基本的素质乃在多愁善感。当然,作为丰富学养的重要手段之一,饱读诗书无疑是必要的,但饱读诗书未必就能读出诗心,也未必就能明理,业内一些自诩的或人吹的所谓大家在现代民族诗词文化大义面前显得极为自私 ,为了维护业已浪得的一两二两虚名而不惜晚节,与一些诗词企业家相互勾结,互为利用,逆历史潮流而动,甚而至于公然践踏诗词学术民主、强行误导基本诗理和基本韵理的不光彩行径已然充分证明这一点。
古往今来,真诗者与天地万物从来都是没有隔阂的。一个合格的诗者不能只图自己快乐,而不顾圈中受众乃至十数亿国人的感受,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否则,任你学富六车、才高九斗也于事无补。众多私字当头、诗心淡漠、挖空心思沽名钓誉的文字匠便是活教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