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蛙声品唐诗宋词
一 引言 入夏的夜晚,稻田里,池塘内,总会传来阵阵蛙声。蛙声是夏天夜里很美的乐章,引起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爱好,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诗词佳作。尤其在唐诗宋词中,有不少以蛙声为意象的作品,成为表现田园生活的佳作,流产至今。那么,蛙问什么叫呢,何时叫? 二 十里蛙声交响曲从进化的角度来说,青蛙是第一个真正用声带来鸣叫的动物。和人一样,青蛙的声带也是在喉室里,当空气急速经过时,声带振动发出声音。除了声带外,雄蛙在咽喉两侧还有一对外声囊,鸣叫时向外鼓出成为两个大气囊,声音更加洪亮。各种蛙的声音和调子不同,有经验的人可以凭它发出的声调来判断是哪一种蛙在叫。雌蛙也能叫,但是很少叫,叫的声音不响亮,也很难听,因为没有气囊。 青蛙在受到敌害的袭击时,就也会发出急促的警叫声。如果我们用手指压迫它身体的背面或捏住两侧,它就会叫,压一次叫一声。几只蛙挤在一起,如一只蛙触到另一只的背或腹侧时,也同样要叫。在环境条件特别适合的情况下也要叫。雨蛙夏季在下雨的前后都叫,所以称“雨蛙”。夏季夜间池塘和稻田里的蛙声都会此起彼伏,好像是在大合唱一样,主要是雨蛙和其它虫类的鹤鸣。科学家指出,蛙类的合唱并非各自乱唱,而是有一定规律,有领唱、合唱、齐唱、伴唱等多种形式,互相紧密配合,是名副其实的合唱。 三 蛙鸣声声品诗词 唐诗宋词钟爱蛙声。这诗词中的蛙声意象常常用来表现山村的恬静,或对田园风光的热爱,或诗韵的激发,或对丰年的寄托,或作烦躁心境的衬托。 1. 表现田园生活的恬静美好 请我们先来欣赏唐代诗人贾弇的五绝《孟夏》: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诗解: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这首诗首先交代蛙鸣的时间“孟夏”,竹笋发芽时。的意思是:在水乡江南的初夏,子母竹笋像编排起来一样茁壮生长。大蛤的吹气可成楼阁虚景,青蛙的鸣叫像奏乐一样。诗中把初夏时节水乡江南的蛙声比作管弦之乐,萦绕耳际,令人浮想联翩。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江南田园生活的眷恋。贾弇,长乐人,登大历进士第,为校书郎。
2.. 夏夜的天籁之音 夏夜,蛙声一片,构成了一种别有风味的天籁之音。让我们来欣赏唐代诗人吴融的《阌乡寓居十首·蛙声》: 稚圭伦鉴未精通,只把蛙声鼓吹同。 君听月明人静夜,肯饶天籁与松风。 · 诗解:稚圭,人名,指西汉人匡衡,字稚圭。流传他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伦鉴,意思是得体的鉴定。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诗人不赞成稚圭把蛙声比作鼓乐声,他觉得如若于月明人静之夜,蛙声和松风一起构成天籁之音在乡村的地理田间回绕。诗人用“蛙鸣”的“动”,反衬乡村田园的“静”,可以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描写田园夜晚的天籁知音的妙笔。 ·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他的诗歌在题材上,呈现一个多元的面相,他有极其深刻讽刺的作品,也有极为轻浅浮靡的作品,更有许多悲秋伤春之作。 · 3. 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夏夜乡间稻田池塘的蛙声对诗人来说是具有诗意的夏夜曲,能激起了诗人无尽的创作灵感。请我们欣赏晚唐诗人韦庄的《三堂东湖作》: 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 景动新桥横蝃蝀,岸铺芳草睡鵁鶄。 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诗解:据夏承焘先生《韦庄年谱(修订)》介绍,公这首诗作于作者居住虢州时。当时,黄巢虽已起兵,但虢州还是一片寂静,秋日,村居无事的诗人在月明星稀的夜晚,静静地游览东湖,蛙声激起了诗人的灵感,用清新秀丽的笔触画出了湖光山色,寄寓着悠然自得的闲适情怀。开篇即从“满塘秋水”落笔,直接切题,起得爽健自然。接着,在夜里,在那碧绿深沉的湖水上,作者便让各种景色次第呈现出来;湖面上浮着十亩菱花,平展在明镜般清澈的水中;湖上横跨的新桥,像一条长虹,影子在水中荡漾;湖岸上,芳草如茵,睡着静静的池鹭;在清澈的湖底,月亮投下它的影子,像从天上掉了下来,而四围的山峰也倒映着它们的倩影,像一朵朵盛开的莲花。作者以湖面为中心,将湖上、岸边、天上、四周的自然景物都组织在一起,汇集到湖中,成为活泼、优美、迷人而又宁静的一潭。这当中,既有平面的扩展,也有上下立体的交叉;既有动态中的活泼可爱,也有宁静中的安详恬和。然而,作者最后还说,那最能惹动诗兴的,还是黄昏时候,在烟雨迷蒙中,那响彻田野的阁阁的蛙声。韦庄(836─910)唐末五代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西安)人。公元894年(乾宁元年)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后任左补阙等职。 4. 象征着稻谷丰收 蛙鸣也象征着稻谷丰收的景象。唐代诗人章孝标在《长安秋夜》中写道:“田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大旱之年听到蛙声,预示着雨水要充沛了,稻谷有丰收的希望。青蛙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一只青蛙平均每天能捕食100只左右的害虫。所以,青蛙是农田的忠诚卫士。正因如此,便有了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的诗句。所以,蛙声是丰收的预兆,蛙声也是农民的精神寄托。最著名的把蛙声与丰年联系在一的诗词要数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请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诗解:这首词是作者贬官闲居江西时所作。黄沙道:指的是从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明月别枝惊鹊”交代时间地点,大约是阴历六月十五左右,“一轮明月,挂在树枝上,令喜鹊感到惊异”。“ 清风半夜鸣蝉”, 蝉鸣一般也在阳历7月末立秋前后,通常晚上不叫,但气温超过30度,晚上也叫。江西阴历六月的夜晚也是很热的。所以诗人听到了“蝉鸣”。“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江西水稻一年两熟的,夏季水稻收割的季节是阴历6月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是夏季水稻快要成熟的季节。诗中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所以,作者完全是写实。不仅如此,而且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有的学者认为:作者以宁静的笔调描写了充满着活跃气氛的夏夜。一路行来,有清风、明月、疏星、微雨,也有鹊声、蝉声,还闻到了稻花香。走得久了,忽然看到那家熟识的小店,可以进去歇歇脚,愉悦之情,油然而生。还有学者认为:这是一首笔调灵活,不假雕琢,不事堆砌,语浅味永,摹写逼真的佳作,是一幅颇有审美价值的淡墨画——充满着农村生活气息的夏夜素描。也有学者赞道:词中围绕着夜行的特点,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著名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5. 衬托作者的烦躁心情 雨蛙也是诗人热衷描写的对象。每逢下雨,雨蛙鸣尤甚,令人焦灼不安。请看宋代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1170~1219年),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南宋诗人。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中较出色的诗人。诗学姚合、贾岛,尊姚、贾为,“二妙”。
四 结束语 现代人些唐诗宋词也喜欢写“蛙鸣”。但是,许多作者往往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不知“蛙鸣”在何时,经常写错“蛙鸣的时间”。例如,有人在清明假日去山庄旅游夜宿,写了一首诗,竟然听到了“蛙鸣”,杜撰得可笑。那时“蛙”还没从地下钻出来呢。再说,蛙不在山里的溪水中“鸣叫”,而是在山村里的稻田或池塘或湖泊里“鸣叫”。有人在八月节月圆时候也听到了“蛙鸣”,也是贻笑大方,那时青蛙已经准备钻入地下冬眠,早已停止了“鸣叫”。写诗词离不开生活的真实性。古人写诗词不是杜撰生活,而是写实生活,提升生活,所以才能把“蛙鸣”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好的唐诗宋词都是从真实生活中感悟、提炼、升华出来的,所以流芳千古。我们当今写唐诗宋词虽然不想流芳千古,但也不能“闭门觅句”,造出一些不符合生活实际句子,成为“千古笑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