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网站站长张驰一日夜坐冥思,想到自己年近五十,功成名就,甚是愉悦,随成诗一首:
已惯华年渐入梦,原来风物尽关情。
锥心大屿迷蒙雾,举首鹏城浩荡晴。
元亮有才惟论酒,孔明无计不推枰。
同君共读登楼赋,万里诗思又一程。
书毕,反复吟咏,十分满意。忽然,一阵香风吹来,自感飘飘然如凌虚御空,不知不觉来到一片山林景区,旁有茅屋数间,石桌石凳齐备,面前站着三位须发浩然的老者。
其中最年长者,首先向前失礼,言道:在下乃孤直翁襄阳廖国华是也,请听老朽直言:
张站此律不是太差也不是太好,无硬伤亦乏警策。属读得下去也很难留下深刻印象那类。应景诗,应付得过去也就算了。包括我的,都是大量这些一般化的东西。更正下,有点硬伤;孔明无计不推枰。计字误。无,不,否定之否定为肯定,孔明有计就推枰认输了?不通。计可通谋,但不能解为功。
第二位看起来年轻一些,活波好动,但留有长髯,拱手致辞曰:小生乃凌虚子大有同人者也,就诗中颐联而论,我觉得这里可以解为:孔明虽然无计使北伐成功,但并不推枰认输,省略了转折用语,似乎不是否定之否定。当然要细论,应该还有更稳妥的表述方式。修正一下,我的理解是:孔明虽然无计使北伐成功,但并不推枰认输。我觉得作者应该是这个意思,当然计字似乎还有更稳妥的表达方式。首联“风物”、“关情”并举,已颇能引出下文,故而颔联景语中有情语,与前文衔接紧密;元亮有才,然只将才华论酒,正对怀才不遇者加以惋惜,岂非“迷蒙雾”耶?孔明无计,却数出祁山,不肯推枰认输,乃对坚韧不拔者投以赞叹,正如“浩荡晴”也。王粲登楼,客居他乡才能难用,呼应五句;末句“万里”、“又”,情怀开阔,承接六句。由此可见,于脉络走向,作者颇有控制力度。
后面说话像是园林之主,老成持重,不卑不亢,自我介绍说到:本人佛云手温馨家园,人大代表也。孔明无计不推枰,有凑泊之嫌。孔明无计,却数出祁山,不肯推枰认输,乃对坚韧不拔者投以赞叹——此解恐难服众。
张弛受到群儒联合抨击,似有不快,正在心头郁闷之时,有小童来报,杏仙驾到。只见花影移动,一女子携带一壶福建茗茶,向前道个万福,杏仙安可心侃侃论诗:粗读参品一帖:中二联,意味见善,承转见法。承联述景,融情于景。转联运典,夹感于议,亦一拓深。三四句,意味善,遣句未(必)稳(当),五六尚可。首尾联,遣句与照应等,尚有精酌余地。同意“不是太差也不是太好”一论:)
随后,在孤直翁的提议下,杏仙歌舞一曲,欢乐就在今宵,欢乐就在今宵。
凌虚子和佛云手使劲的鼓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