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凌华光 于 2016-6-12 08:13 编辑
查询《玉树后庭花》有感 《后庭花》名声臭,《后庭花》究竟写了什么?与历史有何关系?本人长期未予查询。至前月才改变了这个态度。 《后庭花》如下: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诗作者是陈叔宝。他是南北朝时期陈朝最后一位皇帝。 陈叔宝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沉湎声色,喜作艳词,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自夕达旦。隋军南下时,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然。祯明三年(589年),隋军攻入都城,国亡而被捕。 陈后主(陈叔宝)为一支情歌调子填上了《后庭花》新词,全名叫《玉树后庭花》。后庭花是什么呢?只知原是一种花,因这种花宜在庭院中栽培,又宜观赏,就称为“后庭花”。 据查,后庭花的花朵,有红白两色,其中开白花的,盛开之时使树冠如白玉一样美丽,故又有《玉树后庭花》之名称。陈叔宝此诗是借花作比喻,赞其贵妃张丽华的作品,张丽华原为歌妓,善歌舞,据说她长相上最大的特点是发长七尺,光可鉴人,眉目如画。后成为陈叔宝的贵妃,视为至宝。据说有时上朝都把她抱在膝上。有人说,后两句是别人加上的,但查无实据。没后两句,诗也不完整。有后两句,诗的结构完整,也和陈后主醉生梦死的心态一致。陈后主不仅是昏君还是善作艳诗闲辞的人物。 当时,北方强大的隋军,时时准备渡长江灭其国,陈叔宝已经面临着灭顶之灾,却毫无防备,整天与贵妃张丽华,还有一个孔贵人等等,整天饮酒嬉戏。本来陈后主所作所为皆亡国之道,而《后庭花》,意境不深,品位也低,但却得到一群奸臣庸臣轻簿文人孔范,施文庆,司马申等人的大力吹捧,他自己也更加自鸣得意。当北方的隋军,已经兵临城下了,陈叔宝,仍然和宠妃宠妾、一些文臣,仍在饮酒作乐,观赏着他的《玉树后庭花》,直到隋军直接冲入宫殿,陈叔宝才和张丽华两个妃子惊恐地躲进一口井里,最后被抓了出来,国亡而成俘虏。 李商隐有一首《隋宫》,提到过这首诗: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此诗是有主题的。末联显示了主题。末句讽刺隋炀帝和陈叔宝。作者对两个迷恋后庭花的皇帝很不满,言下之意,你隋炀帝不吸取陈叔宝亡国教训,还好意思在迷恋《后庭花》欣尝它?从这个主题来说,《隋宫》为世人保留了人间正气。 杜牧《泊秦淮》也提到《后庭花》: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的思想比李商隐更进一步,表达方法也更直接。因此主题更集中,更鲜明,也更典型。在语言上同样很有讲究。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的冷清的有些凄凉的夜景。次句点名诗题(是近酒家而夜泊),相当于是第一句的补叙。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昔日歌舞游宴不绝,甚为繁华,旧风犹在。第三句结构上是一个转折,思想上是一大跳跃,由现状想到历史,痛感对面歌女(或商妇)不知亡国之恨,还在唱靡靡之音。为什么作者有此悲愤?第四句说明了起因,因为对面唱的是末《后庭花》,由《后庭花》想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如果不是唱句《后庭花》,那不会产“亡国恨”之情的,如果没有“亡国恨” ,那此诗也不会如此有名有益。《泊秦淮》很有艺术手法。就文艺而言,艺术手法只有在为良好的主题服务时,才有价值,交相辉映,甚至光彩夺目。如近代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在的国歌),成为乐坛的经典。作品的艺术手法如与作品某种不良思想相结合,则其“手法”并无价值,甚至反而有害(1)。《后庭花》已被唾弃。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陈后主是迥然不同的,抛开其人品及本质,也似乎可称为“艺术至上” 者吧?《泊秦淮》这首诗与之显示着尖锐的对立。杜牧不是欣赏而是怒不可遏地抨击。抨击什么呢?分层次由浅入深地讲,可判断一是抨击了《后庭花》。二是抨击了了“商女”的麻木,她们还未觉醒。但她们大都是弱者,这不是关键人物。三是抨击晚唐官吏和统治者的不务正业,穷奢极侈,沉湎声色。我认为这才是抨击的要害和重心。诗人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以小寓大,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精品。 此诗是前半段写夜景,叙事,后半段是议论。写景,叙事,评议三者结合,得天衣无缝。言浅意深,一看就懂,用不着去猜谜。自古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的深刻用意,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恶习,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最感人的旋律,是毫不掩饰的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怀,它是此诗光彩所在,或光芒所在。这首诗的主题就是爱国主义!不能不说到的是,对于当代而言,中国面对美国在南海,面对日本在东海的挑衅,学诗和诗评者,应知文艺“去思想化”,“去主流化” ,肯定是一种欺骗人的岐途(2)。诗坛从古到今,精神上需要的不是《后庭花》也不是去吹捧《后庭花》。许多人固然知悉此理,而未必人人都有这种思想的自觉或警觉。有这种认识状态的人才不会犯糊涂。有良好的思想也还要进一步讲究写法的研究。很多人也知道,即便有了好的主题而无好的表现方法,仍美中不足,作品也易随风而逝,即难于广泛地深扎于人心之中,因此在全面地不断地学习。尤要在市场经济中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从“商女不知亡国恨”之诗来看,从古至今,爱国主义都受到历史和现实的敬重。当今更胜于昔。 因为这段惨痛的历史,继李商隐,杜牧写诗之后,宋词中也有追忆这些沉痛的。特别是杜牧之诗堪称代表。《后庭花》,就成了历代亡国之音代名词,其象征的意涵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令后人令赏家引以为戒。
注(1):习近平文艺讲话说“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背离了这个原则,技巧和手段就毫无价值了,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2)习近平文艺讲话说: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