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娟
敬步马凯先生《写在中华诗词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原玉 原 作 沐雨熏风总不迟,深根新韵绿莹枝。 宋唐醇醴随心酿,仙圣珠玑伴月驰。 先导锦心铺籁曲,万骧竞秀破苍诗。 文昌花圃芬芳溢,国盛乾坤唱和时。 改 作 沐雨熏风总不迟,根深郁郁绿盈枝。 唐醇宋媚随心发,圣玉仙珠伴月驰。 孤诣但闻天籁曲,万骧犹竞海涛诗。 欣逢唱和初凝露,正值蒸腾国盛时。 点评: 好的和诗,要求和作与原唱和而不同,既要在思想感情上、意境上与原作相关联,不能各说各话,又要从内容到语言、手法等形式上有和者的独特个性。宝娟这首和诗在内容上尚可,但语言技巧上表达不畅,主要问题是:一、用词欠当。写诗作文,首先要准确,次求具体形象,再求生动、鲜活,诗语尤其要求意象、意境化。如“莹”是光洁透明之意,不宜形容绿;改为“盈”,形容绿叶如春水般溢漫出来,富于动态,诗的灵气便鲜活起来了。又如“骧”是奔驰的骏马,后面怎么用“秀”呢?还有“珠玑”亦不宜“驰”等等。二、生造硬凑。“铺籁曲”、“破苍诗”等,不当且费解。“曲”不为“铺”,而是一种乐声如流水在荡漾。“破苍”的诗,不美,不自然不顺口。三、颈联除了对仗不工外,词与词之间气脉不贯,结联也有类似毛病,如“文昌”与“花圃”,“乾坤唱和”等。四、句式组合欠参差、灵动、跌宕、流转。还有关联虚词的运用等,请参照改作,琢磨体会。 咏 梅 原 作 百花纷谢碧无影,飞雪漫天地素装。 欣见岭梅惟怒放,花颜相映待春光。 改 作 临窗朝看雪飞翔,碧色浑无尽玉装。 踏岭寻梅一枝放,方知春在蕊中藏。 点评: 写诗要善于营构一种意境,或者一种情景、情节,形成人物的动感行踪,如改作,从临窗朝看到踏雪寻梅,一步步引导读者进入诗词的美的境界。情节如同一条彩线,使全诗气脉贯通起来而不零乱。这样,才利于读者记住。原作首句则来得突然,也平淡。第二,在安排情节、结构后,要集中笔力围绕意境,落实语言。尤其是绝句,更要弹无虚发。诗的意境要单纯,不要漫生枝叶。表达要力求准确。第三,关键在炼意。古今写梅花者,何止千万!几乎所有的思想感情都被诗人们写得差不多了。陆游的“只有香如故”毛泽东的报春等等。你写的是“待春”,我改为“春在蕊中藏”春天本来就在梅花的蕊中了!不存在“待”的问题。 天下奇景 原 作 仙境桂林天上垂,客游入画忘尘炊。 峰环水饱城中冠,圩市繁华人攘熙。 鬼斧神工溶洞貌,世间巧匠塔铜姿。 如春四季馨陶醉,举世闻名景画奇。 改 作 桂林行 仙境扑眸疑月落,酣游我在画中痴。 一江玉酒携峰醉,万缕云衣带水移。 钟乳石溶沧海雪,大圩楼立碧瑶池。 陶然但觉浑如梦,到此方知独秀奇。 点评: 你说桂林诗把你难住了!看别人文字与图片,眼花缭乱,犹如置身仙境,但自己提笔写时,又觉得俗了,不知从何处写?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其实,首联,你已有诗情画意的开头,惜后面未能由此贯注、展开。请体会本人的改作:“仙境”二字乃中心词,以下中二联皆应紧扣“仙境”以具体形象呈现。其中颔联承接首联,重点写出漓江碧绿如酒,澄明如镜,座座青峰,与云天倒映水中的情景,这是山水自然之“仙境”;颈联跨越时空,出句写溶洞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变化,对句写山水环抱的绿色人居环境,瑶池亦扣紧“仙境”,这是时代现实之美境,并转引出尾联“陶然如梦”、“方知独秀”照应首联,全诗在仙境中如梦如醉如痴如幻犹真,自然与现实浑然一体,构成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至美意境。 在语言上要以灵动鲜活如画的具象之词客观真实地呈现、并将心中的思想感情含蓄其形象之中而不露,忌用现成成语,如繁华、攘熙、鬼斧神工之类,这类词用于散体文章内尚可,但什么叫“繁华”呢?这是抽象概念,诗语就是让画家能画出来的具有真切通透力的语言。在艺术表达上,诗不能直说,宜婉曲、灵动、跌宕。桂林的山水是活生生的,是有生命的,是我们的生生相系的朋友,要写出这种相逢的由衷喜悦与亲切依恋之情。虚实结合是艺术常用手法之一,如“钟乳石”、“大圩楼”是实写,“沧海雪”、“碧瑶池”则为虚写,使诗具有张力,思接千年,视通万里,内涵丰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