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8|回复: 21

老道谬论:斥李子对杨绛的评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31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前李子先生发表了一个名为《【质疑】两首诗暴露杨绛只是个平庸识字妇女》的微文,直接将杨绛先生说得一文不值。我这里全文转播,同时在文中用红色字体插入我的观点,可能也将李子先生说得一文不值了。但我申明,你若有这样的感觉可能是一个错误,我仅仅否定李子该文,以及此时此刻的李子,并不认为李子先生就是一个“平庸识字村夫”。如果你觉得我是胡说,请在留言中提出批评,只要不是人身攻击,都会公开并予回复,如果你觉得说的对,请帮转,如果觉得精彩,请打赏。至于对杨先生的评价,个人固然认为作为老一辈的读书人,自有吾辈无法企及的地方,足以仰望的地方,但她只是一位普通的民国文人,任何过度的吹捧,也是很无聊的,其实就是没有文化的缘故,哪怕其中夹杂着任何别样的情绪。谨记。
百岁老人杨绛去世了,媒体和自媒体一片纪念和赞誉之声。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八个字,被反复引用,据说是钱锺书对她的评价。【一位百岁老人去世,引来一片纪念和赞誉,这本属一件极为正常的事,能从这样的正常中找出不正常,没有很好的异质思维,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但是异质思维本身也应该是正常合理的,如果异质思维本身不合理,那就毫无价值,甚至可能引起众人的厌恶。这些可能说的有点玄乎了,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你就明白了:当大家都在吃饭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质疑问:你们怎么不吃屎?这个人不被人骂,那就怪了。那么,该文是否存在正常的异质思维呢?相信大家会给出一个正确的判断。】知妻莫若夫,既然钱锺书这样说,按理别人说不出什么来。【这样的表述明显是不认可的意思了。不认可当然可以,只要合理即可。】不过,对于最才的女,我却是有一点疑问的。【任何一个都是值得质疑的,不要说最才,就是最贤也是,谁能保证说杨绛先生就一定是现在十三亿人中最贤惠的呢?更何况一个最字,涵盖的又何止是一个大陆?但这个你需要有大量的论据给予有力的支撑。此外,更重要的是,任何一个质疑的价值,都在于它的切入点是否准确,再好的质疑,只要切入点错了,那么就毫无价值,甚至可能还会得出另一个错误的结论。以这个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来说,我以为要质疑的首先应该是红色教育下的文风庸俗化,动不动就是最贤、最才、最美,我就很讨厌杭州的那个最美妈妈的说法。但是如果你把切入点改了,不去质疑这种庸俗的宣传用语,反而去质疑那个人,比如去质疑那位“最美妈妈”,那就肯定错了,而通过这种切入点选择的分析,可以看出李子先生对这类论辩文的写作,还很欠火候。】要说这个疑问,还得从三个月前说起。当时诗词国学公号要做一个当代小说家的诗词水平的头条,找了杨绛、金庸、莫言、郭敬明等老少几代小说家的诗词。【这篇文章我当时拜读过,说实话,我个人认为把郭敬明这样的小说商小说家摆在一起,本身就说明了作者的视点很low,品味很low,这样的视点和品味,作成的文价值如何,也可想而知了。】
杨绛的旧体诗在网上能找到的不多,颇费了一番劲找到两首。这两首诗,我当时一看就震惊了,因为,它们离我的想象差距实在太大。杨绛出生于上世纪初,又名头甚响,不只是小说家,更被称作著名学者,甚至离大师的名号也不远。【插一句,著名学者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头,如果一个学术功底极普通的学者,但是很有名气,比如是网红,应该也是可以被称为著名学者的吧?所以,著名学者本身并不是对学养的认可,而是对名声的认可。另,应该说还从来没有一个正式的场合将杨绛评价为大师吧?这里我想说的是,写论述文,把批驳或攻击对象特意捧到一个不正常的高度,再予驳斥,这种手法因为丧失公平原则,所以极不厚道,是很下三滥的。比如我说,张三,你都快成了当今最好的诗人了,怎么连孤平这样的错误都犯?】按我原来想的,她的旧学当有相当根柢才对。可是,这两首诗连网上三流诗人都不如啊。【旧学的根底是否深厚,不等于作诗的功底深厚,因为旧学不是全等于诗学的,这个应该是常识,否则你还说什么旧学呢?直接说诗学就可以了。这里我想到一个可以类比的例子:文革以前的学生,有很多人他本身的体育很差,但是理论上的问题他却可以都很清楚,说得头头是道。同样,一个旧学有功底的人,他也可能诗写得不好,但是他对诗学方面的知识一定是很明白的。杨先生的诗学水准如何,我个人以为下面这两首诗足以说明了。宋代出了一百来位状元,你去全宋诗全宋词查一下就知道了,有的人的诗真的不咋的,甚至有的还没留下作品,为什么没留下?无非两个原因:一,他就不会写,从来没写过;二,他写得很差,差到根本就留不下来,被历史淘汰了。我以为没有第三个原因,因为作为状元他有足够的留下来的条件。那么,一个宋朝的状元,旧学的根底一定远远在杨绛之上吧?他的诗也写得很差,是不是就证明他的旧学基础很差了呢?进而可以推断更多的其他事出来?这样的逻辑显然是非常荒谬。另外,更荒谬的是,用诗写得好不好来断定一个人的旧学功底深不深,来断定她的真实水平如何,这个逻辑如果存在,那就等于说,诗写得最好的人就是旧学功底最深的人,就是水平最好的人,不会写诗的也就等于没有旧学基础,没有水平的了,荒谬与否,一望而知。这种逻辑错误往往存在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搞不懂的人中,仅此即可断定,李子先生的逻辑思辨能力,是非常欠缺的。】这是怎么回事呢?面对这样的作品证据,我不能不对杨绛的真实水平产生了怀疑。
也许有人要说,她写旧体诗不行,并不意味着她别的文字也不行。这话要放在后辈文人身上或许成立。比如莫言,旧体诗写得那么烂,并不影响他的小说得诺奖。但放在杨绛那个年代的人身上不成立,因为那时旧体诗是文化基底。【这个说法是很奇葩的,不知道李子先生凭什么说旧体诗是那时的文化基底呢?你对旧式教育懂多少?仅这一句就可以知道李子先生其实根本就不了解旧式教育,最多就是道听途说了一些东西而已。】旧体诗写得烂,就表明这人没文化,没文化自然写不好文字,这没什么好辩解的。【任何一个观点的提出,都需要通过论据论证,这种不需要任何逻辑认证,以一个权威的口吻一口咬定“诗写得烂=没文化”,这样的论证就纯属耍流氓了。】有人又要说了,她那么多的作品比如小说、杂文、回忆录,还不足以证明其水平吗?这个,恐怕只有她和钱锺书知道了,别人不好妄加揣测。在天朝,一切皆有可能,你懂的。【这种毫无任何证据的恶意的暗示,是一种非常恶毒的手法,人可以不会逻辑思维,可以讲不明白一个道理,但不能失去了人最基本的善良。易中天先生说:做学问,言之有据,持之有故是一个学者的最起码的做人底线,我深以为然,以之检验李子先生该文,这个底线,缺。这也是促使我向该文发起批驳的原因。】我要强调的是,她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旧体诗写得烂,文化功底是可以一票否决的。观一叶而知秋,旧体诗就是那片叶子。【这种逻辑我不知道该称为什么逻辑:杨绛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旧体诗写得不好就是没文化功底,莫言是文革年代过来的人,旧体诗写得不好的就有文化功底了?就算李子先生你这个逻辑是对的,那也不是正好说明了、证明了“旧体诗写得好不好跟文化功底没半毛钱关系”么?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么?如果这不是一脑子的浆糊,那就一定是太过自以为是的缘故了。】

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提起这一壶似乎不厚道。【岂止是不厚道,已经完全丧失了一个诗人该有的最基本的良知和品德了。】这也注定了这个文章是个不和谐的文章,会被认为哗众取宠。但面对满屏“最才的女”,还有什么比质疑真相更重要的呢?【前面已经说了,在这个国家,任何时候都是需要质疑的,但质疑者要有能力找对切入点。】

前面否定的是李子先生的理论水平,基于前面的论述,我以为作者的逻辑思辨能力几等于零,完全不适合写作此类论辩式的文章。当然如此逻辑思维并不表示其形象思维也不行,比如依然可以经营文学创作,但基于逻辑思维的其他活动我都怀疑,比如对创作论的阐述、对文学写作的教学、对文学作品的评论等等。即便上述活动都是百度来的。
中秋
(2010年9月)
忽见窗前月玲珑,秋风竦竦吹病松。
心胸郁结人知否,怀抱凄清谁与共。
离合悲欢世间事,阴晴圆缺凭天公。
我今无意酬佳节,但觉凄凄秋意浓。

忆锺书
与君结发为夫妻,坎坷劳生相提携。
何意忽忽暂相聚,岂已缘尽永别离。
为问何时再相见,有谁能识此天机。
家中独我一人矣,形影相吊心悲凄。

以上就是在网上找到的杨绛的两首旧体诗。除了语言十分外行,第一首竟然平仄通押,这得有多不会写才能写成这样。【这里李子先生提出两个判断,这两个判断都涉及到李子先生的诗学水平:一个是一个笼统的宏观否定,“语言十分外行”,一个是微观的否定,第一首诗平仄通押。前一个观点,首先一个涉及学养的问题就是作者对基本概念的模糊,什么叫语言外行?是说中国话用不好?应该不是吧?那么是说缺乏古色古香的那种古体诗应有的“诗的语言”外行了?但是,如果是这样,我就奇怪了,作者你自己不是最擅长抛弃传统的古体诗语言的吗?连“你在桃花怀孕后,请来燕子伤怀。河流为你不穿鞋。因为你存在,老虎渡河来。”这样的句子都被你自我陶醉好多年,何以“忽见窗前月玲珑”就语言外行了?是的,这首诗前两句的平仄是有问题,我也不会掩耳盗铃地说它是古体(顺便指出,有的人喜欢这么说,其实是一种很low的辩说),但是从后面的六句可以看得出,杨绛先生是懂旧诗平仄律的,绝非外行,前面两句出律,只能证明她这两句没有经营好,或者最多就是说“诗律经营”有欠缺,但绝不是“诗学语言”外行。杨绛不是诗人,这个也只是自述胸臆而不是要拿去某个诗词论坛甚至某个纸媒发表,他不想绞尽脑汁来协调平仄,这个完全可以理解,而“诗律经营”和“诗学语言”这是两个有本质区别的概念。至于一首诗的好坏,也并不是就只看平仄,对一首诗的评论,如果只会对平仄说三道四,这类人是诗词评论中水平最差的一类,完全可以认定他们根本就不懂诗学。此外,如前所述,李子先生在这里又缺乏一个最基本的“言之有据,持之有故”的原则,作品摆在那里,你完全可以举例指出,哪一句或者哪几句因为什么原因所以显得语言外行了。通常我知道不愿意举例说明的原因只有两个,一个是水平太差说不出道理举不出例子,一个是恶意捣浆糊,知道他的例子一说出来人家就知道不对。我相信李子先生是明白平仄能力不足是不能等同于外行的。所以就有另一个可能,李子先生说的“语言外行”也不是平仄问题,而是不懂押韵,这个确实是可以称为外行的,因为没有一个懂旧学的人会不懂这一点,不懂这个就可以判为外行是完全没错的。但是,问题是,如果判定者自己缺乏旧学根底呢?我认为,恰恰在这个李子先生大做文章的地方,李子先生不慎露出了自己旧学功底不足的尾巴来了。我甚至完全可以断定李子根本就没有读懂先生的这一首诗。因为杨绛在这里完全没有出韵。“怀抱凄清谁与共”的“共”,并非是“共同”的意思,因为每个人想要与别人“共”的都只会是自己美好的东西,而不会将凄清的情绪拿来与谁共,这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认知。而这里的“共”,读如“恭”,亦即《唐韵》注为九容切、《集韵》注为居容切的那个读音,可能李子先生对《唐韵》、《集韵》不是太熟悉,那可以在平水韵的冬部找到这个字:共,敬也。应该是由“恭敬”一义而来的夫妻相敬如宾相互珍爱的意思。这句诗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在这个中秋团圆的日子,家中独我一人矣,如今还有谁来珍惜我如此凄清的幽怀呢?此诗作于夫亡之后的十二年,多年来的寡居所引起的凄怀,在中秋这个最能激发思念的传统之夜爆发,情不由衷地思念亡夫,正是该诗的主题,七个字给我们的那种令人唏嘘不已的感情,我以为实在是十分令人动容的。将这样的诗句判为“外行”、“平庸”,我不能不说直是“瞎了眼”。】我当时还以为,“共”字极可能是“同”字之讹,别人录到网上的时候张冠李戴了。今天看到一个转自《文汇报》的杨绛手迹,竟然真的是“共”字。这个手迹虽然没有署名,但比对基本同期的杨绛署名的其他手迹,尤其是落款时间的笔迹,应该出自同一人之手吧。说实在话,我曾纠结于标题是用“平庸识字妇女”还是“普通识字妇女”。但一想到与一位大学问家生活了一辈子,还能把诗写成这样,“平庸”可能是最轻程度的形容了。除非有证据表明这两首诗不是杨绛写的,否则我不会改变“平庸识字妇女”这个看法,至于你们怎么看,请随意。【由于自己的旧学能力差,没读懂别人的诗,反过来说别人不会写诗不懂诗学,进而攻击别人平庸,这样的行为我们可以经常在一些诗词论坛中看到,主角则每每是一些学养极差的小混混,也就是无赖,李子先生也玩这样的一出,只能令人觉得很遗憾了。反正我是这么看的,至于你们怎么看,请随意。】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楼主| 发表于 2016-6-1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楊本不以詩名,奈何以詩衡其人。李子嘩眾取寵,借挫死人骨以駭人耳目,其為人也必刻薄。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6-1 09: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道不知是谁,李子好惊世骇俗,从其诗可知其人。

点评

老道的文字很犀利,經常在微群發表一下詩論,很受歡迎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1 10: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6-1 09:12
老道不知是谁,李子好惊世骇俗,从其诗可知其人。

老道的文字很犀利,經常在微群發表一下詩論,很受歡迎的。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來訪,問好。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共通恭,在切韵三锺。杨在此东冬互押,没什么错。至于平仄,作者可知而不拘,崔颢的黄鹤楼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乱说平庸者,本是平庸人!

点评

讚同先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 2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3399

回帖

848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484
发表于 2016-6-2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大嘴很时髦,故发狂言吸引眼球,出名一略也。

点评

楊先生將自己和錢先生的稿費共八百多萬捐給家鄉的學校設立獎學金,就這點,李子在先生面前就是侏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 2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植杖叟 发表于 2016-6-2 10:13
如今大嘴很时髦,故发狂言吸引眼球,出名一略也。

楊先生將自己和錢先生的稿費共八百多萬捐給家鄉的學校設立獎學金,就這點,李子在先生面前就是侏儒。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3 05: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