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6-5-14 08:26 编辑
日本大江朝纲的《作文大体》,是地地道道的冒牌中国货
《作文大体》并序
夫学问之道,作文为先,若只诵经书,不习诗赋,则所谓书橱子,而如无益矣。辩四声详其义,嘲风月味其理,莫不起自此焉。备绝句联平声,总廿八韵,号曰倭注切韵。
于时天庆二年仲春五日也。
第一 按题
凡作诗之道,先安题目,然后染翰焉。诗有长短,题有虚实。出于经籍奥理者,谓之实题;悬于风月浮花者,谓之虚题。或有双关之题,一题之中,二物相双也。上下分作,谓之双关也。
第二 五言诗
凡五言诗者,上句五字,下句五字,合十字成一章之名也。
天宝集曰:二四不同,二九对避之。又避下三连病云云。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汝同归。
第三 七言诗
凡七言诗者,上句七字,下句七字,合十四字成一篇之名。
白氏文集云:二四不同,二六对避之。又是避下三连病云云。
柳无气力条先动,池有波文冰尽开;
今日不知谁计会,春风春水一时来。
第四 句名
凡句者,不论五言七言,其首一韵谓之发句,其次一韵谓之胸句,其次一韵谓之腰句,其尾一韵谓之落句。首尾胸腰,谓之四韵,或谓之长句。若只有首位二韵,谓之一绝,或谓之绝句矣。然今暂举五言七言之绝句,显四韵长句之心耳。
第五 诗病
凡诗有八病,其尤可避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此四病也。
平头病者,近来不去之。上句第一二字与下句第一二字,同平上去入是也。但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也。
上尾病者,近来尤避之。五言诗第五字与第十字。又七言诗第七字与第十四字,同平上去入是也。随四声诗分别之,但发句连韵不为病矣。
蜂腰病者,近来尤避之。五言七言共每句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四不同矣]。平声不为病,但上句云云。
鹤膝病者,五言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九字,不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九对矣]。七言上句之中第二字与第六字,不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六对矣]。然则他声诗用他声之韵者可避平声。如绝句诗四韵长韵,可准知之耳。下三连病者,五言七言共每句终三字连同声是也。念二病者近来不去之。一首之中有同字同心是也。
越韵病者,是尤可去。谬用相似之韵也。所谓清韵用青字等也。
越调病者可去之。文字之数,或有余句,或有不足字句也。
第六 字对
凡诗有八对,其中常可用者,色对、数对、声对是也。色对者,上句用丹青,下句用黑白之类等是也。数对者,上句用三千,下句用一万之类等是也。声对者,上句用仙字,下句用万字之类等是也。夫仙字声涉千,故与万字为对耳。其外风云草木,鱼虫禽兽,年月日时,天地明暗,贵贱上下,以其名为对者也。又色对之中,以乌代黑,以雪代白;数对之中,以双准二,以孤准一等类是也。发句落句强不求对,啻可尽理,是绝句体也。四韵之胸句腰句必可求对字。长韵可准知之。今案诸集绝句之中,或发句或落句有对字者,是邂逅也。
第七 调声
凡调声者,能调平他声之义也。平声之外,上去入总谓之他声。随四声,诗避声调韵,谓之调声也。故略颂有之。
五言绝句略颂曰:发自他声,平声可准知之。
他他平平他,平平他他平。[以上发句韵]
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以上落句韵]
五言绝句连韵略颂云:发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平[连韵],平他他平平。[韵,以上发句]
平他平平他,他平他他平。[韵,以上落句]
七言绝句略颂云:起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发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落句]
七言绝句连韵略颂云:起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他平平[连韵],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发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落句]
五言四韵略颂云:起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题目。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韵,以上发句]
破题。他他平平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胸句]
比兴。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腰句]
述怀。他他平平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落句]
五言四韵连韵略颂曰:起自他声,平声可准知之。
他他他平平[连韵],平平他他平。[韵,以上发句]
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胸句]
他他平平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腰句]
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落句]
七言四韵略颂曰:发自他声,平声可准知之。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发句]
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胸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腰句]
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落句]
七言四韵连韵略颂曰:起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他平平[连韵],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发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胸句]
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腰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落句]
第八 翻音
凡字必有反音,反音必有二字,故略颂云:平上去入依下字,轻重清浊依上字。所谓平声之轻者东也,重者同也。入声之轻者德也,重者得也。皆依翻音。上去字得其轻重清浊之义也。爰只举平入二声者,上声重者涉于去声,去声轻者涉于上声,递难分别之故也。亦有入声被用平声矣。
第九 用韵
凡诗之韵者,多用平声,不论五言七言,其下句之终必用同韵是也。故绝句诗二韵。一首诗四韵等也。多韵诗可准知之。若谬用其邻次相似之韵,即云越韵病,俗以为嘲。假令清韵之中用青字,肴韵用豪之是也。
第十 俗说
凡俗说者,世俗所传之说也、其说云:作诗之时,唯非按题避病,兼可劳其破文调声云。何者则破文难读词滞义疑,调声不劳有妨咏吟,或执忌讳为人所笑。朱门赤舄发枝柯,感无端之类是也。或人赋花之诗用发枝柯三字,至于同音朗咏,似验僧之咒放。又或人赋花之诗用感无端三字,至于读其破文,似贫家之称无纸端。如此类,宜避俗忌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