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5-13 16: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群书类从》卷第百三十七
《文笔部》十六
《作文大体》并序
夫学问之道,作文为先,若只诵经书,不习诗赋,则所谓书橱子,而如无益矣。辩四声详其义,嘲风月味其理,莫不起自此焉。备绝句联平声,总廿八韵,号曰倭注切韵。
于时天庆二年仲春五日也。
第一 按题
凡作诗之道,先安题目,然后染翰焉。诗有长短,题有虚实。出于经籍奥理者,谓之实题;悬于风月浮花者,谓之虚题。或有双关之题,一题之中,二物相双也。上下分作,谓之双关也。
第二 五言诗
凡五言诗者,上句五字,下句五字,合十字成一章之名也。天宝集曰:二四不同,二九对避之。又避下三连病云云。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汝同归。
〔按:此诗是唐代诗人韦承庆的【南中咏雁诗(一作于季子诗,题作南行别弟)】〕
评注:
本节是近体诗平仄句法的大纲。
“二四不同”指句内二四平仄不同,这是是句法大纲。只提“二四”,不言“一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已暗含其中了。
“二九对避”是鹤膝病,后面再评。“又避下三连病”,是指平韵诗对句应避三平尾,仄韵诗对句应避三仄尾。
第三 七言诗
凡七言诗者,上句七字,下句七字,合十四字成一篇之名。白氏文集云:二四不同,二六对避之。又是避下三连病云云。
柳无气力条先动,池有波文冰尽开;
今日不知谁计会,春风春水一时来。
〔按:此诗是白居易的【府西池】〕
评注:
本节也是近体诗平仄格局的大纲。白氏文集云“二四不同”只适应五言;结合例诗可知,七言应当是“二四六平仄递换”,这是七言的句法大纲。
“二六对避”是指七言上句的二六字平上去入不能相同,属于鹤膝病,后面再论。
从白居易的例诗与“白氏文集云”一语可知,本文格律法度源头之一是白氏文集。
第四 句名
凡句者,不论五言七言,其首一韵谓之发句,其次一韵谓之胸句,其次一韵谓之腰句,其尾一韵谓之落句。首尾胸腰,谓之四韵,或谓之长句。若只有首位二韵,谓之一绝,或谓之绝句矣。然今暂举五言七言之绝句,显四韵长句之心耳。
评点:
古今术语有所不同。“句”指“联”;发句——首联;胸句——颔联;腰句——颈联;落句——尾联。四韵诗——律诗。
绝句的格律可以引申到律诗和排律,这是御繁为简的作法。
第五 诗病
凡诗有八病,其尤可避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此四病也。
评点:沈约声病本有八病,却只取四病。可见八病说是声律理论初期的不成熟的产物,合理部分被继承下来,不合理部分被扬弃了。
从后面四病的解说来看,采纳的是元竞《诗脑髓》的见解。大陆《诗脑髓》已失传,唯有日本才保存了残卷。
平头病者,近来不去之。上句第一二字与下句第一二字,同平上去入是也。但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也。
评点:
第一、唐诗格律“二字为节”处理平仄,“节尾”最重要,遵守了二四六分明,平头病的“节尾”就根本不存在“同平上去入”之病了,可见平头病的这一合理内核已经融合在平仄法度里了。
“节头”是可平可仄的,这里又规定“第一字可以同平”,“平头病”仅仅剩下了“第一字为仄时不许同上去入”的残存尾巴了。而唐人的实际创作,对此并没有严格遵守。由此可见这一残存的尾巴仅仅只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技巧而已。
第二、“不去之”是“不避之”的意思。八病只取四病,四病中的平头又“近来不避之”了,足以说明“八病”只是初期不成熟的理论,合理部分被吸收了,不合理的部分被扬弃了。
上尾病者,近来尤避之。五言诗第五字与第十字。又七言诗第七字与第十四字,同平上去入是也。随四声诗分别之,但发句连韵不为病矣。
评点:
“五言诗第五字与第十字”和“七言诗第七字与第十四字”指句脚。
平仄篇法规定:除首句入韵者外,上下句的句脚必须平仄相反,它们自然不会“同平上去入”;“避上尾病”实际上已经被平仄篇法代替。故作者说“近来尤去之”。
蜂腰病者,近来尤避之。五言七言共每句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四不同矣]。平声不为病,但上句云云。
评点:二四六分明,五七言的二四字自然不可能“同平上去入”。蜂腰病也被平仄句法替代了。故作者说“近来尤去之”。
鹤膝病者,五言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九字,不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九对矣]。七言上句之中第二字与第六字,不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六对矣]。然则他声诗用他声之韵者可避平声。如绝句诗四韵长韵,可准知之耳。下三连病者,五言七言共每句终三字连同声是也。念二病者近来不去之。一首之中有同字同心是也。
评点:
评点:
“二六对避”是针对七言的〔×××××××〕、“二九对避”是针对五言的〔×××××,×××××〕,它们与二四六分明无关,与平仄篇法也无关。鹤膝病并没有被近体诗严格执行的,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技巧,所以大江朝纲说“近来不去之”。
越韵病者,是尤可去。谬用相似之韵也。所谓清韵用青字等也。
越调病者可去之。文字之数,或有余句,或有不足字句也。
越韵病者,是尤可去。谬用相似之韵也。所谓清韵用青字等也。
越调病者可去之。文字之数,或有余句,或有不足字句也。
评点:
越韵病就是压邻韵,古人除了首句韵之外,是不大压邻韵的,应当避免。
越调病中,“有余句”应当是指律绝多出了一句;“有不足字句”应当是指五七言出现了非五七言的句子,《白氏长庆集》有极少数五七言杂用的体式,也属此类,都应当避免。
第六 字对
凡诗有八对,其中常可用者,色对、数对、声对是也。色对者,上句用丹青,下句用黑白之类等是也。数对者,上句用三千,下句用一万之类等是也。声对者,上句用仙字,下句用万字之类等是也。夫仙字声涉千,故与万字为对耳。其外风云草木,鱼虫禽兽,年月日时,天地明暗,贵贱上下,以其名为对者也。又色对之中,以乌代黑,以雪代白;数对之中,以双准二,以孤准一等类是也。发句落句强不求对,啻可尽理,是绝句体也。四韵之胸句腰句必可求对字。长韵可准知之。今案诸集绝句之中,或发句或落句有对字者,是邂逅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