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6-5-10 10:10 编辑
秋谷诗谱的片面与偏见
世人皆知“唐朝唐诗无诗谱,宋朝宋词无词谱”,大清王朝赵秋谷的《声调谱》,效颦《钦定词谱》原本好事。岂不知适得其反,《声调谱》与《钦定词谱》一样,聪明人办了一桩糊涂事。
五七古诗体,因为没有声律而难登声律文体之大殿。《声调谱》倒回头来,希冀在非声律文体里,挖掘声律。假如古诗里面有声律,分类当初何必不厚古。拗救说法开山祖,筚路蓝缕精神可嘉,故弄玄虚愚昧可见。从声律理论的大方向来说,这无疑是不该违反的路线错误。
秋谷《声调谱》的并不附和唐诗的声律实况。如唐朝科举试律诗:
张 籍的省试帖联句:“夏木多好鸟,偏知反舌名。仄入平仄上,平平仄仄平”;
郑 谷的省试帖联句:“泛滟翘振鹭,澄清跃紫鳞。仄上平仄去,平平仄仄平”;
王贞白的省试帖联句:“雨露及万物,嘉祥有瑞莲。仄去仄仄入,平平仄仄平”。
秋谷《声调谱》五言律诗的第二范例,李商隐的《落花》,“髙阁客竟去(拗句起),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逓送斜晖。肠断未忍扫(同起句),眼穿仍欲归”。秋谷的所谓“拗句”,专指“变而仍律”的平平仄平仄声调格式,《声调谱》全文中,五言诗句尾挂注“拗句”的,近二十处之多。唯有平仄仄仄仄的“髙阁客竟去”与“肠断未忍扫”,两处注为“拗句”,不知秋谷“拗”意何在?!
〇平〇平仄、〇仄〇仄仄、〇平〇平平、〇仄〇仄平,以上四类声调格式,是秋谷《声调谱》所涉猎的。前面俩类,既有医疗方案,又有实施措施;后面俩类,既无医疗方案,又无实施措施。退一步讲,即便是拗救说法成立,相对于理论系统完整性,无疑也是支离破碎的片面。例如,
李 肱的状元帖《省试霓裳羽衣曲》联句:
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平平仄平平,仄入仄平去;
宴罢水殿空,辇余春草细。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去。
庾承宣的省试帖《赋得冬日可爱》联句:
岂假阳和气,暂忘玄冬律。仄上平平去,仄平平平入;
愁抱望自宽,羁情就如失。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入;
倾心倘知期,良愿自兹毕。平平仄平平,平去仄平入。
裴次元的省试帖《亚父碎玉斗》联句:
倏尔霜刃挥,飒然春冰碎。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去;
霜洒绣障前,星流锦筵内。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去;
独有青史中,英风观千载。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去。
无名氏的省试帖《霜菊》联句:
傥使怀袖中,犹堪袭馀馥。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入。
前谱卷一注释,“律诗平平仄仄平,第二句之正格,若仄平平仄平变而仍律者也,即是拗句。仄平仄仄平,则【古诗句】矣”。后谱卷二诗例,“胜因夙所宗(“平仄仄平”,又说是【拗句】。平平仄平仄,是拗句;仄平平仄平,也是拗句。这就说明,二四【平平】是拗句,二四【平仄】也拗句。一前一后,相互矛盾。
杜甫的《所思》,即是属于秋谷自己所说的“不粘不谐”的古诗。列为七言律诗名下,并在《所思》的后面,附有“此种诗不可不学,不可专学,不学则无格,专学则滑矣”之说明。又在稍后的注解中说,“不粘不谐,定是古诗”。出尔反尔,相互矛盾。
“若上句末字平,及下联与上联相粘,便是仄韵律诗”,是秋谷的声律观点,温庭筠的《边笳曲》,列入五言古诗,不列五言律诗。如此经营,与大唐不符。唐朝裴次元的省试帖,去韵五言诗《亚父碎玉斗》,白脚句并非独用平声,而是平去入三声俱全。
“上句第三字平,下句第三字可仄;若上句第三字仄,下句第三字断宜平。此在首聮,唐人亦有不拘者,若二聮,则必不容不严矣”。秋谷的如此说法,并不周严:一因,是否律联,与是否合律有关,与律联序数无关;二因,出句平平仄平仄,对句仄仄仄平平,唐朝律诗屡见不鲜。即便出句平平仄平仄,上下两句的第三字也有同仄的。譬如,“言因六【仄】梦接,庆叶九【仄】龄传(殷寅 状元 殿试帖)”、“乘流喜【仄】得路,逢圣幸【仄】存躯(丁泽 状元 殿试帖)”等。
七言律诗的范例,杜甫《望岳》:“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峯罗立如儿孙(拗句)。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拗句)。”。平平平仄平平平的“诸峯罗立如儿孙”,与仄仄仄仄仄平平的“拄到玉女洗头盆”,在同篇之中,同时解读为“拗句”,不知是行文笔误,还是思维混乱?另外依据秋谷“不粘不谐,定是古诗”观念,《望岳》应为古诗,不知为何反而列为律诗范本。
秋谷《声调谱》,颠三倒四的失误和丢三落四的漏洞,以执信的文字功底来说,当思意料之外。从秋谷的开山创举来论,应明情理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