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草橋 于 2014-8-10 16:54 编辑
隆隆隆,骑马去海丰。
海丰人姓陈。
骑马去巡田
巡田生柳救。
柳救双头红。
长竹篙,短竹筒。
红心姐,做媒人。
做落地嗲。
做落大房。
大房人刣猪
细房人刣羊
拍锣拍鼓等新娘。
新娘垫时嫁(那时嫁)
初一初
初二抱仔返外家。(婆家)(凭记忆,可能记错,以下几句,近于流俗,不是原作者手笔)
这首民歌,在汕尾海陆丰乃至惠东县部分地方,上一代至现代,老少都能唱,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当婴儿牙牙学语时候,爸妈先教了这首民谣,可以说是一首摇篮曲,深入民心。在时代歌曲价响的岁月,我们家乡人还喜唱这首民谣,历唱不衰。流行之广,印尼,马来西亚的海陆丰人第三四代后人,都会唱这首歌,有人问我这首歌含义是什么?说真的,我也不怎么懂,对海外家乡人质问,自己私底下作了一些研究。
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直接指出,「县政治必须由农民起来才能澄清,广东的海丰已有了证明」」,从这句话中,海丰的苏维埃政权,比湖南秋收起义早了几个月的时间。这首民谣就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了。
这首歌原作者应是彭湃。(本人体会)
我在「革命烈士诗抄」读了彭湃几首诗。
一首「五一劳动节歌」!
一首「隆隆隆,田仔骂田公,田仔做到死,田公吃白米」。
从这首「海丰人姓陈」民谣的文风编排,俚语运用,铿锵有力,应出彭湃手笔无疑。
如果用彭湃学识来说,写一些优美的句子,写一些比较深奥句子是绝对无问题,问题在于农民听「唔剝气」,(听不懂)那,只能用地方言语入诗了。
顺便提一下,有人说,写白字歌,首先你必须跑到乡下唱给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家听一听,她说好,你这首白字歌就是受欢迎的。
「隆隆隆,骑马去海丰,海丰人姓陈,骑马去巡田」。
大凡骑马回家的人物,必须是大富大贵人家。
在马颈之处,有一串铜铃,当马身摇动时候,这串铃发出清脆声音。
在海丰,谁可以骑着马回家,有人说是陈月波,我看不然,应是陈炯明。陈炯明任职在外,间中回家省亲,必骑高大马回家,这是必然事情。好似现在「暴发户」开路斯莱斯回家一样。
骑着马去巡田,可见陈氏拥有土地之多。之广。
正是「牟氏庄园」庄主说,任你行十天,你都走不出我家的土地。
「巡田生柳救,柳救双头红,长竹蒿,短竹筒」
巡田,见到是生「柳救」有人译成是「柳救」是稗草,或是杂草丛生,土地荒芜。
巡田,应是收田租,农民们开始向土地主人反击了,怒吼了,减息减租,抗租抗押,还农民土地权,农民起义了。「柳救」,就是我们家乡所俗称「尖串」,近于红缨枪,红缨枪头站是缚一束红绳,尾端油上红色。无串尖的,竹蒿也好,短棍也好,拿起来吧,向地主阶级斗争。
「霹雳一声震乾坤,打倒土豪和劣绅,往日佃农低三寸,今日顶天立地做主人」就是湖南农民秋收起义真实写照。
「红心姐,做媒人,做落地嗲,做落大房」
什么叫红心姐,就是农会政权的女工作队,宣传队。
大地主人家,妻妾成群,婢女成堆,红心姐走进了这群女人去做思想工作,这是一个不合理婚姻制度,一个人那可以拥有这些女人呢,劝谕这些妾婢们离开这些大户,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妇女要解放了,恋爱要自由了,时代在变更了。
「大房人刣猪,细房人刣羊,拍锣拍鼓等新娘•••••至尾」
这群妻妾解体了,大房(大婆)细房,(妾侍)走出了地主大户门口,由红心姐作媒,介绍给单身汉子阿Q、阿桂这些苦大仇大佃户,僱农。需要选日成亲吗,需要五色礼吗,不用,拎上二件衣服,上门洞房,万一有孩子怎么办呢?不怕,有农会政权做主。婚姻制度是平等的,是自由的。这就是「初一嫁,初二抱子返外家」的由来。
这首民谣主题含义展示了当年海丰农民运动的壮大。
这首民谣从妇女解放到妻妾解体,有些对道德伦理的颠覆。
从这首民谣之中,隐约见到那个时代所论述的「左」倾向。
毕竟,是那个时代必然产物,是一个政权推翻另一个政权非常手段。
就是一首民谣,足以证明汕尾海陆丰文化何等深远,这埸运动何等惊天动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