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吹树吟 于 2014-8-5 10:07 编辑
一先秦诗歌 先秦时期,我国诗歌就已有民歌和文人创作两种。民歌出现很早,应当说,自有人类活动,就有民歌的存在。文人创作较后,出现于氏族社会时期。春秋时孔子等人整理出民歌集成——《诗经》,那时就出现了文人创作,中国的诗歌就已有相当水平了。战国时楚国屈原等创作出楚词,文人创作便登上了历史舞台。 先秦诗歌,大都是四言体。四言体是中国诗歌的最早格体。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共收入自西周初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它从各个方面表面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于周人的建国经过,周初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某些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对于人民所遭受的痛苦、西周后期以及春秋的政治混乱局面、统治者的残暴,尤其有深刻的披露。 古人谓诗有六义:即风、雅、颂和赋、比、兴。《诗经》都是入乐之诗,按音乐分风、雅、颂三类。风(乡土音乐)、雅(王畿的音乐)、颂(配合舞曲)是诗的体制。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三法。赋、比、兴是艺术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谐;写景抒情都极富有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有很深远的影响。对于《诗经》,孔夫子有句名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学者有采诗的说法。班固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和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书》)又何休说:“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春秋羊公传》。《诗经》就是在各国采风积累的基础上,最后由文人删订起来的。到孔子时,“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此时已完全成书。先秦时只称做“诗”,到汉代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诗经》在秦始皇时遭焚毁,但由于广大学者的传诵,至汉代得以复原,可见当时在国人中流传之广泛。 《诗经》中的风,又称国风,即各国民歌,以国分编,称《秦风》、《鲁风》、《陈风》、《蔡风》等等。国风是我们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主要源头,是我们先人创造的璀璨瑰宝。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由于它或多或少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在今天看来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例: 关 雎 (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注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注二)。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注三)。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注四)。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注五)。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注六)。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注七)。参差荇菜,左右芼之(注八)。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注九)。 注一:关关,和鸣声。雎鸠,鸟名,即王鸠。此句以雌雄和呜形容“君子”与“淑女”的融洽。 注二:窈窕,幽闲。淑,美善。好逑,好的配偶。逑,匹配。 注三:参差,长短不齐。荇菜,水生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可供食用。流,求取。之,指荇菜。 注四:寤寐,无论睡着还是醉着。寤,醒着;寐,睡着。 注五:思服,思念。《毛传》服,思之也。 注六:悠,感思。哉,语气词。优哉游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辗转反侧,翻复不能入睡。辗,古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复。 注七:琴、瑟,皆弦乐器。友,亲近。 注八:芼,读如冒。择取。 注九:钟、鼓,皆打击乐器。乐,喜乐,即取悦之意。
君 子 于 役(王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注一)?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注二)。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注三)?鸡栖于椉,日之夕矣,牛羊下括(注四)。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一:君子,丈夫。于役,在外服役。期,期限。至,此指还家。 注二:埘,鸡舍。下,此至回家。 注三:不日不月,不止一日一月,此指时日已很长。佸(读如括),即相会。 注四:椉,鸡笼。括,来到。苟,诚,但愿,有希求之意。
硕 鼠 (魏风)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注一)!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注二)。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注三)。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注四)。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注五)。逝将去女,适彼乐国(注六)。乐国乐国,爰得我直(注七)。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注八)。逝将去女,适彼乐郊(注九)。乐郊乐郊,谁之永号(注十)。 注一:硕鼠,大田鼠。无,不要。 注二:三岁,多年。贯,事,服侍,伺候。女,即汝,你的意思。古女、汝通用。此句意为服侍了你多年,你却一点也不肯顾念我。 注三:逝,语首助词,无义。去,离去。适,往,即到更适合自己的地方去。 注四:爰,同乃。所,处所,地方。得所,即安居乐业之居所。 注五:德,即感念,动词。莫我肯德,意为不肯感念我的好处。 注六:国,邦国。 注七:直,王引之说读如职,解作所。得我直,犹得我所,乐得其所之意。 注八:劳,此指慰劳。莫我肯劳,即不肯慰劳我。 注九:郊,郊原,原野。 注十:之,犹其。永,长。号,号呼。此句意为,谁还会因痛苦而发出长长的呼号呢? 无 衣 (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注一)。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注二)。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注三)。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注四)。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注五)。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注六)。 注一:子,古人互相称谓之词。袍,战袍。 注二:于,此作“命令”解。修,准备。同仇,共同的敌我观念。 注三:泽,同襗。古时泽、襗通假。襗,内衣。 注四:偕作,此作共同作息,同起同落解。 注五:裳,裙。此指战裙。 注六:甲兵,甲胄与兵器的通称。偕行,统一行动,共同进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