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回复: 12

[诗词理论] 从“求异心理”解析王维的“诗情画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5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朱文培 于 2025-4-5 15:57 编辑

从“求异心理”解析王维的“诗情画意”
朱文培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这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曾在我知青岁月里引发强烈共鸣。这位被苏轼誉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盛唐诗人,其作品中蕴含的艺术通感特质始终令我着迷。相较于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天马行空与白居易的通俗易懂,作为艺术爱好者我更喜欢王维诗中独特的审美张力:既保持着古典诗歌的含蓄意境,又突破了传统诗学的表现边界。这种 "独有异趣" 的艺术特质,促使我在 1984 年完成《浅谈王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文。
      然而,随着研究深入,四大未解命题逐渐浮现:1、王维跨越诗、书、画、乐、禅的综合性艺术成就,究竟源于何种创作心理动机?2、山水(风景)诗中有画意的现象很普遍,为何只有王维独树一帜?3、王维为何能在五绝、五律短篇体裁中,构建超越时空的诗画意境?4、为何王维问题在历代研究中被反复探讨,却始终未能形成具有突破性的解释框架?
      唐诗宋词的繁荣期正值中国古代文化竞争的巅峰阶段,杜甫 "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创作执念,苏轼 "反常合道" 的美学主张,都体现了文人们对艺术创新的极致追求。王维虽未直接阐述其诗学主张,但其艺术实践中展现出的创新特质却清晰可辨。在绘画领域,他开创了 "破墨山水" 新技法,成为文人画的重要奠基人;在诗歌创作中,其山水田园诗突破传统写景范式,构建出 "诗画互文" 的独特美学体系。这种持续的艺术突破,暗示着王维创作心理中存在着某种深层驱动机制—— 本文将之概括为 "求异心理",即力求通过艺术形式的创新突破,实现对既有审美范式的超越。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美术、音乐教育,诗歌创作)与学术研究中,我逐渐意识到:王维 "诗中有画" 现象的形成,既需要考察其艺术创作的心理机制,也需要探究读者接受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这种双向互动关系,恰与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的研究范式高度契合。作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格式塔学派提出的 "完形趋向律"" 闭合原则 ""图形 - 背景关系" 等理论,为解析艺术创作与审美接受的心理过程提供了独特视角。特别是其关于"心理场" 与 "异质同构" 的论述,与王维诗画中 "虚实相生"" 以形写神 " 的美学追求形成理论共振。
      本研究试图构建 "求异心理(思想)-架构创新(方法)- 诗画通感(效果)"的三维分析框架。其内容是:先通过文本细读与艺术史考察,梳理王维诗作中"求异心理"的具体表现;其次,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解析其"新诗架构"两大形态;最后,结合接受美学理论,探讨这种艺术创新在跨时空审美接受中的延续性。这种研究路径的选择,既延续了传统文献研究的扎实根基,又引入现代心理学理论工具,力求为古典文学研究提供新的阐释可能。

一、诗情画意境界  认知完形机制

      “诗中有画”就是诗的意境中有画,但是意境中的“画”,并不是由线条色彩呈现的客观存在,而是作者通过诗句的意象叠加,产生如画一样的幻象,仿佛电影影像般浮现于读者眼前,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主观呈现。赞美“诗中有画”,是说诗歌最宝贵的,并不在文字之内,而在文字之外,有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画意;而“画中有诗”,就是讲画面所表达的,不仅是视觉看得到的景色人物,而且还有视觉无法看到,却可以感受领悟到的虚无缥缈的诗情。无论诗情或画意,都是作品意境的代名词,其中的有与无、多与少、清晰与模糊,要根据创作方的表达能力、接受方的理解能力等多种因素来决定。
      王维诗作的意境虽然富有诗情画意,但是由于他以诗音画、儒道释全面介入创作,素材来源宽泛、指导思想复杂、组成结构新颖,就造成了名言金句迭出、美妙意境丛生、悬念禅机潜伏的现象,增加了读者理解和研究的难度。
      如果我们用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完形”理论,切入王维诗歌的意象组合,解析其创作思路,发现他令人意外地契合了现代格式塔理论整体性优先、闭合律补白、图底反转、异质同构四大原则,弄懂这些原则,就能够让碎片化意象在读者脑海中自动“完形”,能够让一晃而过的场景变为令人沉浸的意境。以下结合具体诗作,以格式塔理论原则为“认知密码”,解析王维诗作的独特意境。

      (一)整体性优先:拒绝“意象加法”,追求“完形质变”
      根据格式塔学派的核心观点,认知对象的整体意义往往超越各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在王维诗中体现为:意象组合不是物理叠加,而是通过关系重构催生新质意境。
      1、案例:《鹿柴》的 “空寂场域”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意象碎片:空山(视觉)、人语(听觉)、返景(光影)、青苔(触觉)
      格式塔操作:听觉锚定空间:“人语响” 作为 “图形”,在 “空山”(背景)中制造声学轮廓,听众自动补全山谷的空旷回响(闭合律)。
      光影凝固时间:“返景入深林” 的斜射光(瞬间动态)与 “青苔”(静态纹理)并置,形成时间完形——黄昏的短暂与苔藓的永恒在视觉暂留中融合,如同格式塔的“似动”(现象),让静止画面产生禅意流动。(图1)
      完形结果:读者感知到的不是四个独立意象,而是 “空而不虚” 的禅修场域 ,正如格式塔实验中“斑点图自动完形为人脸”,碎片化感官刺激被整合为超越性的意境体验。(图2

            图1图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二)闭合律:留白处的 “认知邀请”
      1、王维深谙格式塔“人脑偏好闭合”的特性,故意在诗中用中国画的留白法制造意象缺口,诱使读者用经验填补,形成“参与式意境构建”。
      案例:《竹里馆》的 “孤独 - 圆满对话”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未明写的缺口:为何 “独坐”?(动机缺失)
      琴音与长啸的具体内容?(声音空白)
      “人不知” 与 “月相照” 的逻辑关联?(因果断裂)
      2、格式塔补全:
      读者自动调用 “独处 - 知音”的经验图式,将 “明月” 完形为 “心灵镜像”(相似性原则),填补 “无人理解” 的情感缺口。静默的 “深林” 与有声的 “弹琴” 形成听觉闭合—— 寂静中琴音的余韵在想象中无限延伸,如同格式塔“不完全图形的完整化”。
      在美国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编著的《艺术与视知觉》中,作者指出一切知觉都是能动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视觉能感受到能动的张力,能够认识到艺术作品传达的意义。例如,在伦勃朗式用光法中,观众仅仅看到了照亮的半张脸,但是人们都会判断这是一个完整的脸。
      3、认知效果:缺口反而强化了意境的沉浸感,格式塔实验中“断线圆更易被视为完整圆”,王维的留白让读者留意缺口、补全缺口,成为“意境共创者”。
表1-1   格式塔“完形”概念与中国美学中“意境”“留白”表现机制的差异
  
维 度
  
格式塔完形
中国意境留白
  
物质载体
  
具体视觉元素的空间配置
虚实相生的笔墨经营
  
心理过程
  
神经层面的格式塔转换
精神层面的象外之象生成
  
完 成 度
  
知觉闭合趋向(闭合律)
审美期待的开放性
  
时 间 性
  
瞬间完形的共时性
意境生成的历时性
  
空间维度
  
二维平面的组织规律
三维宇宙的空间隐喻

      (三)图底反转:动静互文的认知魔术
      格式塔发现,人脑会自动区分图形(焦点)与背景(陪衬),王维则刻意模糊这种边界,通过意象的主次切换制造意境张力。
      1、案例:《鸟鸣涧》的 “静动辩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表层图底、图形:桂花落(视觉焦点)、山鸟惊鸣(听觉焦点);背景:春山夜静(整体氛围)
      2、格式塔反转:当 “花落” 的细微动作为 “图”(类似 “花瓶 - 人脸”双关图),“夜静” 升为深层“底”(图3、图5),读者突然意识到:花落的声音之所以被捕捉,正因极致的静——背景反转为决定图形的关键(图4)。

    图3                    图4                        图5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月出惊山鸟” 进一步反转:月光(原背景)成为触发动作的 “图形”,山鸟(原图形)变为反应者,动静关系在瞬间调换,制造认知震颤。
      意境生成:这种图底反转,让“静”不再是消极背景,而是具有能动性的“感知主体”,正如格式塔强调的“背景不是死的,而是参与意义建构的活的场域”。

     (四)异质同构:感官与禅意的 “结构共鸣”
      格式塔认为,不同感官的体验(如视觉、听觉)因结构相似性可产生通感,王维则将这种“异质同构”推向极致——自然意象的物理结构,与禅悟的心理结构形成同频共振。
      1、案例:《使至塞上》的 中二联“直线与圆的认知同构”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物理结构:孤烟 “直”(垂直线性,视觉)、落日 “圆”(闭合曲线,视觉)、大漠“横”(水平延展,触觉)
      2、心理同构:“直” 对应禅修的 “专注一境”(如呼吸的竖直升降),“圆” 对应“妙圆真心”的完满感,二者的几何对峙,恰是人在广袤天地中“渺小 - 永恒” 的心理张力(格式塔“平衡构图”的潜意识投射)。大漠的横向延展(背景)与烟日的竖直 / 圆形(图形),构成空间结构的同构—— 物理的无垠与心灵的超脱,在 “横 - 直 - 圆” 的结构中达成和解。
      认知深层:这种异质同构,让抽象禅理获得了可感知的 “格式塔形状”,正如自动检验的“顿悟实验” 中,黑猩猩通过结构重组(木棍组合)解决问题,王维通过意象结构重组,让读者在瞬间 “顿悟” 诗中的禅意。

     (五)格式塔视角的独特价值:从“佛理玄思”到“认知沉浸”
      对比佛理分析,格式塔解读更聚焦诗歌如何调动人脑的先天完形机制:
      1、去哲学化的普适性:即使不了解禅宗,读者也会因格式塔原则(如闭合律)自动补全《鹿柴》的空寂,说明王维的意境构建具有认知科学层面的“人类共通性”。
      2、动态的意境生成:佛理分析侧重“结果”(禅意),格式塔揭示“过程”—— 意象如何通过认知规则在读者脑海中“生长”出意境,如《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视觉的光斑跳动与听觉的水流声,在格式塔 “邻近性原则” 下融合为“山居的时空切片”。

     表1-2王维、孟浩然、李白诗作中认知完形张力的本质差异
  
维度
  
王维诗画原则
孟浩然 / 李白写景逻辑
  
诗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意象组织
  
基于格式塔原则的主动重构(闭合相似)
自然时序或情感逻辑的线性展开
  
空间处理
  
力场平衡与虚实张力
平面罗列或单点聚焦
  
读者参与
  
强制认知补全(属国过居延归雁入胡天。完形大漠景)
被动接受意象: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自然承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艺术效果
  
诗画交融的沉浸式、似动的视觉体验
意境悠远,一览无余,画面静止而完整,参与感较弱

      3、量化的可能性:格式塔实验(如似动现象、闭合律反应时)为分析王维的“意象间距”提供科学维度—— 为何《终南别业》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 - 云起”跳跃能引发强烈意境冲击?因符合格式塔 “最简短路径原则”,人脑用最小认知能耗完成禅悟的完形。

      4、格式塔原则对王维 “诗画” 效果的提升
      王维通过闭合律、相似律等格式塔原则,将诗中的意象转化为需要读者主动完形的视觉线索,从而在文字平面上构建出具有深度的心理画面。相较于孟浩然的自然叙事或李白的浪漫想象,王维的写景诗更注重视觉结构的内在逻辑,使文字成为激活读者视觉皮层的触发器,最终实现 “诗画一体” 的艺术超越。这种认知完形机制,正是王维 “诗中有画” 美学的科学解码。
      5、结语:王维的“认知画工”—— 在格式塔中照见诗心
      当我们用格式塔心理学重审王维,会发现他不仅是 “诗佛”,更是深谙人类认知规律的“心灵画工”:他懂得用整体性原则让空山鸟语超越物理世界,成为禅修的认知场;他擅长用闭合律留白,让“深林人不知”的缺口变成读者的情感入口;他精于用图底反转,在动静互文中制造认知震颤,如同格式塔双关图的诗意变体;他最终通过异质同构,将自然的物理结构转化为禅悟的心理密码,让“大漠孤烟” 不仅是画面,更是人类面对无垠时的永恒心理图式。
      这种 “格式塔式” 的意象组合,让王维的诗超越了时代与文化,成为跨越千年的 “认知共鸣体”——无论是否懂禅,读者都会在 “空山返景”“月出鸟鸣” 的完形中,感受到那种 “说不出却忘不掉” 的意境之美。这,或许正是王维诗歌永恒的秘密:他从不直接传递禅意,而是设计认知的“完形缺口”,让读者在格式塔的自动补全中,顿悟诗中的天地人心。
      6、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四大未解命题之一:王维跨越诗、书、画、乐、禅的综合性艺术成就,究竟源于何种创作心理机制呢?
      答:王维的"求异心理"源于同时代文坛的激烈竞争,源于复合性人才艺术创造的冲动,其艺术创新与标新立异有本质差异。
    (1)文化语境定位:艺术创新具有明确的文化基因传承性。其 "诗中有画" 并非简单的形式拼贴,而是始终保持着与传统文化的深层对话关系(如南北朝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谢赫的“气韵生动”说、唐朝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宋朝苏东坡归纳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认知机制建构:格式塔心理学揭示,真正的艺术创新遵循 "异质同构" 原理。如王维将禅宗 "顿悟" 思维融入诗画创作,王维《鹿柴》等一系列诗作创新,本质上是认知结构的创造性重组,而非感官刺激的简单叠加。
    (3)价值指向维度:标新立异往往止步于形式层面的颠覆,而王维的创新始终指向人文价值的升华,其 "破墨山水" 技法不仅革新了绘画语言,更是实现了对士人精神境界的具象化表达。
   (4)接受美学维度:艺术创新具有跨时空的阐释张力。苏轼提出的 "诗画一律" 理论,与格式塔 "闭合原则" 在接受心理层面形成千年呼应。这种创新因其内在的认知密码,能持续激活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体验。而标新立异之作往往因其过度依赖特定语境,容易沦为昙花一现的文化现象。
王维的艺术成就是对诗音画、儒释道的创造性转化和融合,格式塔这种研究视角的转换,为解决 "王维研究中的四大未解命题" 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4-5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维 "诗中有画" 现象的形成,既需要考察其艺术创作的心理机制,也需要探究读者接受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4-5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赞美“诗中有画”,是说诗歌最宝贵的,并不在文字之内,而在文字之外,有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画意;而“画中有诗”,就是讲画面所表达的,不仅是视觉看得到的景色人物,而且还有视觉无法看到,却可以感受领悟到的虚无缥缈的诗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4-5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王维诗中体现为:意象组合不是物理叠加,而是通过关系重构催生新质意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4-5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视觉能感受到能动的张力,能够认识到艺术作品传达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4-5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维的写景诗更注重视觉结构的内在逻辑,使文字成为激活读者视觉皮层的触发器,最终实现 “诗画一体” 的艺术超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4-5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从不直接传递禅意,而是设计认知的“完形缺口”,让读者在格式塔的自动补全中,顿悟诗中的天地人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4-5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中有画" 并非简单的形式拼贴,而是始终保持着与传统文化的深层对话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4-5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维《鹿柴》等一系列诗作创新,本质上是认知结构的创造性重组,而非感官刺激的简单叠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4-5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5-4-5 22:39 编辑

“格式塔”、“图形-背景”等西方文艺理论,是从艺术创作与欣赏在思维与认知心理机制角度来诠释文艺作品产生及其效果的,其探索的终极目的是艺术作品的心理本源问题。先生此文站在西方理论的高度来解说文艺本源,理论深度高,读者理解不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9 07: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