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与介子推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一行人在一处渺无人烟之地,又累又饿,重耳更是虚弱得无力起身。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毅然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一碗肉汤给公子喝,重耳才渐渐恢复精神。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即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对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们大肆封赏,却唯独遗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鄙夷争功讨赏之人,打点好行装后,便与老母亲悄然前往绵山隐居。 晋文公听闻后,羞愧难当,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去往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搜寻二人谈何容易。有人出主意说,从三面火烧绵山,定能逼出介子推。大火燃遍绵山,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身影。待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已然离世。晋文公见状,悲痛大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面写着介子推的《绝命诗》 :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禁止生火,只能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那棵老柳树死而复生,便赐老柳树为 “清明柳”,并昭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后来,因两节相邻,逐渐合二为一,便成了如今的清明节 。 介子推还曾留下《龙蛇歌》: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承辅。 龙返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槁死于中野。 此诗以龙蛇比喻君臣,叙述了晋文公重耳流亡及返国后的历程,抒发了介子推不慕名利、羞于与贪功之人为伍的心境,与他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的事迹相呼应,也为清明节的起源故事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