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系列·142·九文(陆游转世的)一江城外思唐婉·一东
文/九文-2025-04-01-15:32-作于南京一中
危堞朱栏登览处,一江秋色正征鸿。
几番社燕轻轻别,哪里春花乐乐融?
问鬓边丝多少白?耳磨心里苦悲同。
凄凉又作它乡客,缱绻难忘呓语风。
注释:
危堞:危险的破旧的年岁已久的矮墙。
社燕:
社指春社。所谓春社是春社是最为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节日之一。 是在商、西周时期,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而后来则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但在汉族民间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
春社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元朝以前,在中国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仅有部分地区存在二月二拜土地公的习俗,并称此日为土地诞、福德诞等,但与传统的春社不尽相同。在中国大陆北方部分地区的二月二龙抬头节中,亦有部分汉族民俗沿袭自春社。关于春社的兴衰过程,有学者将其归结为"起源三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
所以说:燕子春社时来,秋社时去。故有“社燕”之称。
缱绻:
指情意缠绵不忍分离的样子。
详细解释如下:
1. 一般用来形容情侣情意缠绵不忍分离的样子。
《诗·大雅·民劳》:“无纵诡随,以谨繾綣。” 马瑞辰 通释:“繾綣即紧絭之别体。” 高亨 注:“繾綣,固结不解之意。”
2. 引申为不离散。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繾綣从公,无通外内。” 杜预 注:“繾綣,不离散也。”
晋 潘岳 《为贾谧作赠陆机》诗:“昔余与子,繾綣东朝。”
3. 缠绵。形容感情深厚。
唐 白居易 《寄元九》诗:“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繾綣。”
宋 王安石 《解使事泊棠阴时三弟皆在京师》诗:“久留非可意,欲去犹繾綣。”
明 刘基 《送黄叔旸归金华觐省》诗:“赠诗慰繾綣,俛仰空徘徊。”
清 纳兰性德 《与顾梁汾书》:“繾綣之情,兄固有之,弟亦何能不尔也。”
4. 引申为结交。
清 金人瑞 《桃源行》:“父老十数引儿童,笑迎生客相繾綣。”
清 陆次云 《圆圆传》:“ 圆圆 曰:‘当世乱而公无所依,祸必至,曷不缔交於 吴将军 ,庶缓急有藉乎?’ 畹 曰:‘斯何时,吾欲与之繾綣,不暇也。’”
5. 特指男女恋情。
唐 元稹 《莺莺传》:“留连时有恨,繾綣意难终。”
清 赵执信 《谒金门·赠金仙》词:“谁送暗香来枕畔,顿成新繾綣。”
欧阳予倩 《孔雀东南飞》第五场:“叫郎君多谢你深情缱绻,用什么表心中的万语千言!”
6. 引申为幽会。
宋 陆游 《避暑漫抄》:“不过执衣侍膳,未尝得一繾綣。”
《红楼梦》第十六回:“﹝ 秦钟 ﹞又与 智能儿 几次偷期繾綣,未免失於检点。”
7. 指夫妻关系。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天须开眼!覷了俺学士哥哥,少年登第,才貌过人,文章超世,於人更美满。却教我,与这匹夫做繾綣?”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二折:“你则为鸞交凤友,更和这燕侣鶯儔,则为俺爷毒害,分繾綣,折绸繆。”
明 朱有燉 《香囊怨》第二折:“常言道夫乃是妇之天,若成了欢娱繾綣,儘今世永团圆。”
呓语:
指梦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