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园春・赞汪华
隋末烽烟,华夏倾颓,乱起八荒。
看绩溪骄子,横空逸世;雄姿飒爽,义举轩昂。
剑拓诸州,麾师百万,保境安民护梓桑。
凭仁政,使闾阎晏靖,黎庶安康。
归唐顺应沧桑,展宏略、忠心耀昊苍。
任九宫留守,朝堂佐治;禁兵统领,勋业昭彰。
德被千秋,名垂万古,后世同瞻日月光。
国公绩,享千年祀典,浩气流芳。
汪华传
汪华,隋末唐初的风云人物,原名汪世华,字国辅,号英发,诞生于歙州歙县登源里,也就是如今的安徽绩溪县。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深邃的政治智慧,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传奇,铸就了被后世传颂千年的历史丰碑。
汪华幼年便饱经命运的磨难,父亲早逝后,他随母亲郑氏投靠歙县的外祖父家。然而祸不单行,不久母亲也撒手人寰,汪华瞬间沦为孤苦伶仃的孤儿。但悲惨的遭遇不仅没有磨灭他的志向,反而像一把火,在他心中熊熊燃烧,激发了他出人头地的斗志。十四岁时,汪华拜南山(歙县南乡覆船山・主峰搁船尖)的罗玄高僧为师。在崇山峻岭间,他每日迎着晨曦、伴着夜幕,刻苦练习刀枪弓箭。无论是寒风凛冽的冬日,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从未有过丝毫懈怠,日积月累,练就了一身超群的武艺。与此同时,罗玄高僧将玄学《奇门遁甲》倾囊相授。汪华凭借极高的悟性,对其中安邦定国、排兵布阵的帝王之术融会贯通,为日后的崛起筑牢了根基。
隋末,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般揭竿而起,战火纷飞,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汪华响应郡府招募,投身义军。战场上,他冲锋陷阵,凭借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屡立战功,很快便从众多将士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全军上下的衷心拥戴。彼时,歙州旧政官员腐败透顶,面对动荡局势,不仅毫无作为,更无法保护百姓的安危。汪华审时度势,精心策划了一场兵变,成功推翻旧官员,一举占领歙州,并自任刺史。
初战告捷,汪华的声望如日中天,而他心中的抱负也愈发宏大 —— 要让更多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于是,他振臂一呼,高举义旗,率领军队乘胜追击,相继攻占宣、杭、睦、婺、饶等州,一时间拥兵十万,成为割据一方的强大势力,自号 “吴王”。但汪华的志向远不止偏安一隅,他深知百姓渴望和平与安宁,因此以 “保境安民” 为施政纲领,治理这广袤的六州之地。
在治理过程中,汪华推行宽宏仁爱的政策,致力于调和土著与移民之间由来已久的矛盾。他轻徭薄赋,积极鼓励农桑,使得百姓得以安心生产,安居乐业。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六州之内政治清明,经济迅速繁荣,社会秩序井然。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这一时期,尽管外部战火纷飞,但六州百姓在汪华的庇护下,享受着相对平静的生活,史称 “镇静地方,保境安民”。
汪华深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公元 621 年,他敏锐地察觉到唐朝的崛起与德政,顺应百姓渴望天下一统、结束战乱的呼声,于公元 622 年毅然向唐朝上表归降。他的这一决定,避免了六州百姓再度陷入战火,徽州百姓也因此免遭生灵涂炭。唐高祖李渊对汪华的识时务之举大为赞赏,对他保全六州的功绩给予高度评价,下诏授予他使持节、总管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
归唐后,汪华奉诏进京,担任左卫白渠府统领,负责掌管禁兵,肩负起拱卫东西两都的重任。他深知责任重大,任职期间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深受朝廷的信任。后来,唐太宗远征辽东,汪华留守京城,任 “九宫留守”,辅佐朝政。在留守期间,他妥善处理各项政务,保障了朝廷的平稳运转,为唐太宗的远征提供了稳固的后方支持。
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汪华在长安病逝,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赐予谥号 “忠烈”。他的离世,让六州百姓悲痛万分,人们自发举行盛大的悼念活动。汪华的遗体归葬歙县,当地百姓为他立祠祭祀,尊他为 “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太平之主”。此后,徽州一府六县陆续建立了众多汪王(公)庙,百姓四时祭祀,千年不绝。
汪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在乱世中崛起,凭借一己之力保境安民,让六州百姓免遭战火涂炭;在治世时归唐,推动了国家的统一。他的功绩,不仅赢得了当时百姓的敬仰,也受到了后世历代帝王的褒奖和文人墨客的赞颂。唐玄宗、宋徽宗、元世祖、明太祖、乾隆帝等九位帝王先后十五次下诏嘉封,将他视为忠君爱国、勤政安民的典范;赵普、李纲、苏辙、岳飞、朱熹、文天祥等历朝文臣武将,也纷纷赋诗题词,将他奉为千秋楷模。汪华的故事,已然成为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精神,激励着后世无数人为国家的繁荣、百姓的幸福不懈奋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