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近体诗(格律诗)对押韵要求严格(不止对押韵要求严格,对平仄同样严格),古体诗更讲究的是意境,但也要押韵,只是要求没有近体诗那么高,现代诗与古体诗类似,但要求更为宽松。
近体诗押韵规则:
1.不押邻韵:近体诗首句不押韵是不入韵格式,首句押韵则是入韵格式。在首句入韵格式中第一句的韵脚字相对于其他偶数句的韵脚来说,要宽松一些,可以使用邻韵(这就叫孤雁入群格,也有叫孤雁出群格的(首句押邻韵))。其他位置上的韵脚是不允许使用邻韵的。近体诗不管有多少联,使用的韵脚必须是同一个韵部。说明:首句押韵的近体诗,首句的韵可以用邻韵,后面各句的韵还是要在同一个韵部内的,这里的邻韵不一定是相邻的韵部,而是指读音接近的韵部,一般被认为互为是邻韵的如下所列:1.东与冬 2.江与阳 3.支与微 4.支与齐 5.微与齐 6.鱼与虞 7.佳与灰 8.佳与麻 9.真与文 10.真与元 11.文与元 12.元与先 13.寒与删14.删与先 15.寒与先 16.元与删 17.萧与豪 18.庚与青 19.庚与蒸20.蒸与侵 21.覃与盐 22.覃与咸词的用韵要宽松些,八庚九青十蒸是可以通用的,但其它一些韵部有被拆分的情况.
近体诗第一句押韵可借用临近韵,古来有之,唐朝那时没有孤雁出群格的说法,只认为因律绝诗第一句本身就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既然连不押韵都可以,那么押临近韵不比不押韵更有韵律吗?所以唐人允许第一句押临近韵。唐韵是唐代朝廷即国家政府统一规定的,科举考试对于用韵也是有严格规定的!律绝诗第一句押临近韵在唐朝就算是入律的!宋离唐近,这种第一句押韵借用临近韵的方法到宋就更加盛行!因此在唐宋诗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诗人们第一句借用临近韵的现象!而近体诗的格律是由唐诗而来的,因此第一句借用临近韵乃是合近体诗的格律的。到了明朝才有了孤雁入群格,也有叫孤雁出群格的说法。
关于孤雁出群格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清代学者仇兆鳌认为认为第一句押邻韵是“孤雁入群格”,那么末句如果押邻韵的话,那么这就叫“孤雁出群格”但这种说法普遍不被人所接受,末句借邻韵也是不符合近体诗格式的。
2.不许转韵:前两句一个韵,后两句一个韵.(古体诗和词是可以转韵、换韵的)
3.一般不押连韵:连韵:就是相邻的两个押韵句的韵脚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连韵也叫“合音”。
连韵对诗句的韵律是有伤害的,在七绝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诗人在创作七绝的时候也是比较注意的。因而要在古人绝句中找出“连韵”的例诗是非常困难的。相对来说,律诗中连韵现象要多一些。
4.一般结句押平声韵:近体诗大多是以平声结尾,所以近体诗一般是押平声韵。(这条不是绝对的,因为也有仄韵近体诗的存在)。因为仄声音比较重,铿锵有力,近体诗不像古体诗那么感情激励,而是比较柔和,更加适合平声结尾。仄声给人的感觉就是忽然停顿话没说完,所以绝名第三句一般都是以仄声结尾。
但也有例外,比如下面的都是压仄声韵的诗
《春》
杨柳阴阴细雨贵,仙芽入口东风味。
北归秋燕重修巢,静看乾坤万生汇。
——半斗
《候雪》
峻岭已先银粟约,庭前空树等沙落。
他年此地梨花飘,写就冬词候白雀。
——半斗
4.押韵容易产生一些诗病:比如“重韵”“凑韵”“倒韵”“同字相押”“多音字非本意相押”。在尾章诗词问题中有具体的说明介绍。
挤韵:何为挤韵?一般的看法是诗中用了和韵脚相同韵母的字,即称为挤韵,不管这个字在诗中哪个位置。例如“千里情长半蹉跎”,“蹉”和韵脚跎韵母相同,所以这句挤韵了。
挤韵是清朝或以后方出现的术语,属于后人给格律诗加的枷锁,可以不用考虑。因为一是挤韵未见危害;二是唐、宋诗人从不避讳挤韵。
撞韵(白脚入韵):所谓撞韵,是指诗中不押韵句的句末(白脚,例如绝句第三句),用了和韵脚同韵母但平仄不一样的字(也称白脚入韵)。例如:
《和黄巢》
又到秋来九月八,
皆提黄巢赋菊花。
豪言壮语多闲话,
何不跨鞍披彩霞。
--半斗
白脚“话”和韵脚的韵母一样,但平仄不一样,所以犯了撞韵。
和挤韵一样,撞韵也是清朝老学究们给格律诗套上的枷锁,可完全不用考虑。因为一是撞韵未见危害;二是唐、宋诗人并不避讳撞韵。
押韵和格律的目的:押韵不仅仅是写出押韵的作品,也不仅仅是写出全律的作品,而是要写出清朗通顺的好诗来。
近体诗一般押平水韵和中华新韵(中华通韵)。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读音有很大差别。反言之,尽管各地语言差别很大,文字却是一样的。这种特点,对于保持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发挥了历史性的积极作用。但对于作诗,却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诗是韵文,各地对文字读法不同,就无法统一对押韵和平仄的认识,好在我们的先人有足够的智慧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制定了统一的韵书。哪些字属于平声,哪些字属于仄声,每个字在音韵上具体归属哪个部类,都在韵书里列出来,作出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尽管其中可能有不完全合理的地方,但有个统一的规定,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总比没有统一规定好。最初,这些规定是基本符合当时口语的。
早在隋以前的六朝时代,就有李登、吕静、夏侯该等人写韵书,但个人著作没有权威性,不被公认。后来隋朝的陆法言著《切韵》,被唐朝的科举所采用,用作判卷的准绳,经稍修改后称《唐韵》,成了皇家认可的音韵规范。从此,一致公认的权威性的规则被确立起来。宋朝在《唐韵》基础上又颁诏修韵,主要是增字加注,改称《广韵》。宋末金代,官方对《广韵》又作了一些修订,使之进一步完善。修订后的韵书最初刊行于“平水”(今山西临汾市)这个地方,世称《平水韵》,“平水韵”一词始见于金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也就是明清以后一般所说的“诗韵”,一直延续下来。
《平水韵》:是宋末刘渊的修订编写总结的前人韵书大成者,因为他是平水人,所以称为《平水韵》,但基本上是承袭了唐韵、广韵的分类结果。中是人将邻韵进行了大量的合并,从大约200个韵部简约到106个,标准越来越简单,所以就可以用平水韵来分析唐诗宋词了。如果后来的标准越来越高,当然也就不能用后来的标准去衡量前面的作品了。后来诗人一般都沿用了这本韵书。
《中华新韵》:今天的《中华新韵》是基于普通话的韵书,更加通俗易懂,毕竟不会说普通话的人不是太多,押同韵母就非常简单了。有些人比较喜欢古诗文,推崇《平水韵》也喜欢押《平水韵》认为《平水韵》正宗,这是个人追求,各取所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文学创作本来就没有定式。
《中华通韵》:
2005年,中华诗词学会颁发了一部《中华新韵》,现在的《中华通韵》就是在《中华新韵》的基础上制定的。
《中华新韵》与《中华通韵》的异同
一、“新韵”14部,“通韵”16部。
二、新韵的“十一庚”eng,ing,ong,iong,
在“通韵”中分为十四英ing,eng十五雍ong,iong。
三、“新韵”二波中的e归入了“通韵”的三鹅。
四、“新韵”十二齐的i,er,ü,“通韵”分为四衣i、六迂ü,十六儿er。
五、“新韵”十三支—i零韵母归到“通韵”四衣里。
中华新韵和中华通韵都是依据《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为准,只是个别韵部归属有一些变化。中华通韵划分更加细致、更加容易掌握。不过有些韵部在口语中并不比中华新韵顺口。
为便于记忆编如下口诀中华通韵十五部:
一部啊呀哇,二部喔窝鹅,
耶约排三部,四衣第五乌。
六迂七哀歪,欸威第八排。
熬腰排老九,欧忧第十部。
安烟弯冤第十一,恩因温晕十二数。
十三昂央汪,十四鼻哼英,翁雍第十五。
每个韵包含的字数,有多有少。因格律诗用韵甚严,每首诗的韵脚只有从一个韵中选字,所以包含字数多的韵(主要指平声韵)选字余地大,比较好用,叫做“宽韵”。宽韵有:支、先、阳、庚、尤、东、真、虞。
有的韵包含的字少,叫做“窄韵”。窄韵有:微、文、删、青、蒸、覃、盐。
还有的韵,可选用的字很少,叫做“险韵”。险韵有:江、佳、咸。
其余的韵,称为“中韵” 用险韵作诗虽难,但也有的诗人故意用它来显示才华。过去科举考试,一般是命题限韵作诗的。所谓“限韵”,就是只准从指定的韵中选字押韵。
和诗步韵:
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和诗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和就是附和的意思。在传统诗歌学里,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平仄的运用以及节奏的安排上,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要求。讲究依韵,用韵,步韵。
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4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例如: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
《步韵问刘十九》
茶美不沾酒,旧朋围火炉。
夜深风伴雪,忧苦此间无。
--半斗
总结:真正的诗词创作者平水韵及格律诗的平仄规则一定要懂,而且必须要懂,可以选择不用,但必须要懂,必须要尊重,这是基础!懂平仄格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快速的分辨出诗词的作者是内行还是外行!如果用通韵和新韵,却自标是平水韵,如果不按格律诗的规则写的诗就标注绝句标注律诗,会被人笑话的。至于韵书平水韵、新韵和通韵,选着用就行,目前没有什么严格限制。没人会因为你用通韵和新韵来嘲笑你,但如果连韵都不懂,不注意,不重视,那么估计连被笑话的资格都没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