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12

[佳作转载] 王安石名作鉴赏

[复制链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3-26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5-3-26 12:43 编辑

王安石名作鉴赏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曾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
  王安石二十岁前跟随父亲王益游历过许多地方,如江宁、扬州、韶州、开封,对民生疾苦有一定了解。据其诗《忆昨诗示诸外弟》所言,他很早就有了“欲以稷契遐相希”的抱负。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先后被朝廷派往扬州、鄞县、舒州、常州、饶州等地做地方官,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嘉三年(1058),王安石调任江东提点刑狱,写了一封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主张改革,但未受到仁宗和当政大臣的重视。嘉五年(1060),入朝为三司度支判官。熙宁二年(1069),擢为参知政事,前后两度为相,积极推行青苗、农田水利、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以期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无多大成效。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退居江宁。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高太后任命司马光为宰相,全面废除新法。王安石忧愤成疾,次年病卒,年六十六岁。
  欧阳修在《赠王介甫》一诗中说,“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把他比作自己平生最敬佩的文学家李白、韩愈。但王安石在《酬永叔见寄》诗中却回答道:“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安敢望韩公。”王安石的愿望不是做个文学家,而是做个出色的政治家,希望追循孟子,以仁义之道匡时济世。
  王安石乃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用”,“要以适用为本”,“巧且华不必适用”,“适用亦不必巧且华”。(《上人书》)他的散文逻辑严密、论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简练、风格峭拔,无论政论文、书论、短论、记叙文等都具有以上特点。其中《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篇历来为传诵之作。
  王安石诗歌亦长于说理,且往往寓说理于形象之中,更加丰富生动,成就超过散文。王安石的诗风在其漫长的创作道路上经过了几次变迁,正如叶梦得在《石林诗话》卷中指出:“王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皆直道其胸中事。后为群牧判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现存一千五百多首的王诗,从艺术风格和题材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三十六岁在京中任群牧判官之前是前期,诗尚意气,少含蓄,以政治诗为主。从三十六岁到五十六岁的二十年间为中期,此间随着政治修养和文学修养的提高,诗歌艺术渐趋成熟,形成了雄直峭拔而壮丽超逸的独特风貌。题材更为丰富,除政治诗外,还有咏古怀旧、酬答赠别之类的作品。总的说来,前中两期的诗歌大部分思想性较强,艺术性亦较高。五十六岁退居江宁后十年为晚期。这时期王安石不再着意政治风雨,而流连山水、参禅学佛,生活和心境大为改变,从而引起了作品内容和风格的变化,多描写湖光山色,讲究艺术技巧、炼字炼句,早年诗中洋溢的政治热情大大消退。多作律诗和绝句,且写得精深华妙,清绝可爱。黄庭坚说:“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咏之,便觉沆瀣生牙颊间。”(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
  王安石一生著述颇多,有《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词集)。注释王诗者以南宋李壁为最早,有《王荆文公诗笺注》五十卷。清人沈钦韩在李注基础上,完成了《王荆公诗集李壁注勘误补正》四卷,《王荆公文集注》八卷。中华书局将两书校勘合并排印,名《王荆公诗文沈氏注》,极便检阅。
    葛溪驿[1]
  缺月昏昏漏未央[2],一灯明灭照秋床[3]。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4]。
  坐感岁时歌慷慨[5],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6],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
  [1]葛溪驿:在今江西弋阳县南。驿是古代供来往官员或递送公文之人暂住和换马的处所。
  [2]漏未央:漏声未尽,意指黑夜正长。漏:漏壶,古代的计时器。未央:未尽。
  [3]明灭:忽明忽暗。
  [4]“病身”二句:生病之人最为敏感,最先感受到风露的寒意,归梦中不知道身与故乡远隔千山万水。
  [5]岁时:时节,此指秋天。慷慨:感慨悲凉。
  [6]行人:作者自指。
  【导读】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二年(1050)自临川赴钱塘(今浙江杭州)途宿驿中。诗中抒写了作者的旅愁乡思。诗人选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衬托出抱病的行人,从而表现羁旅独苦的处境和心情。纪昀评道:“老健深稳,意境自殊不凡。三、四句细腻,后四句神力圆足。”
  壬辰寒食[1]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2]。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3]。
  巾发雪争出[4],镜颜朱早凋[5]。
  未知轩冕乐[6],但欲老渔樵[7]。
  【注释】
  [1]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3]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4]巾:头巾。雪:白发。
  [5]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6]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7]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导读】
  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皇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四说:“风神跌宕,笔势清雄,荆公独擅。”
  明妃曲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1],泪湿春风鬓角垂[2]。
  低徊顾影无颜色[3],尚得君王不自持[4]。
  归来却怪丹青手[5],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6]。
  一去心知更不归[7],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8],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9]。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10],人生失意无南北。
  【注释】
  [1]明妃:即王昭君。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名嫱,字昭君。汉元帝宫妃。她入宫数年,一直不得召见。匈奴首领呼韩邪来朝求婚,自请远嫁。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2]春风:指昭君姣好的容颜,语本杜甫诗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咏怀古迹》之三)。[3]无颜色:脸上失色,容颜惨淡。
  [4]君王:汉元帝刘。不自持:不能自持,不能自我克制。
  [5]丹青手:画师。丹:丹砂。青:青灰。丹、青是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颜料,后作为画的代称。
  [6]“意态”两句:《西京杂记》卷二:“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弃市。”此所记载画工事,《南匈奴传》未载,而后代文人喜用。
  [7]更:再。
  [8]寄声:寄个口信。塞南:指汉王朝。
  [9]毡城:古代匈奴人住在毡帐里,故云。
  [10]咫尺:形容极近。周代以八寸为一“咫”。长门:汉时宫门。阿娇:汉武帝陈皇后小名。陈皇后失宠后被幽禁在长门宫。
  【导读】
    嘉佑四年(1059),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时作了两首《明妃曲》,这是第一首。同时欧阳修、司马光、刘敞皆有和作。
  昭君出塞,是历代文人喜用来抒发情怀的题材。前人的昭君出塞诗,不是唾骂毛延寿丑化昭君形象,就是咏叹昭君在塞外的悲惨遭遇。而王安石在这个题材上显示出他惯有的自出新意的风格。他一反前人旧论,把昭君悲剧归咎于刚愎自用、平庸无能的汉元帝,含蓄指责了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进而提炼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历史规律:君心莫测而易变,臣子命运既无力自主又无法预料。王安石此诗当是有感而发。《宋诗精华录》说:“‘低徊’二句,言汉帝犹有眼力,胜于神宗。‘意态’句言人不易知。‘可怜’句用意忠厚,末言君恩之不可恃。”还说:“二诗荆公自己写照之最显者。”虽然把“仁宗”误作“神宗”,他这种说法还是颇有道理的。嘉三年(1058),王安石有《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力主变法,却没有受到仁宗赵祯和当政大臣的重视。而此诗作于嘉四年(1059),所以诗中含有不遇明主,才干难施的深意,算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
  王安石此诗立意新警,人们对其贬誉不一。李壁说:“诗人务一时新奇,求出前人所未道,而不知其言之失也。”贺裳《载酒园诗话》说:“王介甫《明妃曲》二篇,持犹可观,然意在翻案。如‘家人(至)南北’,其后篇益甚,故遭弹射不已。”黄庭坚跋此篇却说:“荆公作此篇,可与李翰林、王右丞并驱争先矣。”
  此诗写法也颇新颖,写美人之美,专从其不美之时写起,“泪湿春风”、“低徊顾影”,皆美人最“无颜色”之际,尚且使“君王不自持”,则其光彩照人之时又将如何呢?另外,“着尽汉宫衣”和“寄声欲问塞南事”两个细节,也有力地表现了昭君情系故乡故国之深致。
  示长安君[1]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2]。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3]。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释】
  [1]长安君:王安石的大妹妹王文淑,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县君,唐宋五品官员之母或妻的一种封号。
  [2]怆情:悲伤,伤感。
  [3]尘沙万里行:指出使辽国。
  【导读】
  这是嘉佑五年(1060)春,王安石护送辽国使臣回国前写给大妹王文淑的一首诗。“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年少时感情冲动,离别时颇感心情沉重;人到中年,相逢亦悲情,更何况离别?这首诗正抒发了诗人“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感情。此诗未用典故,不事藻饰,佳处在于深挚真情蕴涵其中。颔联准确地选择家庭生活的细节,创造出温馨亲昵的家庭氛围,更见中年离别之“怆情”。“草草”、“昏昏”、“供”、“话”看似信手拈来,却又用得精辟得当。吴可《藏海诗话》云:“七言律一篇中必有剩语,一句中必有剩字,如:‘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如此句无剩字。”在对仗修辞上,此诗也颇具技巧。首联以“少年”与“老去”对起,造成似对非对的效果;颔联无论从内容、用词还是音调来看,确为工对;颈联又用流水对,如此一来,全诗情韵相生,既工健又活泼。
  思王逢原[1]
  其二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2]。
  妙质不为平世得[3],微言唯有故人知[4]。
  庐山南堕当书案[5],湓水东来入酒卮[6]。
  陈迹可怜随手尽[7],欲欢无复似当时[8]。
  【注释】
  [1]王逢原:王令,字逢原,广陵(江苏扬州)人。才华横溢,品行高标,王安石甚为推重,并将妻妹嫁与他。年二十八而卒。
  [2]“蓬蒿”二句意思是朋友虽已逝一年,但自己仍牵挂哀悼他。蓬蒿:野草。《礼记·檀弓》上说:“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宿草就是隔年的草,意指一年以后对于已去世的朋友不再哀伤哭泣了。“宿草”,就成为后世专指友人丧逝的用语。这里蓬蒿泛指野草,化用《礼记》之典。
  [3]“妙质”句是说己之知己王逢原不为当世之人所理解。妙质:比喻投契的知己。《庄子·徐无鬼》:“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平世:旧指清平之世,这里指当世。
  [4]微言:精辟深刻的言论。《汉书·艺文志》:“仲尼殁而微言绝。”故人:作者自指。
  [5]庐山:在江西九江南。嘉三年(1058),王安石在鄱阳任提点江东刑狱,曾邀王令前去聚会。当:对着。
  [6]湓水:源出江西瑞昌清湓山,东流经九江城下。酒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7]陈迹:旧事。随手:随着,紧接着。《史记·淮阴侯列传》:“(钟离昧)曰:‘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
  [8]无复:不再。
  【导读】
  王安石十分赏识王令的节操和才华,对其早逝深感悲恸和惋惜,先后写了挽辞和墓志铭寄托自己的哀思。嘉五年(1060)秋,即王令卒后一年,王安石写下三首悼念故友的诗,这是其中第二首。这首诗短短八句融会了写景、议论、回忆、感叹,使用了想象、对比、使事等手法,抒发了诗人对故友的深切怀念,对人生知己难遇的怅恨,对天不怜才的悲愤。读来凄恻感人,让人看到王安石不仅是个意志坚定的铁腕宰相,还是个感情深挚的诗人。颈联追忆诗人当年与王令一起读书饮酒的豪情逸兴:庐山向南倾侧,犹如自天而降,对着我们的书案;湓水滔滔东来,好像要流入我们的酒杯。庐山南堕,湓水东来,已是雄奇壮观,又以“当”与“入”两个动词将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事的叙述融为一体,更见出奇。其雄伟的气魄、丰富的想象、精练的字句使这两句成为荆公诗中的名联。全诗写得回肠荡气,有杜甫诗沉郁顿挫之风致。
  葛蕴作《巫山高》,爱其飘逸,因亦作两篇(选一)[1]其二
  巫山高,偃薄江水之滔滔[2]。
  水于天下实至险,山亦起伏为波涛。
  其巅冥冥不可见[3],崖岸斗绝悲猿猱[4]。
  赤枫青栎生满谷,山鬼白日樵人遭。
  窈窕阳台彼神女[5],朝朝暮暮能云雨[6]。
  以云为衣月为褚[7],乘光服暗无留阻[8]。
  昆仑曾城道可取[9],方丈蓬莱多伴侣[10]。
  块独守此嗟何求[11],况乃低回梦中语。
  【注释】
  [1]葛蕴:北宋诗人,与王安石同时。曾巩《元丰类稿》有《答葛蕴》诗云:“得子百篇作,读之为欣忻。大章已逸发,小章更清新。”葛蕴“百篇作”中,有《巫山高》一诗,属“大章已逸发”者。《巫山高》:汉乐府诗名,这里是葛蕴用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古体诗。
  [2]偃薄:犹卧临,堵塞逼迫之意。
  [3]冥冥:昏暗,指山峰高耸入云看不清。
  [4]斗绝:即陡绝。
  [5]神女:传说中的巫山女神。
  [6]“朝朝”句语本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7]褚:丝绵衣服。
  [8]服:犹乘,使用、驾驭之意。无留阻:指来去自如,出没自由。
  [9]昆仑曾城:传说中的神仙住地。传说昆仑山有曾城九重,高一万一千里,上有不死之树。[10]方丈蓬莱:传说中海上的两座仙山。
  [11]块独:孤独。
  【导读】
  作者写此诗纯为追慕“飘逸”之风格,所谓“飘逸”,就是指驱驾气势,驰骋想象而构成的风格。全诗前半写巫峡之高峻凶险,后半写神女的朝云暮雨、独处巫山,虽无深刻意蕴,却有丰富的想象、奇诡的语言、浩荡的气势和飘逸的风格,而成为一代杰作。叶梦得《石林诗话》载欧阳修之子欧阳述其父自评语,谓:“吾诗《庐山高》今人莫能为,唯李太白能之。”读王安石这首《巫山高》也有“唯李太白能之”的感觉,因而,为王安石诗作注的李壁说:“公此诗体制类欧公《庐山高》,皆一代杰作。”
  “水于天下实至险,山亦起伏为波涛”既概括又形象地勾勒出巫山巫峡的山形水势,气势雄伟,体现了诗人掀雷挟电的气魄与笔力。陈衍《宋诗精华录》称道:“三四两句,横绝一世,何减‘崎乎数州之间,灌注乎天下之半’邪!是能以文为诗者,诲于天地间,为物最巨,犹词费矣。”可见对此二句是极度赞赏。所引“崎”二句是左思《吴都赋》中语,陈衍借此指出王诗“以文为诗”的特点。确实,句中用了“于”、“亦”等虚字,以及“实至险”、“为波涛”等文章用语与句式,遂令诗作更为流走自然,造成了奔泻壮阔的气势。这正是王安石以文为诗的成功之处。陈衍还称赞:“‘山鬼’于各诗辞中,三次见面,愈出愈奇矣。‘乘光’七字,亦惊人语。”
  题西太一宫壁[1]
  其一
  柳叶鸣蜩绿暗[2],荷花落日红酣[3]。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4]。
  【注释】
  [1]西太一宫:神庙名,宋神宗天圣年间建。魏泰《东轩笔录》卷五:“太乙宫旧在京城西苏村,谓之西太一。”故址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八角镇。太一:尊神名。
  [2]蜩:蝉。绿暗:形容树荫浓密。
  [3]红酣:形容荷花艳丽。
  [4]三十六陂: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的蓄水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七载,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月,“引古索河为源,注房家、黄家、孟王陂及三十六陂高仰处,储水为塘以备”。江南扬州附近也有三十六陂,故诗中云“想见江南”,谓此处可以想见江南水乡的景色。
  【导读】
  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刚即位的宋神宗之召,赴京任翰林学士,重游西太一宫,写下两首题壁诗,这是第一首。
  六言诗始见于东汉末年孔融、曹丕之作,至宋朝颇为流行。六言诗比七绝更难工,艺术概括力更强,但王安石这首诗却极尽其妙,写得清丽空灵。诗中描绘春末夏初的景象,富有诗情画意:夏蝉躺在柳荫深处鸣叫着,盛开的荷花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殷红,而那三十六陂的池水则静静地流淌着。这些美景勾起了诗人对江南故乡的风光、亲人的思念。当时王安石刚得到宋神宗的重用,正值大展宏图之际,却流露出对江湖生活的依恋,可见心情十分矛盾。全诗意蕴深广,言有尽而意无穷。
  东坡见此诗曰:“此老狐狸精也。”(蔡《西清诗话》)遂和之。欧阳修、黄庭坚均有和韵。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此题下二诗道:“绝代销魂,荆公诗当以此二首压卷。”
  夜直[1]
  金炉香尽漏声残[2],翦翦轻风阵阵寒[3]。
  春色恼人眠不得[4],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释】
  [1]夜直:犹今语所谓值夜班。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三载:“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宋朝制度,翰林学士每夜轮流一人值夜班住宿在学士院里。
  [2]金炉:铜制香炉。金:古代金属的通称,这里指铜。漏声:铜壶滴漏之声。
  [3]翦翦:形容微风轻拂。
  [4]恼人:使人烦恼,撩拨人。
  【导读】
  这首诗是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在京任翰林学士值宿时所作。全诗记叙了诗人在春夜院中的所见所感。“翦翦轻风阵阵寒”,语本韩《夜深》“恻恻轻寒翦翦风”;“春色恼人眠不得”则是从罗隐《春日叶秀才曲江》“春色恼人遮不得”点化而来。取法于前人,充分运用叠词、清浊等调声之法,而用笔更为细腻空灵,境界更为优美,于清丽幽远之中见出一缕淡淡的寂寞之感。
  登宝公塔[1]
  倦童疲马放松门[2],自把长筇倚石根[3]。
  江月转空为白昼[4],岭云分暝与黄昏[5]。
  鼠摇岑寂声随起[6],鸦矫荒寒影对翻[7]。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8]。
  【注释】
  [1]宝公塔:宝公,名宝志,南朝高僧,梁天监十三年(514)卒,葬于钟山定林寺前,梁武帝建塔于其上,名宝公塔。塔前有寺。
  [2]童:追随的童仆。松门:松木为门,此指寺门。
  [3]筇:筇竹,可作拐杖,因此把筇作为拐杖的代称。石根:大石的底部,此指石壁。
  [4]转:运转。
  [5]暝:日暮,夜晚。
  [6]岑寂:寂静,寂寞。
  [7]矫:举起,昂起。此指振翅而飞。
  [8]道人:得道之人,这里指守塔院的僧人。
  【导读】
  这首七律叙写了黄昏时诗人登宝公塔的所见所感。三、四两句奇思异想,极为工妙,是王安石诗中的名句,意思是:江月皎洁,将夜空照得如同白昼;俄而岭间飘来云影,像把暝色分给了黄昏,加深了暮色的昏暗。《冷斋夜话》引黄鲁直语道:“以‘江月’二句为句中眼。”《诗评》中:“具吞吐嘘之势,造化归其毫端。”五、六句写老鼠爬动轻轻一摇,打破了塔寺的寂静,各种声音随之而起;乌鸦在荒寒的天空中振翅高飞,投下它们相对翻飞的身影。用一“摇”字,诗境亦随之摇曳,“矫”字工而健。末两句即陶渊明《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之意,源头是《庄子·外物》:“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诗人登高望远,为所见到的壮阔宁静的景色而心旷神怡,以至忘却了尘世间的烦扰和纷争。诗中表现了他这种物我两忘的感受。
  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1]
  画史纷纷何足数[2],惠崇晚出吾最许。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然堕洲渚[3]。
  黄芦低摧雪翳土[4],凫雁静立将俦侣。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5]。
  暮气沉舟暗鱼罟[6],欹眠呕轧如鸣橹[7]。
  颇疑道人三昧力[8],异域山川能断取。
  方诸承水调幻药[9],洒落生绡变寒暑[10]。
  金坡巨然山数堵[11],粉墨空多真漫与[12]。
  濠梁崔白亦善画[13],曾见桃花静初吐。
  酒酣弄笔起春风,便恐飘零作红雨[14]。
  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蕊随翅股[15]。
  一时二子皆绝艺[16],裘马穿羸久羁旅[17]。
  华堂岂惜万黄金,苦道今人不如古[18]。
  【注释】
  [1]纯甫:王安石幼弟,名安上。惠崇:宋初时的九诗僧之一。《图画见闻志》卷四称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象,人所难道也。”
  [2]画史:善画之人,画家。《庄子·田子方》:“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
  [3]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4]雪:指芦花。
  [5]西江浦:诗人家乡的地名。
  [6]罟:鱼网。
  [7]欹眠:侧身而睡。欹:通“”。呕轧:睡眠中发出的声音。
  [8]三昧:佛教用语,意思是使人心神平静,杂念止息,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借指事物的诀要。
  [9]方诸: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皿。《周礼·秋官》:“以鉴取明水于月。”郑玄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幻药:佛家语。《楞严经》:“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
  [10]生绡:未曾漂煮过的丝织品,用以作画。
  [11]金坡:金銮院的省称,指翰林院。巨然:五代南唐著名画僧。山数堵:《銮坡遗事》:“玉堂后北壁两堵董源画水,正北一壁吴僧巨然画山水,皆有远思,一时绝笔也。有二小壁画松,亦妙。”
  [12]漫与:随意,不刻意求工。
  [13]濠梁:今安徽凤阳县。崔白:字子西,与王安石同时,工花竹翎毛。
  [14]此句语本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
  [15]掇蕊:采花酿蜜。随翅股:翅股相随,即一只接着一只。
  [16]二子:指惠崇和崔白。
  [17]裘马穿羸:衣服破烂,马匹瘦弱。
  [18]苦道:硬说。
  【导读】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从各个方面赞叹惠崇的高超画艺,并由此展开议论,感叹世人厚古薄今,不识真才绝艺,反映出作者推崇人才和不附和俗流的艺术识见。此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全诗可分为四段,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十二中将其概括为:“一点、一写、一衬、一双收。”“一点”是指开头两句的点题。“一写”是指“旱云”以下十二句对惠崇画的描述,其中用了三种不同的写法——直描、联想、想象,显得有波澜,有变化。“一衬”是指用巨然、崔白之画来衬托惠崇。“一双收”是指篇末四句以感慨作收。方东树还称誉此诗“奇险笔力”,又说:“通篇用全力,千锤百炼,无一字一笔懈,如挽万钧之弩,此可药世之粗才。”确为的评。
  岁晚[1]
  月映林塘静,风含笑语惊。
  俯窥怜绿净[2],小立伫幽香[3]。
  携幼寻新[4],扶衰上野航[5]。
  延缘久未已[6],岁晚惜流光[7]。
  【注释】
  [1]岁晚:年尽。
  [2]怜绿净:意本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绿净不可唾”。绿:指水色。
   [3]伫:站着等待。
  [4]:莲子。
  [5]扶衰:支持着衰老的身体。野航:山野间水上的船。
  [6]延缘:徘徊流连。
  [7]流光:流逝的光阴。
  【导读】
  这首诗写年终时节,诗人出游观水赏花,为清丽幽远的景色所迷而流连忘返。全诗洋溢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诗中动词如“映”、“含”、“窥”、“伫”等,运用得精辟传神,将情和景融合得浑然一体。《漫叟诗话》曰:“荆公定林后诗,精深华妙,非少作之比。尝作《岁晚》诗,自以比谢灵运,议者以为然。”
  半山春晚即事[1]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2]。
  翳翳陂路静[3],交交园屋深[4]。
  床敷每小息[5],杖屦亦幽寻[6]。
  惟有北山鸟[7],经过遗好音[8]。
  【注释】
  [1]半山:在今南京市东北中山门内。王安石《题半山寺壁诗》李壁注:“半山报宁禅寺,公故宅也。由东门至蒋山(即钟山),此为半道,故以半山为名。其地亦名白塘。”即事:有感于眼前事物而作。
  [2]酬:酬报。清阴:繁茂树阴。
  [3]翳翳:阴晦不明,形容树木茂密。陂路:坡道。
  [4]交交:枝叶交叉的样子。
  [5]床敷:坐卧之具铺设的竹席。
  [6]杖屦:扶杖漫步。幽寻:寻幽探胜。
  [7]北山:即钟山。
  [8]遗:送。好音:美妙动听的鸣叫声。
  【导读】
  这首诗作于诗人罢相退居半山园以后。诗作动静结合,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晚春清幽之景及诗人宁静闲适的山居生活。其中亦寄托了诗人变法不得推行的感慨。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末两句曰:“寓感愤于冲夷之中,令人不觉,全由笔妙。”末两句以北山鸟留下动听的鸣声,暗寓羡慕归隐的心意。“惟有”二字,则含有世无同道者,故变法难以实施的感慨。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云:“半山诗工密圆妥,不事奇险,惟此‘春风取花去’之联乃出奇也。余皆淡静有味。”此诗首联以散文句式作拟人化的描写,确见新奇。
  定林[1]
  漱甘凉病齿[2],坐旷息烦襟[3]。
  因脱水边屦[4],就敷岩上衾[5]。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6]。
  真乐非无寄[7],悲虫亦好音。
  【注释】
  [1]定林:即定林寺。据《建康志》记载,定林寺有二。上定林寺在钟山应潮井后,南朝刘宋元嘉十六年(439)建。下定林寺在钟山南麓宝公塔西北,元嘉元年(424)置,有王安石读书处。
  [2]漱甘:用泉水漱口。甘:指泉水。语出《世说》孙楚“枕石漱流”之典。
  [3]坐旷:坐在空阔的地方。烦襟:烦躁的心情。襟:胸怀,心怀。
  [4]屦:鞋。
  [5]就:靠近。敷:铺设。衾:被褥。
  [6]值:逢着。
  [7]寄:寄托。
  【导读】
  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经常到定林寺游玩休憩,并写过不少诗作,这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这首诗即兴即事,信笔写来,展现了作者退归后的生活情形及精神上物我两忘的境界。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真乐”一词,见于《列子·仲尼》“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晋张湛注:“都无所乐,都无所知,则能乐天下之乐,知天下之知,而我无心者也。”“无心”是指毫无机心。诗人自问无论出处,皆以道为准,未尝杂有机心,故能得“真乐”,即使听到“悲虫”之音亦感到愉悦。贺裳《载酒园诗话》赞此诗道:“作闲适诗,又复如此,真无所不妙。”刘辰翁评:“有辋川幽澹之趣。”(《须溪批点李壁注王荆公诗》卷二十二)陈衍则说:“颇有王右丞‘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意境。”(《宋诗精华录》)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1]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巾不自知。
  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2]。
  【注释】
  [1]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和甫。龙安:即龙安津,在江宁城西二十里。吴氏女子:指王安石长女,适浦城人吴充之子吴安持。因古代女子出嫁后从夫姓,故称吴氏女子。吴安持当时在汴京任官。
  [2]汝:你,指吴氏女子。
  【导读】
  元丰五年(1082),王安石送弟王安礼赴京任尚书左丞。从熙宁九年(1076)罢相返金陵至是时,王安石已七年未与长女相见,此番送弟,触景生情,更为思念远方的女儿,诗人饱含深情,融情入景,写下这首七绝寄予她,表达了父女之间的骨肉至情。释普闻《诗论》赞此诗:“拂去豪逸之气,屏荡老健之节,其意韵幽远,清癯雅丽为得也。”王安石的长女亦能作诗,曾有寄父》一绝云:“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气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南千里恨,依然和泪看黄花。”王安石在此前后还写了《寄吴氏女子一首》、《寄吴氏女子》、《次吴氏女韵二首》等,可见父女情深。
  题齐安壁[1]
  日净山如染[2],风暄草欲薰[3]。
  梅残数点雪,麦涨一川云[4]。
  【注释】
  [1]齐安:齐安寺,在江宁。
  [2]山如染:山色翠绿,像是染成的一样。
  [3]暄:暖和。薰:花草的芳香。
  [4]“梅残”二句:梅花已凋落,枝头只缀着几朵雪似的残花;麦子蓬勃生长,好像大片云彩。雪:喻指洁白的梅花。涨:形容麦子蓬勃生长。川:平川,平地。
  【导读】
  初春时节,万物焕发蓬勃生机。作者以准确的语言,兼用比喻,描绘出这幅生动形象的春光图。其句法结构之妙,向为人所称道,有人说他深受晚唐诗歌的影响,如唐人有“雪晴山脊见”,“山青花欲燃”等。而李壁为此诗作注时说:“杜诗‘暄风暖景明年日’,许浑《广中诗》‘未腊梅先实,终冬草自熏’,《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曹松诗‘林残数枝月,发冷一梳风’。公句法类此。”李壁之意是:王安石所继承的不只是晚唐,甚至可以追溯到汉魏六朝。
  染云染云为柳叶,剪水作梨花。
  不是春风巧,何缘有岁华[1]。
  【注释】
  [1]何缘:缘何,为什么。岁华:一年中美好的时光。
  【导读】
  春回大地,诗人心境闲适,以欣喜的目光看着这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柔嫩的柳叶,不就是春风用轻柔的云染成的吗?还有那洁白的梨花,也像是春风用清澈的水剪成的。诗人满怀喜悦和感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遂写下这首清绝可爱的小诗。
  南浦
  南浦随花去[1],回舟路已迷。
  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2]。
  【注释】
  [1]随花:随着花香。
  [2]画桥:有彩绘装饰的桥。
  【导读】
  此诗写作者在南浦泛舟赏花,因沉醉在花香中,不觉在回来时迷了路,描绘出作者将一己融于大自然之中的情景,意境空灵闲澹,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苕溪渔隐丛话》卷三十五称:“荆公小诗,如‘南浦随花去……’真可以使人一唱而三叹也。”
  题舫子[1]
  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
  眠分黄犊草[2],坐占白鸥沙。
  【注释】
  [1]舫子:小船。
  [2]黄犊:小黄牛。
  【导读】
  这是一首题在舫子上的小诗,生动描绘了诗人退居江宁后的生活情形:整日留连于湖光山色,有时小憩在小黄牛歇息的草地上,有时又小坐在白鸥嬉戏的沙滩上,极其闲适宁静。从而营造出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末两句笔力高妙,造语凝练,“分”、“占”二字精警传神。胡苕溪曰:“卢仝《山中绝句》云:‘阳坡软草厚如织,因与鹿相对眠。’王介甫止用五字道两句,云:‘眠分黄犊草’,岂不简而妙乎?”《禁脔》云:“沙草,则众人所谓水边林下之物。所与之游处者,牛羊鸥鸟尔。而荆公造而为:‘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之语,其笔力高妙,殆若天成。”
  南浦[1]
  南浦东冈二月时[2],物华撩我有新诗[3]。
  含风鸭绿粼粼起[4],弄日鹅黄袅袅垂[5]。
  【注释】
  [1]南浦:在金陵城南,章江(即章水)到此分流,旧有南浦亭,即王勃《滕王阁诗》中“画栋朝飞南浦云”的南浦。
  [2]东冈:在金陵城东,一名白土冈。
  [3]物华:犹言风物。撩:挑动,引逗。
  [4]鸭绿:即鸭头绿,深绿色,指水光。
  [5]弄:逗弄,嬉弄。鹅黄:鹅儿黄,嫩黄色,指初春的杨柳。
  【导读】
  早春二月,南浦、东冈一带的美丽风光,激发起作者的诗情,写下这首雅丽精绝的小诗。三、四两句为传世名句,对偶精严而又不觉其着力。运用借代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不明言水柳,却给人以杨柳依依、春到人间的强烈可感性。同时,叠词的使用也给这首七绝增添了音调流丽之美。
  金陵即事[1]
  其一
  水际柴门一半开[2],小桥分路入苍苔[3]。

  背人照影无穷柳[4],隔屋吹香并是梅[5]。
  【注释】
  [1]金陵:今江苏南京。
  [2]水际:水边。
  [3]入苍苔:通向长满青苔的小路。
  [4]“背人”句:俯视水面,只见人背后的无数柳树在水中照看着自己的影子。
  [5]并是:都是。
  【导读】
  此题共三首诗,这里选其中第一首。杨万里《诚斋集》卷八说:“五、七字绝句,最少而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晚唐人和介甫是最工于此。”还列举了他最为欣赏的几首王诗,此诗亦在其内。李壁注曰:“此诗吟讽不足可入图画。”这首七绝就眼前景物为题材而随意挥写,的确十分精致,宛然如画。诗中对语造句新奇工整,陈衍在《宋诗精华录》里说:“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似是作律诗未就,化成截句。”朱自清《宋五家诗钞·王安石》于此诗后云:“余尝言荆公诗,有《世说》所称谢征西之妖冶,沈子培极以为然。荆公功名士,胸中未能免俗,然饶有山林气。相业不得意,或亦气机相感邪?”不无道理。HT〗
  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1]。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释】
  [1]竹西:竹林西部。弄春柔:指花草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
  【导读】
  这首诗描写空灵闲静的环境与心境。诗人晚年退居钟山内心宁静淡泊,又具雅致情怀,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眼中却是有声有色、生机盎然。“一鸟不鸣山更幽”。语本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在此反其意而用之,描摹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新颖独特,也显示了作者不愿蹈袭前人而独运匠心的艺术追求。
  初夏即事
  石梁茅屋有弯[1],流水溅溅度两陂[2]。
  晴日暖风生麦气[3],绿阴幽草胜花时[4]。
  【注释】
  [1]石梁:石桥。:曲折的堤岸。
  [2]溅溅:流水声。度:流过。陂:斜坡。
  [3]生:激发、助长。麦气:麦子成熟时散发出的香气。
  [4]花时:春暖花开的时节。
  【导读】
  风吹麦浪,绿阴幽草,清丽如画的田园初夏风光让诗人心旷神怡,觉得这一切比百花盛开的春天还赏心悦目,遂写下这首小诗,表达出诗人的这种闲适愉悦的心境。
  江上
  江上秋阴一半开[1],晚云含雨却低徊[2]。
  青山缭绕疑无路[3],忽见千帆隐映来[4]。
  【注释】
  [1]秋阴:秋天阴沉的天色。
  [2]“晚云”句:写含着雨气的暮云在低处徘徊。
  [3]缭绕:回旋,缠绕。
  [4]隐映:时隐时现。
  【导读】
  这首小诗描写舟行江上所见,寄寓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与信念。其中“青山缭绕”两句,极富理趣,很能体现宋诗的特色。表面是描写青山缭绕在前,似已无路可行,忽然远处又隐隐约约驶来众多船帆。深层意思是:尽管自己的人生道路坎坷,屡遭打击,但光明的未来在前方,人生总是充满希望。这两句对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当有直接影响。
  北山[1]
  北山输绿涨横陂[2],直堑回塘滟滟时[3]。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4]。
  【注释】
  [1]北山:即钟山。周隐处,孔稚圭作《北山移文》。
  [2]输:送。绿:指水。陂:池塘。
  [3]堑:沟壕,指灌溉渠。回塘:曲折的池塘。滟滟:水满而荡漾。
  [4]“细数”二句说我因细细数着落花而在此坐了许久;缓步回家时,我又注意路边的芳草,因此回家迟了。
  【导读】
  这首诗写北山的景色与作者的闲游之乐。后两句诗通过写生活细节表现对生活、自然的热爱之情,是化用王维“兴阑啼鸟缓,坐久落花多”(《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及刘长卿“芳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句意,却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颇得后人赏誉。吴可《藏海诗话》:“‘细数落花’,‘缓寻芳草’,其语轻清。‘因坐久’、‘得归迟’,则其语典重。以轻清配典重,所以不堕唐末人句法中;盖唐末人轻佻耳。”《三山老人语录》曰:“欧公‘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过溪桥’,与荆公‘落花’诗联皆状闲适,而王为工。”此为公允之评。
  出郊
  川原一片绿交加[1],深树冥冥不见花[2]。
  风日有情无处著,初回光景到桑麻[3]。
  【注释】
  [1]川原:平原,原野。交加:交相掩映。
  [2]冥冥:昏暗。
  [3]光景:风光景色。
  【导读】
  风和日丽之时,诗人出行郊外,见田野景色秀丽而又和谐,为之陶醉不已,写下了这首七绝。全诗疏淡平和却又耐人寻味。三、四句意含幽默而句法转折,深藏着诗人对景物的细心观察和刻意表现,但又表达得自然流畅,毫不雕琢。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1]。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2]。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暗香:幽香。出自林逋《山园小梅》诗“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咏梅名句。
  【导读】
  王安石这首五绝应该是古往今来的咏梅诗中最为简洁者,区区二十字,既叙写了严寒压不倒梅花的色,也叙写了严寒夺不走梅花的清香,突出了梅花“凌寒”的傲骨,构思精巧,寓意深远。此诗当脱胎于南朝陈苏子卿《梅花落》一诗:“中庭一树梅,寒多叶未开。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对原作和改作进行了比较:“(介甫)虽用其语,却全反其意,亦自可嘉。然细味之,则古人之意婉,介甫之气直。大抵介甫一生,不徒事事立异,性亦不耐含蓄。”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五:“王荆公‘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亲切而有稚气。”
  北陂杏花[1]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2]。
  纵被春风吹作雪[3],绝胜南陌碾成尘[4]。
  【注释】
  [1]陂:池塘。这里指水中小洲。
  [2]妖娆:娇艳妩媚。这句说枝头的杏花与水中的倒影娇艳妩媚,各占春光。
  [3]吹作雪:杏花色白,风吹落花如雪。
  [4]绝胜:远远胜过。南陌:指道路边上。
  【导读】
  这是一首咏杏花的七绝。清代吴之振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宋诗钞初集·临川诗钞序》)这首七绝就是其中一典型。一、二两句主要抒写了诗人闲淡的情趣,三、四两句则有几分悲壮的色彩。“雪”与“尘”分别是高尚与污浊的象喻。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后来罢相被迫闲居江宁,出处进退虽有不同,而其进步的政治理想与道德情操未尝有异。为坚持理想而不惜献身是诗人一贯的宗旨。“纵被”、“绝胜”语气坚决悲壮,与屈原“九死未悔”的精神极为相似,因此陈衍《宋诗精华录》说“末二句恰是自己身份”,可谓一语中的。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6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选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衬托出抱病的行人,从而表现羁旅独苦的处境和心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6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6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昭君悲剧归咎于刚愎自用、平庸无能的汉元帝,含蓄指责了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6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着尽汉宫衣”和“寄声欲问塞南事”两个细节,也有力地表现了昭君情系故乡故国之深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6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宿草就是隔年的草,意指一年以后对于已去世的朋友不再哀伤哭泣了。“宿草”,就成为后世专指友人丧逝的用语。这里蓬蒿泛指野草,化用《礼记》之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6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融会了写景、议论、回忆、感叹,使用了想象、对比、使事等手法,抒发了诗人对故友的深切怀念,对人生知己难遇的怅恨,对天不怜才的悲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6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登高望远,为所见到的壮阔宁静的景色而心旷神怡,以至忘却了尘世间的烦扰和纷争。诗中表现了他这种物我两忘的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6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各个方面赞叹惠崇的高超画艺,并由此展开议论,感叹世人厚古薄今,不识真才绝艺,反映出作者推崇人才和不附和俗流的艺术识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6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作动静结合,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晚春清幽之景及诗人宁静闲适的山居生活。其中亦寄托了诗人变法不得推行的感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9 10: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