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系列·126·九文(陆游转世的)读陆游书愤吟·六麻
文/九文-2025-03-21-17:49-作于南京一中
萧萧白发卧沢车,战马嘶鸣劲旅涯。
苏武餐毡穷厄久,张巡嚼齿愤忧奢。
春芜细雨上林苑,夜月残垣洛水霞。
死后遗风恭俊杰,壮心未负老年华。
注释:
沢车:通假字,通泽字。即泽车也。
1.一种适宜在沼泽地上行驶的短毂轻便车。
引证
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马援传》:“ 吾从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史,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
唐·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通赠二君子》诗:“谁采中原菽,徒巾下泽车。”
元·刘埙 《隐居通议·骈俪三》:“下泽车,款段马,到处闲嬉。”
清·周亮工 《海上昼梦亡姬成诗八章》之二:“濒行犹道波涛恶,何似闲乘下泽车。”
2.用于田间运载。
引证
元·王祯 《农书》卷十七:“下泽车,田间任载车也……今俗谓之板毂车,其轮用厚阔板木相嵌,斲成圆样,就留短毂,无有辐也。泥淖中易于行转,了不沾塞,即《周礼》行泽车也。”
春芜:
一、基本含义:
1、植物名。
春芜是一种香草,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洞冥记》,产自波祗国,具有“一根百条,皮如丝可为布”的特点。这种香草在唐代诗歌中常被提及,如刘长卿《登迁仁楼酬子婿李穆》中的“春芜生楚国”。
2、自然景象。
指春天茂盛的草木,常用来形容春草繁茂、生机盎然的景象。
例如:
1)、皎然《山居示灵彻上人》:“行踏春芜看茗归”;
2)、陆游《书愤二首》:“细雨春芜上林苑”。
二、文学与文化的延伸。
1、是诗歌的一种意象。
春芜在古诗中既是自然景色的象征,也隐含时间流逝、历史沧桑的感慨。例如:
“古树过隋朝”暗含对朝代更迭的喟叹;
陆游以“春芜”与“颓垣”对比,表达壮志未酬的悲愤。
2、作为词语所含的比喻。
作为词语“春芜”形容事物蓬勃发展的状态,如“商业春芜之象”;
现代引申为颜色名称,指代初春草木的浓绿色调。
三、相关扩展
文化关联:春芜与古代服饰、祭祀活动相关,因其纤维可用于织布,可能具有实用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