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2|回复: 16

[佳作转载] 陆游名作赏析

[复制链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3-21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游名作赏析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其家学源远流长,祖父陆佃做过王安石的学生,是当时知名的经学家,父亲陆宰也是学者和藏书家。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北宋都城汴京沦陷,二帝被俘,这就是两宋历史最耻辱的一页——“靖康之难”。陆宰被迫率全家逃难,尚在襁褓中的陆游此后便有了九年的流离生活。“儿时万死避胡兵”的痛苦经历,长辈们回忆南渡,“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跋傅给事贴》),这些都给陆游幼小的心灵埋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少年时陆游便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雄心壮志。
  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到临安参加科举考试,名列第一,位于权相秦桧孙子之前,触怒了秦桧。次年礼部复试,陆游虽名列榜首,终为秦桧黜免,秦桧死后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建康、隆兴、夔州通判。隆兴二年(1164),陆游任隆兴府(江西南昌)通判时,被主和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宋史》本传)的罪名罢免了官职,乾道八年(1172),陆游抵达南郑,参加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期间八个多月的从军生涯成为诗人重要的人生经历,他为此写下了许多“寄意恢复”的爱国诗篇,结集为《剑南诗稿》。淳熙六年(1179),陆游任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不久抚州水灾,陆游因开仓赈济灾民被朝廷罢官。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再被弹劾去职,归老故乡。闲居山阴时,陆游写下一些充满优美田园风光的乡土诗,表现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但仍心系国家。年届八十高龄时,陆游写诗为晋京的辛弃疾送行,“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夜”(《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希望辛以国事为重。在仕宦生涯中,陆游多次受到政敌的攻击被罢官免职,即使从曾担任过的职务来看,也大多是闲职,但他始终坚持自己抗战北伐的爱国主张。嘉定二年十二月,八十六岁的老诗人临终前吟出一首绝笔诗《示儿》,怀着不能亲眼看到国家统一的深深遗憾,满腔忧恨地离开了人世。
  陆游诗、词、文皆善,尤以诗歌成就为高,今存诗九千三百多首,题材非常广泛,尤以表现自己爱国热情的诗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他早年师从江西派诗人曾几学诗,但最终摒弃了他的“奇险怪崛”,博采屈原、李白、杜甫等大家之长,形成自己雄浑奔放、明快流畅、清新自然、卓尔不群的诗风,语言凝练质朴。他的七律为历代评论家一致推崇,既跌宕警策,又有细致的刻画,被称为“集大成”之作(舒位《瓶水斋诗话》)。赵翼赞其“才气豪健,议论开辟……意在笔先,力透纸背。有丽语而无险语;有艳词而无淫词;看似华藻,实则雅洁;看似奔放,实则谨严”(《瓯北诗话》)。梁启超也热烈地歌颂陆游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此外,陆游的农村诗、田园诗、闲适诗也很有特色。他的词风格多样,散文清新质朴,亦堪称“南宋大家”。
  陆游的作品,今存《四部备要》本《陆放翁全集》,分《剑南诗稿》附逸稿、《渭南文集》和《南唐书》附音释。《四部丛刊》本《渭南文集》。中华书局合编本《陆游集》。今存《剑南诗稿》有宋淳熙十四年刊本十卷、明汲古阁刊本等。今人钱仲联有《剑南诗稿校注》。《渭南文集》有宋嘉定十三年刻本和明汲古阁本。词作有明毛晋刻《放翁词》一卷,双照楼景宋本《渭南词》二卷。《老学庵笔记》有中华书局校点本。
  晚步湖上
  云薄漏春晖,湖空弄夕霏[1]。沾泥花半落,掠水燕交飞[2]。
  小倦聊扶策,新晴旋减衣[3]。幽寻殊未已,画角唤人归[4]。
  【注释】
  [1]“云薄”二句:春天的阳光从薄云中透射出来,丝丝暮雨在湖水上空飞舞。这两句写春天傍晚乍晴乍雨的天气。
  [2]交飞:互相穿梭飞来飞去。
  [3]“小倦”二句:我走得有点倦意,便拄着拐杖休息一番;天刚放晴变暖,马上要减少衣服。策:拐杖。聊:姑且。
  [4]“幽寻”二句:我寻幽探胜,还没有尽兴,忽然,传来画角的声音,好像催我回去。画角:有雕绘彩纹的号角。
  【导读】
  此诗描写春天傍晚,作者在湖边漫步时所见优美景色,表现诗人闲雅怡乐的生活情调。前四句写景工整流丽:天上薄云春晖,湖面细雨暮色,有时间有空间;“沾泥”句更显传神,写出花将落未落、红艳欲滴之美,欲静还动;作者惜花深情,尽在其中。诗人以日光、云彩、湖水、细雨、落花等典型景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时空统一的立体感细雨春湖图,四句中配上几只“交飞”的小燕子,使画面更为活灵活现,生动形象。末句有情犹未尽、美中缺憾之意趣,可参照岳飞《池州翠微亭》“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句。
   哀郢[1]
  其一
  远接商周祚最长[2],北盟齐晋势争强[3]。
  章华歌舞终萧瑟[4],云梦风烟旧莽苍[5]。
  草合故宫惟雁起[6],盗穿荒冢有狐藏[7]。
  离骚未尽灵均恨[8],志士千秋泪满裳。
  【注释】
  [1]郢(yǐn):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2]祚(zuò):王业,国统。
  [3]“北盟”句:战国时,齐晋两国都在楚的北方,楚与齐晋联盟,对秦争强。
  [4]章华:楚国的台名。
  [5]云梦:湖名。莽苍:苍茫广大的样子。
  [6]草合:野草围绕。
  [7]“盗穿”句:指荒坟被盗,狐兽当作巢穴。
  [8]离骚:屈原忠心爱国,反受毁谤被放逐,作长诗《离骚》以抒发怨恨。《离骚》也是屈原辞赋的统称,他曾作《九章》,其中就有一篇叫《哀郢》。灵均:屈原的号。
  【导读】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穷居家乡四年的陆游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赴任期间,他路过荆州(今湖北江陵),此地原为楚国都城郢。他触景生情,怀古伤今,写了两首《哀郢》以抒发自己炽烈的爱国情怀。
  此诗从回顾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着笔,与其衰落败亡的结局及今日遗址荒凉的景象,作强烈的对比。三、四句以章华歌舞之短暂映照云梦风烟之永恒,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叹,揭示出历史发展之无情。末句是全诗主旨所在,“灵均恨”,既是屈原在《离骚》中无法尽情宣泄的家国之恨,也是陆游于此诗中要表达的与屈原共命之恨。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忧国之心不老,与屈原经历相似而产生强烈共鸣,怎不“志士千秋泪满裳”?《哀郢》其二曰:“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淳熙五年(1178)五月,陆游又写了《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皆抒发同一感慨,读者可比较之。
  剑门道中遇微雨[1]
  衣上征尘杂酒痕[2],远游无处不消魂[3]。
  此身合是诗人未[4]?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释】
  [1]此诗作于乾道八年(1172)十一月,陆游时自南郑赴成都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剑门:山名,在今四川剑阁东北,古去成都必经之地。
  [2]征尘:旅途中沾上的灰尘。
  [3]消魂:指处处使人情动于衷,黯然伤情而不能自已。
  [4]“此身”句:难道我这辈子就只能永远当个诗人吗?合是:应该是。未:否。
  【导读】
  陆游此行由南郑前线调回成都,充任好友范成大的幕府。成都是南宋当时仅次于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的第二大繁华都市,如果想吟风弄月,做一个逍遥闲逸的行吟诗人,这倒是好机会。大诗人李白、杜甫、李贺、贾岛都有骑驴赋诗的传说。晚唐皮日休由杭州骑驴入蜀,就有“千水千山得得来”的名句。陆游此番细雨骑驴,行吟于弯弯山道中,“此身合是诗人未?”
  此诗表面看来闲适优雅,实质却愤慨悲凉。陆游一贯向往“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军旅生活,追求“王师北定”、九州大同的政治理想,此次被从南郑前线调回充任闲职,报国志向难以实现,心中忧苦惆怅,暗里自知。“合是诗人未”者,乃激愤语也,言下之意,乃不甘心只做一诗人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也正因此,这首诗才显得格外含蓄隽永,情长意远,韵味无穷。所以清人陈衍《石遗室诗话》评曰:“剑南七绝,宋人中最占上峰,此首又其最上峰者,直摩唐贤之垒。”《唐宋诗醇》引卢世曰:“笔墨之乱,脱化殆尽。”
  陆游因后人不能正确理解杜甫,曾慨叹说:“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咨嗟!”后来,梁启超也说陆游是“百无聊赖以诗鸣”,是可恨的时代“缚将奇士作诗人”。可见写自己“细雨骑驴”,全然是一个“诗人”的样子,并非自在自得,实在是无可奈何下痛苦的自嘲。陆游渴望成为治国安邦的壮士、英雄,而绝不甘心做一个“哦诗长作寒鸣”的诗人。诗中的闲淡,只是“识尽愁滋味”后的闲淡。我们从他一路上借酒浇愁,见大好河山反而“黯然消魂”,就不难窥见他真实的内心。他又有诗道:“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对此诗的理解。
  金错刀行[1]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2]。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3]。
  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4]。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5],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注释】
  [1]此诗作于乾道九年(1173),时作者摄知嘉州,年四十九岁。金错刀:嵌以黄金纹饰的宝刀。
  [2]八荒:泛指八方荒远之地。
  [3]“京华”二句:我在京都(临安)结交的都是奇伟勇武之士,我们同志共勉,共约生死。
  [4]天汉滨:天河边。南山:终南山。嶙峋:山石重叠不平的样子。
  [5]楚虽三户:《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导读】
  此诗为七言歌行体,借咏刀以言志,抒发誓死抗金、坚信“中国”必胜的豪情。指出爱国志士大有人在,即使暂时受到压制和摧残,但报仇复国的大业必定能实现。全诗虽然只有十二句,但四句一节,境界阔大,感情激越,富有跳跃性。第一节感慨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未建,第二节与同志共勉誓死精忠报国,第三节写从军南郑,抒发自己灭敌复国、气吞万里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主旨,也是诗情的高潮。语言慷慨热烈,豪迈激越。四句一转韵,语气流转自然,具有大声之美。此外,陆游《秋声》诗:“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快鹰下爪嘴健,壮士抚剑精神生。我亦奋讯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篷。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可参读。
  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1]
  杀气昏昏横塞上,东并黄河开玉帐[2]。
  昼飞羽檄下列城,夜脱貂裘抚降将。
  将军枥上汗血马[3],猛士腰间虎文[4]。
  阶前白刃明如霜,门外长戟森相向。
  朔风卷地吹急雪,转盼玉花深一丈[5]。
  谁言铁衣冷彻骨,感义怀恩如挟纩[6]。
  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元无恙[7]。
  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8]。
  【注释】
  [1]此诗作于乾道九年(1173),时作者摄知嘉州。河外:黄河以东。
  [2]并:靠。玉帐:主帅所居之帐。
  [3]枥上:马厩。汗血马:良马名,相传此种马奔跑作战时英勇无比,浑身热汗血红。
  [4]虎文(chàn):虎皮纹的弓套。
  [5]转盼:转眼间。玉花:雪花。
  [6]挟纩(kuàn):怀抱棉絮。《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伐萧……。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杜预注曰:“纩,绵也,言悦以忘寒。”又欧阳修《西园贺雪歌》有句云:“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这两句反其意而用之,是说将士们为正义事业所鼓舞,悦以忘寒,不以铁甲为冷。
  [7]腥臊窟穴:指金人盘踞之地。南方人说北方人生吃牛羊肉,身有腥臊味,常用指北方敌人。太行北岳:太行山及北岳恒山,在山西境内,当时都沦入敌手。
  [8]天山:《元和郡县图志》:“伊州(今新疆哈密):天山,……在州北百二十里。”《金史》卷二四《地理志》:“金之壤地……出天山外。”按:由太行、北岳而至天山,表明尽将金国消灭,尽复汉唐版图。
  【导读】
  这首诗描写了梦中收复失地的动人情景。托诸梦境收复失地,一方面表明了陆游诗的浪漫气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现实的失望——日夜切盼的理想只能在梦中聊一掠现。因而这首诗在慷慨豪迈之后掩藏着深深的悲愤。
  在嘉州,陆游的诗作很受岑嘉州(岑参)的影响。同卷《夜读岑嘉州诗集》曰:“公诗信豪伟,笔力追李杜。常想从军时,气无玉关路(公诗多从戎西边时所作),至今蠹简传,多昔横槊赋。……我后四百年,清梦奉巾屦。……群胡自鱼肉,明主方北顾。诵公天山篇,流涕思一遇。”这一首纪梦诗也堪称“豪伟”之作,多“横槊”之笔。且亦归结为“天山”之想,内容和风格上都极像岑参的《白雪歌》、《轮台歌》、《天山雪歌》、《走马川行》等,可谓和岑诗神通。陆游后来又写《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诗,中有“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满天”“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句,亦可参读。
  宝剑吟
  幽人枕宝剑[1],殷殷夜有声[2],人言剑化龙[3],直恐兴风霆[4]。不然愤狂虏[5],慨然思遐征[6],取酒起酹剑[7],至宝当潜形[8]。岂无知君者[9],时来自施行[10]。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11]?
  【注释】
  [1]幽人:幽居之人,这里指作者自称。
  [2]殷殷:象声词,这里是夸张的用法,殷殷原形容雷声。
  [3]剑化龙:相传晋雷焕得剑一对,龙泉与太阿。焕送一剑给张华,留一自佩。后两剑化为两条蛟龙。
  [4]直恐:但恐。霆(tín):霹雳。
  [5]不然:难道。
  [6]慨然:激昂的样子。遐:远。
  [7]酹(lèi):以酒浇地表示祭奠。酹剑:祭剑。
  [8]至宝:这里指宝剑。潜形:把踪迹隐藏起来。
  [9]君:你,此处指宝剑。
  [10]此句意思是:时机一到自有你大显身手之时。
  [11]胡为:为什么。
  【导读】
  这首诗作者于乾道九年(1173)作于嘉州。
  诗中的幽人和宝剑都是作者自比,写剑想远征“狂虏”,寄托着陆游渴望抗金杀敌,捐躯国难的豪侠情怀。后四句语意含蓄,寓激愤于平淡之中。“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表面上是诗人安慰宝剑,实质是诗人愤懑不平,聊作自慰。结尾借剑喻人,英雄无用武之地,怎能不作不平之鸣呢?除《宝剑吟》之外,陆游还有许多借剑咏怀的诗篇:“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醉中作》),“少携一剑行天下”(《灌园》),“铸为尚方剑,衅以佞臣血”(《书志》)。还可参读陆游《剑客行》,诗云:“我友剑客非常人,袖中青蛇生细鳞。腾空顷刻已千里,手决风云惊鬼神。”
  长歌行[1]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2];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3]。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4]。
  成都古寺卧秋晚[5],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鸣[6]?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7]。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钜野受黄河倾[8]。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何当凯还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9]。
  【注释】
  [1]此诗作于淳熙元年(1174),时作者在成都待职。长歌行:古乐府歌曲名。
  [2]安期生:秦始皇时的仙人。《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少君言上曰:‘……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醉入东海骑长鲸:即指入蓬莱为仙。又李白曾自称“海上骑鲸客。”
  [3]李西平:唐代名将李晟。德宗时朱叛乱,占据长安,李晟收复之,后加封为西平郡王。
  [4]种种:《左传·昭公三年》:“余发如此种种。”杜预注:“种种,短也。”
  [5]成都古寺:时陆游寄居在成都多福院。
  [6]岂其:岂料。寒鸣:形容所作之诗微不足道。寒:寒蝉。
  [7]市桥:桥名,在成都石牛门。磊落:众多错杂的样子。堆长瓶:堆满酒瓶。

  [8]哀丝豪竹:泛指悲壮的音乐。钜野受黄河倾:《史记》卷二九《河渠书》:“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这两句是说,在悲壮音乐的助兴下,我尽情痛饮,酒量就像钜野之泽能容纳黄河的倾泻一样。
  [9]飞狐城:地名,即今河北涞源,当时为金所占。
  【导读】
  此诗以豪迈雄健的气势,起伏多变的笔调,酣畅夸张的语言抒写自己的感受和爱国理想。无论是久客无成的感叹,还是纵怀醉歌的自遣,都包含着对现实的愤慨和对明天的希望,富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既继承了李白豪纵的特点,又富有陆游强烈的爱国主义本色,因此吴生认为此诗“豪迈纵横”,堪称压卷之作(见《昭昧詹言》评语)。清人马星翼《东泉诗话》亦曰:“放翁《长歌行》最善,虽未知与李杜何如,要已突过元白,集中似不多见。”此外,陆游还有诗《胡无人》:“须如猬毛磔,面如紫石棱,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蹋黄河冰。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三更穷虏送降款,无明积甲如丘陵。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群阴伏,太阳升,胡无人,宋中兴。丈夫报主有如此,笑人白首篷窗灯。”以乐府旧题写新事,寄托爱国豪情,与《长歌行》异曲同工。
  花时遍游诸家园
  其二
  为爱名花抵死狂[1],只愁风日损红芳[2]。
  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3]。
  【注释】
  [1]名花:指海棠,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春日开花,粉红色,颇娇艳。抵死:分外。
  [2]“只愁”句:只担心狂风烈日损毁了她的芳容。
  [3]“绿章”二句:我连夜写青词向玉帝启奏,恳求他多安排阴天,庇护这娇艳的海棠。绿章:即青词,是道教祭告鬼神的文词,“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李肇《翰林志》)。通明殿:道教最高无神玉帝所居宫殿名,光明四照,故称“通明”。
  【导读】
  此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春,诗人居成都时,闲居无事,寄情赏花。海棠本是蜀地名花。古人早有“海棠春醉”的描述。此诗首句一“狂”字,表现出诗人的惜花、爱花之情。第二句便是对“狂”字的具体描写。三、四句诗人将其惜花之情推向极致,想象新奇,化梦幻为可能而令人回味无穷。清人朱梓、冷昌言评之:“与东坡《海棠诗》,同一惜花心事,各具深情。”(《宋元明诗三百首》)可参看苏轼《海棠诗》:“东风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
  对酒
  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
  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
  流莺有情亦念我,柳边尽日啼春风。
  长安不到十四载,酒徒往往成衰翁。
  九环宝带光照地[1],不如留君双颊红[2]。
  【注释】
  [1]“九环”句:九环宝带指佩带此种宝带的权贵。《唐书·舆服志》)记载,不但隋代贵臣多用九环带,连唐太宗也用过。
  [2]留君双颊红:指饮酒。
  【导读】
  淳熙三年(1176)春,陆游任四川制置使范成大幕僚时,与友开怀痛饮,因酒醉而赋诗。全诗抒情明快优雅,节奏自由流畅。起句以愁比雪,构思新颖巧妙,飞雪如酒,好花赏怀,极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这种名士风流式的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效果,陆游以此入诗,包含着对于“美在生活”这一命题的初步认识,使之更增添无尽的历史文化意蕴。一切闲愁,一切不平与愤懑,都如同轻盈的雪花,飘飞进金樽清酒后,转瞬便化作潺潺甘泉。诗人扬眉舒目,将其一饮而尽,正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室内酒酣气热,室外春风流莺,这是何等旷达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秀丽的诗情画意!
  诗人的醉酒是一种酣畅淋漓的解脱,解脱之后的清醒,清醒之后的超俗。他雄视千古、傲岸王侯的精神气质,不计前嫌、渴望进取的生命意志都在饮酒中得到充分张扬。此诗笔调虽灵活多变,跌宕起伏,但感情基调仍不失豪壮洒脱。清范大士《历代诗发》评:“始终极颂酒德,亦是放翁寄托之词”,“起有奇气”,可谓见地之言。
  秋晚登城北门[1]
  幅巾藜杖北城头[2],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3],两行雁带杜陵秋[4]。
  山河兴废供搔首[5],身世安危入倚楼[6]。
  横槊赋诗非复昔[7],梦魂犹绕古梁州[8]。
  【注释】
  [1]城北门:成都城北门。
  [2]幅巾:古代男子用绢一幅束头发,是当时读书人闲居时的一种装束。《后汉书·鲍永传》:“悉罢兵,但幅巾……”李贤注:“谓不著冠,但幅巾束首也。”藜:一种草本植物,茎可以做拐杖。
  [3]烽:即烽火,古时边境发生战争时即在高台上点燃薪草告警。散关:即大散关,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是当时南宋抗金的边防重镇。
  [4]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这句是说,鸿雁南飞,带来杜陵秋意,表达了对关中失地的怀念。
  [5]搔首:表示心中烦急。这句说,想到中原山河失守,人民横遭迫害,使人搔首不安。杜甫《春望》诗有“白首搔更短”句,此系借用。
  [6]“身世”句:诗人倚楼远望,想到祖国前途安危未卜,不禁百感交集。诗中用王粲故事:王粲在汉末因避乱在荆州依附刘表,在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感叹身世。
  [7]横槊赋诗:原文见苏轼《前赤壁赋》,是指曹操在军中赋诗的情况。这里借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在南郑四川宣抚使幕府任职时军中的生活。槊:长矛,古代兵器的一种。
  [8]梁州:古代九州之一,今四川省及陕西省西南部。这里指陕西南郑一带地方,诗人曾在这里参加过抗金战斗。
  【导读】
  此诗写于淳熙四年(1177)。这时诗人离南郑已经五年,在成都去职奉祠,不担任官职,可是心系祖国,不断怀念军中生活。
  前四句叙事写景,寓情于景。开头两句记叙出游的地点、时间和感受,并点明题旨。“满眼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愁”字可谓诗眼,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此生发展开。三、四句写烽火写飞雁更见情景交融,秋风秋雁愁煞人。后四句即景抒情一连用了三个典故,进一步抒发其壮志难酬的悲愤及忧国伤时的深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怀念从军生活、渴望抗金杀敌的抱负至老不渝,在后来的诗词中多次表达其献身精神,如《书愤》诗中“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句,淳熙十六年六十五岁时又作《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及“心在天山”句,《谢池春》中“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句,可比照读之。
  关山月[1]
  和戎诏下十五年[2],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3],厩马肥死弓断弦[4]。
  戍楼刁斗催落月[5],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6],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7]。
  遗民忍死忘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释】
  [1]此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时陆游奉祠(主管台州崇道观)居成都。关山月:古乐府曲名。《乐府解题》:“关山月,伤离别也。”
  [2]“和戎”句:自隆兴元年(1163)宋孝宗诏议与金讲和开始,(正式签约为1164年)至作此诗时恰为十五年。
  [3]朱门沉沉:形容贵族门第屋宇重深。按:检验,此处指鉴赏。
  [4]“厩马”句:战马久不临阵,肥胖老死,弓弦因为多年不用而朽断了。
  [5]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代更鼓用的行军铜锅。此句同下句意思是说时间飞快,在刁斗声中,夜复一夜,从三十岁开始从军,至现在头发已白了。
  [6]笛里:《关山月》属横吹曲,用笛伴奏。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
  [7]干戈:比喻战事。逆胡传子孙:自金太祖阿骨打建国起,至今已传国五世。
  【导读】
  赵翼《瓯北诗话》评陆游古诗曰:“试观唐以本古体诗,多有至千余言、四五百言者,放翁古诗从未有至三百言以外,而深灏流转,更觉沛然有余,非其炼之极工哉!”此首《关山月》非常典型地体现陆游诗精于锤炼、言简意赅、感情充沛的特点。全诗层次分明:前四句为一层,对“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醉歌》)——苟且偷安、醉生梦死、不修战备的南宋统治阶级深作斥责;中四句为一层,对戍边战士“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泪眼山河夕照红”(《感事·其一》)的内心痛苦作深入的剖析;后四句为一层,对统治者屈辱偷安,遗民切望恢复的局面发出悲愤的感慨。首句“和戎诏下十五年”笼罩全篇,造成一种悲愤难抑的氛围,将批评的矛头直指向奉行投降妥协政策的南宋统治阶级。诗题为“关山月”,“月”是全篇结构之线索:“朱门沉沉按歌舞”、“沙头空照征人骨”和“几处今宵垂泪痕”,都是边关内外月夜中的景象,诗人用“今宵”二字一点,就将三个不同场景凝聚在同一夜晚的明月之下,从而构成一幅关山月夜的全景图。同时,作者选取典型事物、创造典型场景来进行强烈的对比,反映社会面极为广阔:将军临边不战,战士切盼杀敌;权贵酣歌醉舞,遗民渴望复国。四个阶层人物相互映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此外,该诗在句法与韵律上也很讲究,四句一层,一层一换韵——第一层为平韵,第二层为仄韵,第三层又为平韵,起伏变化,富有节奏。
  楚城[1]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2]。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注释】
  [1]楚城:楚王城,在今湖北秭归东。“归之为州,才三四百家,负卧牛山,临江。……城中无尺寸平土,滩声常如暴风雨至。隔江有楚王城,亦山谷间,然地比归州差平。”(《渭南文集·入蜀记第六》)
  [2]屈原祠:归州有屈原宅,后人因就其宅立为祠堂。作者在《剑南诗稿卷第十·归州重五》诗中自注:“屈平祠在州东南五里归乡沱,盖平故居也。”
  【导读】
  淳熙五年(1178)五月初,陆游奉召离蜀东返时路过秭归,见到楚王城、屈原祠,抚古追今,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抒其志士之悲的诗章。诗人用比兴手法,以“猿鸟”悲哀凄厉的鸣叫,突出城的“荒”。“一千五百年”,含蓄地包容着两个时代的世事变迁,屈原、陆游皆处于家国不幸的年代,空有报国志。以“滩声”的“似旧”反衬人间万事的非旧,寄托着自己怨愤深沉的感情。庆元元年(1195)十月,陆游在山阴又作《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后两句亦含蓄苍凉,与《楚城》皆因事寄兴,意蕴深远,可参看。
  小雨极凉,舟中熟睡至夕
  舟中一雨扫飞蝇,半脱纶巾卧翠藤[1]。
  清梦初回窗日晚,数声柔橹下巴陵[2]。
  【注释】
  [1]纶巾:古代用青丝带做的一种冠。三国时诸葛亮曾戴过,所以又名诸葛巾。翠藤:藤,竹制的卧具。
  [2]巴陵:旧地名,今湖南岳阳。岳阳城内西南隅有山也叫巴陵,下临洞庭湖。HT〗
  【导读】
  这首七绝是淳熙五年(1178)夏陆游东归将近巴陵时所作,时陆游受孝宗皇帝之召入朝,因而此诗写景抒情颇为明快愉悦。首句写出夏日雨后闲雅清凉的感觉,以“蝇”入诗,点明时令。次句以“半脱纶巾卧翠藤”抒写自己洒脱不羁闲适随意的生活情趣,妙在三、四句,“清梦初回”中听到“数声柔橹”,静中见动,更为隽永,“清梦”与“柔橹”相对,更显意境优雅淳美,清人王士祯认为此诗与《楚城》均可“追踪唐贤”(《带经堂诗话》),《唐宋诗醇》引卢世说:“只末一句,有多少蕴含在。”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烟花三月下扬州”及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句皆可参读。
  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1]。
  老子犹堪绝大漠[2],诸君何至泣新亭[3]。
  一身报国有万死[4],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5]。
  【注释】
  [1]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杭爱山。后汉窦宪破北单于,在燕然山上刻石记事而还。勒铭:刻石记功绩。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句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老子:陆游自称。绝:横渡。
  [3]泣新亭:新亭,又名劳劳亭,在今南京。东晋时许多北方士大夫逃难到南方,常聚在新亭游宴,相对涕泣;独王导不然,认为徒然哭泣无济于事,应以实际行动振作起来。
  [4]万死:有不怕死万次的报国心。
  [5]汀:水中小洲。闻新雁:喻秋天来了,一年又要过去,而壮志未酬。
  【导读】
  此诗作于淳熙九年(1182),时作者闲居山阴乡间。这首诗“前六句自咏,收句二拍题”(方东树《昭昧詹言》),“自咏”部分表达了作者至死不衰的北伐决心,严正谴责了那些空谈报国的当权者。正像《唐宋诗醇》所评:“率多胸臆,兼有气骨,可为南渡君臣慨然太息。”最为警策的是三、四句,近人吴生云:“三四生气奋出,千古常新。”(见《昭昧詹言》)诗人在句中巧妙地将《后汉书·窦宪传》中窦宪越漠追敌的典故和《世说新语·言语》中过江诸人新亭对泣的典故组织在一起加以对比,既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又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诗前六句抒写报国情怀,就诗人而言,“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末联点题,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依然“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杜甫《秦州杂诗》)。全诗主旨正于此。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1]。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2]。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3]。
  【注释】
  [1]“世味”二句:多年来我对入世当官的兴味已淡薄如纸,谁会使我骑马作客京城呢?京华:京城。
  [2]“矮纸”二句:闲居无事,我在短纸上斜写着草书;晴日窗前,我又试着品尝各种名茶。作草:写草书。细乳:茶中佳品。宋代名茶有白乳头、石乳、滴乳等名目。分茶:品茶。
  [3]“素衣”二句:不要叹息白色衣服快被京城的尘土弄脏了,我还来得及在清明节回到家里。此两句回应上句,表达作者对官场生涯的厌倦。
  【导读】
  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调官临安时作了此诗。诗中虽然描写到当时的闲适生活,但主要情调却是对炎凉世态及仕宦生涯的厌弃,是诗人抑郁多年情怀的自然流露。诗虽以“临安春雨初霁”为题,但开篇却先启开一笔,感叹世情浅薄,表现几经沉浮后的诗人,对于世事荣华的淡泊志趣。“世味年来薄似纱”,以薄如蝉翼的一缕轻纱来比喻世态人情,不仅显示了作者设喻时独具的艺术匠心,也看出他对世态人情的愤慨之深。全诗以三、四句的流水对最为精彩,清新流畅,委婉多致,既即事记叙当时情景,又从背后透露出“杏花春雨江南”的季节、地域特色,“有唐人风韵”(《唐宋诗醇》引卢世语)。冯振《诗词杂话》云:“孟浩然诗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陆放翁诗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陈简斋诗云:‘杏花消息雨声中。’张子野词云:‘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李易安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言风雨与花,俱臻妙境。”
  马上作
  平桥小陌雨初收[1],淡日穿云翠霭浮[2]。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注释】
  [1]平桥:平坦的桥。陌:田间小路。东西为阡,南北为陌。
  [2]淡日:柔和的阳光。翠霭:青云的云层、雾气。
  【导读】
  这是淳熙十四年(1187)春所作,时陆游任严州知事。
  与陆游同时代的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曰:“应怜屐齿印苍台,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与陆诗异曲同工,特别是三、四句颇具韵味,以“一枝红杏”表达“春色”,体现出万物自有其生长规律,美应为人共享这一理趣。然而叶诗前两句说游园不值,明显带有遗憾的色彩。未若陆诗写景优美自然而诗意浑然流畅。前二句选词炼字,用“初”、“淡”、“穿”、“浮”等点春之词,“翠霭”、“杨柳”、“红杏”等雨后新景,有动有静,有实有虚,写景细致精微,色彩明妍。三、四句借用“杨柳”、“红杏”加以烘托,使之具有春色无边遮不断的感觉,描绘出一幅春雨初霁时江南水乡妩媚的春色图。结句韵味隽永,绵延悠长之中突现春天的勃勃生机。
  梅花绝句[1]
  其一
  幽谷那堪更北枝[2],年年自分著花迟[3]。
  高标逸韵君知否[4]?正在层冰积雪时。
  【注释】
  [1]陆游以《梅花绝句》为题的有许多组诗作。这组诗是陆游在绍熙二年(1191)冬在山阴时所作,共两首,这里选其一。
  [2]幽谷:深谷。堪:经得起,受得住。北枝:向北的树枝。深谷中向北的树枝,不易见到阳光。
  [3]自分:自己料想,自己料定的意思。著花:指树枝上花苞开放。[4]高标逸韵:高尚的气节,俊逸的风度。
  【导读】
  陆游一生爱梅,先后写下一百多首咏梅诗词。玉洁冰清,气傲霜雪的梅花已成为诗人的精神寄托。此诗前两句写梅生长环境的艰苦恶劣,为后面表现梅花的品质作铺垫。三、四句,诗人笔锋忽转,采用问答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梅花的赞美。岁寒三友之一的梅,正是在冰封雪冻草木凋零的寒冬季节,展示出她那高尚的气节,俊逸的风度,坚贞的品质。诗的前两句叙写的客观压力在此便成了体现梅品质情操的有力因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诗人极力突出梅花的高风亮节,其实是抒写自己的情操抱负。梅花的骨沁幽香、气傲霜雪、严寒何惧、冷艳独绝的品格,不正显示了诗人虽屡遭赋闲仍刚直不阿、坚贞高洁的个性人格与至老不渝的爱国精神,咏梅咏人至此已融为一体。
  元王冕咏梅诗,亦颇为著名。其《白梅·其一》曰:“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与放翁咏梅诗皆具清寒孤高、骨清神秀之美,陆游又有《卜算子·咏梅》词曰:“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皆可参看。
  夜读范致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1]
  公卿有党排宗泽[2],帷幄无人用岳飞[3]。
  遗老不应知此恨[4],亦逢汉节解沾衣[5]。
  【注释】
  [1]范致能:范成大,字致能。《揽辔录》是范致能乾道六年(1170)出使金国时所作的日记。中原:指淮河以北金人统治的地区。
  [2]公卿:原指三公九卿,后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这里指当时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等大官僚。排:排挤。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屡败金兵,金人畏惧。曾多次上书力请宋高宗还都开封,收复失地,均被投降派所阻,忧愤成疾,临死时还连呼“过河”三声。
  [3]帷幄:军营的帐篷,这里指军事领导部门。岳飞:南宋抗金名将,曾为宗泽所属,屡破金兵,公元1142年被投降派秦桧杀害。
  [4]遗老:指失守区的老年人。不应:不曾。此恨:指奸臣误国的恨事。
  [5]汉节:指宋使者范成大。解:懂得。沾衣:泪水沾湿衣裳。
  【导读】
  本诗作于绍熙三年(1192),时作者居于山阴故乡。《揽辔录》载范成大出使金国,其中过相州时,“遗黎往往垂涕嗟啧,指使者云:‘此中华佛国人也。’老妪跪拜者尤多”。此诗前两句愤怒地斥责了奸佞误国、残害忠良的罪行,同时也深刻地揭示出南宋卑弱的内因。难怪后人惊呼:“本朝敢作此等诗!”(吴焯《批校剑南诗稿》)。《唐宋诗醇》评道:“南渡之不振,实由于此,扼腕而言,自成高调。”后两句歌颂了人民的爱国热情,揭示了“忠言常在闾里间”——人民才是爱国力量的中坚这一真理。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评之:“宋人绝句,亦有不似唐人,而万万不可废者,如陆放翁《夜读范致能揽辔录》云云,《追感往事》云:‘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此类纯以劲直激昂为主,然忠义之色,使人起敬,未尝非诗之正声矣。”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1]
  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2]。
  力孱气馁心自知[3],妄取虚名有惭色。
  四十从戎驻南郑[4],酣宴军中夜连日。
  打筑场一千步[5],阅马到厩三万匹。
  华灯纵博声满楼[6],宝钗艳舞光照席[7]。
  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8]。
  诗家三昧忽见前[9],屈贾在眼元历历[10]。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11]。
  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12]。
  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13]。
  【注释】
  [1]此诗作于绍熙三年(1192),时作者六十八岁,奉祠家居山阴。走笔:提笔很快地写。
  [2]“残余”句:即“未免从人乞残余”之意。陆游早年师从江西派诗人学诗,而江西派主张作诗“无一字无来处”(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又强调“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即化用古人诗句等。
  [3]力孱气馁:气力不足。
  [4]四十从戎:陆游从军南郑时,年四十八,此云四十,取其整数。
  [5]“打”句:打即蹴鞠,名鞠丸,用革制成,中实以毛。《太平御览》卷七五引刘向《别录》:“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日起战国时。记:黄帝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今军中无事,得使蹴鞠。”这句是说为了打修起了一千步之广的场地。
  [6]纵博:尽情赌博。博:同“簿”,古时一种赌具。声满楼:谓赌者大声喝彩。
  [7]宝钗:珍贵的首饰,这里指装饰华丽的歌女。
  [8]“琵琶”两句:羯鼓类似手鼓,《新唐书·音乐志》:“羯鼓正如漆桶,两手具击。以其出羯中,故称羯鼓。”这两句是说,军中的音乐节奏特别急促,使人听了以后倍受振奋。
  [9]三昧:本佛家用语。《大智度论》:“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又:“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大乘义章》:“以体静寂,离于邪乱,故曰三昧。”后推衍为精义,要诀。宋人喜以禅论诗,此指诗家悟入之境地。
  [10]屈贾:屈原和贾谊。元:同“原”。
  [11]天机:神话中天上织女的织布机。云锦:谓织女所织的锦绣美如彩云。非刀尺:妙手天成,不须凭借人工的刀尺。这两句是以制衣比作诗,大意是说找到了妙手天成的契机,作起诗来如天机云锦一般,其剪裁之处再不需硬靠人力所为。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诗》,形容韩文之妙有“手扶云汉分天章,天孙为织云锦裳”之语。
  [12]秋毫未合:指与上文所说的“诗家三昧”略有不合。天地隔:则其差别将有如天地之隔。[13]广陵散绝:三国时嵇康善弹《广陵散》琴曲,后康为司马昭所杀,康临刑前,“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这两句是说,自己死了固不足论,但学诗的要领如果失传了那倒真值得惋惜。
  【导读】
  从诗题上看,这是陆游在翻阅旧作时,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总结出的创作经验和体会,写此诗时陆游已六十八岁,有着多方面生活感受。此诗是陆游经过长达五十多年酝酿、深思熟虑的严肃之作,代表着他的诗歌主张,是一首论诗诗。他把自己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早年虽已成名,但因受江西派影响,创作中还有仿效的弊病;中年入蜀从戎后,眼界始开,才领悟体会到作诗的真谛;晚年又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但恐其后继无人。全诗重点在中间部分,也就是对诗家三昧的领悟上,而他所说的诗家三昧,其实质就是指现实生活。是在南郑前线从军时那种火热的,豪纵的,富有刺激性、浪漫性的生活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使他找到了创作的真正源泉。从此他才摆脱了江西诗派只在故纸堆里“残余未免从人乞”的不良影响和年轻时“妄取虚名有惭色”的尴尬处境,走上诗歌创作的康庄大道。陆游对这一理论的认识是非常自觉和重视的,他后来写诗多次强调这一点,如《示子》云:“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弘大。……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冬夜读书示子聿》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解嘲》又云:“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莫道终身作鱼蠹,尔来书外有工夫!”陆游强调现实生活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直至今日,对我们仍有启发,可以说,对于“美在生活”的初步认识是陆游对中国诗学的重大贡献。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1],五千仞岳上摩天[2]。
  遗民泪尽胡尘里[3],南望王师又一年[4]。
  【注释】
  [1]三万里河:形容黄河很长。三万里是虚数,实际上没有三万里。
  [2]五千仞:竭力夸张山岳之高。岳:高大的山。这里指华山。我国有五座名山,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当时东、北、中、西四岳都被金人侵占。摩天:碰到天。
  [3]遗民:指沦陷区的宋朝老百姓。胡尘:借指沦陷区。
  [4]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导读】
  全诗虽只有短短二十八字,但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前两句抒写黄河、华山,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入”、“摩”二字的运用,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不令人无比愤慨!第三句中的“尽”字,更含无限辛酸,遗民忧国之泪流了六十多年,即使“眼枯终见血”,依然苦盼王师。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年年失望年年望,感情尤为沉痛。作者极写北方遗民的苦望,实际在表达自己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心情。纵览全诗,作者将遗民之恨置身于“三万里河”与“五千仞岳”的大背景下,不但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而且使这遗民之恨更增加热爱祖国的内涵。作者写遗民之恨,写对遗民的同情,最终还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南宋统治者妥协投降的不满,这是从对方落笔的写法,显得更为深沉含蓄。诗境雄浑、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1],尚思为国戍轮台[2]。
  夜阑卧听风吹雨[3],铁马冰河入梦来[4]。
  【注释】
  [1]僵卧:直挺挺躺着。诗人借僵卧的睡态说明自己年老体衰。孤村:荒村,这里指故乡山阴。
  [2]戍:军队防守。轮台:汉代西域地名,即今新疆轮台,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3]夜阑:夜深。
  [4]冰河:泛指北方封冻的河流。
  【导读】
  陆游曾经写过许多清新优美的夜雨诗,如他自己所说:“吾诗满箧笥,最多夜雨篇。”BF〗(《夜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绕檐点滴如琴筑,支枕幽斋听始奇”(《冬夜听雨戏作》),而这首《另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则是另一番情景,此诗也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在此前二年,堪称一代英豪的陆游以“嘲弄风月”的罪名被弹劾罢官,归隐于山阴三山。然而,“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诗人虽年近古稀,却未尝一日忘忧国。正如他所言:“老夫壮气横九州”(《冬暖》),此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便是一例。
  这首诗表现了陆游爱国思想、报国壮志老而弥坚的境界,诗的意境也很曲折顿挫。首句七字之中,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诗人穷困之境,“僵卧”极写其老病,“孤村”则写其境遇之苦;另一方面是诗人奋发之情,“不自哀”,次句“尚思”承“不自哀”,而人,是对“不自哀”具体内容的进一步发挥。后两句描写的雄奇壮丽的梦境,又是对白日所思的必然发展。试想,一位僵卧孤村的老人,在一个“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大风雨中作》)的深夜,独自倾听着窗外的风声雨声,这是何等的凄清啊!但是,诗人却毫不自哀自怜,那雄壮的声响使他心潮澎湃如惊涛拍岸,那雄壮的声响把他的思绪带进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战场。全诗就在这“铁马冰河”的激烈战斗场面中戛然而止,使陆游的爱国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得到最生动的体现。“铁马冰河入梦来”,一方面是诗人对日之所思、夜之所梦的纪实,但另一方面,这种高昂的热情和美好的理想只能在梦中聊以实现,就又带有几分悲怆的色彩。这也正是“不自哀”的诗人不得不哀的了。
  禹迹寺南[1]
  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2]。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3]。
  【注释】
  [1]原题目作: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后,读之怅然。
  [2]河阳愁鬓:即潘鬓。晋潘岳为河阳令,其《秋兴赋》云:“斑鬓发以承弁兮”。后世以潘鬓为鬓发斑白的代词。
  [3]蒲龛:蒲,蒲团,以草编织而成,垫于地上,是僧徒坐禅及跪拜之具。龛,供奉佛像或神像的石室或柜子。
  【导读】
  据陈鹄《耆旧续闻》、刘克庄《后山先生大全集》、周密《齐东野语》诸书载,放翁初娶表妹唐琬(亦作婉),伉俪相得,以不得陆母欢心,遂至仳离。后唐氏被迫改嫁,放翁亦不得不再娶王氏。挥涕一别,两情竟隔。然昔日恩爱,常萦心头,虽身作别凤,犹心通灵犀。尝以春日出游,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园,时绍兴乙亥岁(1155),唐琬遣致酒肴,以表心意,放翁感其旧情,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阕,题园壁间,词曰:“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氏见而血泪和之。词曰:“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未几郁郁而卒。光宗绍熙三年(1192),放翁故地重游,但见亭台深闭,楼阁长,鸿影不留,墨痕犹在,诵读遗篇,往事历历而触目惊心,作此诗以抒长恨。
  诗中第三句的“空”字,一字而笼罩全篇,可谓诗之“眼”。首联写空冷之景:秋山空,枫叶丹,人独行,正是“山空人更寂”,二句连写枫“丹”、槲“黄”,霜“白”,通过色彩描绘来渲染深秋景象。颔联写空寂之感:林亭宛在,佳人不复,小园萧瑟,人去台空,不堪回首忆旧游,只令人空生怅望。颈联写空虚之情:断垣残壁之上,犹见昔日墨迹,而昔日欢爱,却早烟消云散,事虽了,情难尽,此二句与苏轼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城子》)情意相似。只是东坡直抒胸臆,放翁移情于景,一个真率,一个委婉。结联写空无之念:世事既然了如空梦,空门也就成了惟一可以安慰心灵之处。诗人将思念化作一炷心香,虔心顿首于佛龛之前,遥祭至爱。全诗以“空”字贯始终,但在空冷之景中跳动的却是一颗火热的心;诗人的空寂之感,起于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眼前空虚之情,起于那一段刻骨铭心的旧情;而空无之念,则是巨痛之后的愤激之言。悲剧的爱情,爱情的悲剧,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云空实未空,否则,诗作便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感人力量。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1]
  露箬霜筠织短篷[2],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萍汀下钓筒[3]。
  白菡萏香初过雨[4],红蜻蜓弱不禁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5]?团扇家家画放翁。
  【注释】
  [1]原题目作: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致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范致能:范成大。李知几:李石,字知几,资州人,性刚直,不附权贵,著有《方舟集》。尤延之:尤袤,字延之,南宋四大诗人之一,当时与陆游齐名。
  [2]露箬:带露的箬。箬:竹叶。霜筠:经霜的筠。筠:竹的青皮。
  [3]萍汀:萍,浅水中的植物。汀:水边平地。指长满萍草的水塘边。钓筒:钓竿。
  [4]菡萏(hàn dàn):荷花。
  [5]吴中:指山阴,江浙一带均称吴中。
  【导读】
  此诗作于宁宗庆元二年(1196),时陆游已七十二岁,在故乡越州山阴闲居多年。诗中描绘了山阴镜湖一带的旖旎风光和隐逸生活的情趣。首联淡雅飘逸,飘飘有仙气,诗人驾着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然若画的湖光山色中飘然来去,活现诗人的悠闲心境和高雅情趣,可与唐人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以及苏东坡《定风波》词中“竹杖芒鞋轻胜马”,“何妨吟啸且徐行”诸句媲美,颔联中“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转动灵活,使全联显得十分空灵,又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第三联写景尤为细腻。花、叶及跃跃欲动的小生灵,兼具静动之美。荷花的洁白,荷叶的碧绿,蜻蜓的鲜红,色彩对比分明,绚丽美艳。从结构上讲,一般律句是四一三句式,此联却是三一四句式,但由于作者用词稳妥,对仗工整,声调也流畅,所以读来并无生拗之感。末联既总结前三联作回收之意,又作转折,另辟新境。“团扇家家画放翁”,放翁者,放达老翁之谓也。作为一个大诗人,陆游的诗有多种风格,此诗写景清丽如画,抒情飘逸闲雅,表现了其诗风的另一面。
  书志
  往年出都门,誓墓志已决[1]。况今蒲柳姿,俯仰及大耋[2]。
  妻孥厌寒饿[3],邻里笑迂拙。悲歌行拾穗,幽愤卧啮雪[4]。
  千岁埋松根[5],阴风荡空穴。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
  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6]。匣藏武库中,出参旄头列[7]。
  三尺粲星辰,万里静妖孽[8]。君看此神奇[9],丑虏何足灭。
  【注释】
  [1]都门:指首都临安。“誓墓”句:晋王羲之辞官后,曾在父母墓前立誓,不再做官。陆游六十五岁冬天免官归来,曾指钱塘江水为誓,决心不再为官。
  [2]蒲柳:又名水杨,零落最早,比喻早衰的身体,语出《晋书·顾恺之传》:“松柏之姿,经霜犹茂;蒲柳常质,未老先零。”俯仰:表示时间很快。大耋:古时一般以八十岁为耋,一说七十岁为耋。及:将到。陆游写此诗时七十三岁,故云大耋,形容时光短促。
  [3]妻孥:妻子儿女。[4]拾穗:拾稻头。啮雪:这里用苏武故事。江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要他投降,把他拘押在大地窖中,苏武啮雪吞毡,不改气节。
  [5]千岁:这里比喻死后。
  [6]上方:即尚方,官名,掌皇帝武器;因而皇帝所赐的剑叫尚方宝剑。衅:古代一种祭祀仪式,用牲畜的血涂在器物上。佞臣:奸臣。
  [7]“匣藏”二句:为平时用匣将宝剑收藏,用剑的时候,则把剑拿出来参加武士的行列。参:参与。旄头:古代一种先驱的骑兵。
  [8]“三尺”句:三尺宝剑光耀星辰。“妖孽”及末句的“丑虏”均指金人。
  [9]神奇:指宝剑。
  【导读】
  这是一首抒情言志诗,作者在这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誓要消灭敌人,洗雪国耻的强烈的爱国感情。作于庆元三年(1197)春,诗人七十三岁,时居山阴。
  诗中前六句叙述自己主观上因年老无意出仕的心境,客观上生活困苦却又不为亲朋理解的遭遇。中间六句表明其坚强的决心和矢志不移的爱国热情,以苏武牧羊的典故自喻自勉。“肝心”句尤为令人震撼,体现出诗人刚直不阿的精神和爱憎分明的思想,诗人品性,可见一斑。后六句以剑自比,表现诗人誓要奋死报国杀敌雪耻的坚强决心。《唐宋诗醇》云:“幻想奇文,不可磨灭。”潘德舆评曰:“放翁诗择而玩之,能使人养气骨,长识见。如……《书志》云:‘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堆阜峥嵘,壁立千仞,所谓‘字向纸上皆轩昂’也,彼岂以消遣景物为事者哉!”(《养一斋诗话》)清末林昌彝更把它与当时国势相联系,说:“英逆之变,主和议者,是诚何心?余尝见和约一册,不觉发为之指。陆渭南(按:即陆游,封渭南伯)《书志》诗云:‘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读此诗,真使我肝心变成金铁也。”(《射鹰楼诗话》)
  沈园二首[1]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2],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心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3]!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4],沈园柳老不吹绵[5]。
  此身行作稽山土[6],犹吊遗踪一泫然[7]!
  【注释】
  [1]沈园:位于绍兴禹迹寺南。绍兴乙亥岁(1155),陆游与唐琬曾相逢于此,有《钗头凤》词相唱和。庆元己未年(1199),陆游在山阴再游旧地,感伤往事,又写下了这两首诗。
  [2]画角:有花纹的号角。
  [3]惊鸿照影来:即“照惊鸿影来”。惊鸿:比喻美人体态轻盈。这里指唐琬。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
  [4]梦断香消:指唐琬之死。四十年:从1155年沈园相会至今已四十四年。“四十”乃取其整数。
  [5]柳老不吹绵:柳树都变老,不能再飘出柳絮来了。
  [6]稽山: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此句是说:自己就要被埋在稽山的土下了。这年陆游已七十五岁,故云。
  [7]泫然:感伤流泪的样子。
  【导读】
  陆游为与发妻唐琬的爱情婚姻悲剧所作诗词有很多首,《沈园》是其中最著名的两首。诗中抒发了陆游对唐琬刻骨铭心的感情。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论陆游的几首情诗说:“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陆、唐故事,参前《禹迹寺南》〔导读〕。
  此二诗的写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对比法:今昔对比以凸现物是人非的伤逝悼亡之情;岁月无情与人有情的对比、世事多变与痴情不变的对比,强调思念和伤感之深重。二是寓情于物的隐喻手法:“斜阳”、“柳老”,隐喻人生之垂暮;“惊鸿照影”隐喻所爱者之美艳和消逝之匆匆。此外,“画角哀”、“伤心桥”等语,皆属移情手法。这两首诗的动人之处还在于:诗中深含着作者对无力保护自己爱情的悔恨和无法留住所爱的无奈。这实际上是人类生存中一个普遍而且永恒的问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陆游直到八十一岁还写过同样内容的诗,如《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其一曰:“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其二曰:“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八十四岁时又作《春游》,其三曰:“沈家园里花如绵,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可参看。
  梅花绝句[1]
  其三
  闻道梅花坼晓风[2],雪堆遍满四山中[3]。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4]。
  【注释】
  [1]这组诗是嘉泰二年(1202)初春陆游在山阴所作,共六首,这里选其中第三首。
  [2]坼:裂开。晓风:清晨的风。
  [3]雪堆:这里比喻梅花之繁盛洁白。
  [4]梅前:或作“梅花”。
  【导读】
  同是咏梅,这首绝句,诗人却是以奇特的幻想、形象的语言表达出他对梅花的深情厚爱。诗开头两句描写梅花开放的景象。以“香雪似海”的形象比喻写出梅花开放的繁盛热烈。三、四句作者发挥其浪漫的想象能力,运用大胆的假设,创造出一种诗意雪梅交融的艺术境界。一树梅花一树诗,一树梅前一放翁,梅人合一,物我两忘,颇有庄周梦蝶的意蕴。全诗没有一字明确写到爱,然而诗人听到梅花盛开时的狂喜,愿身化千亿与朵朵梅花相互诉衷肠的爱恋之情,却在形象生动、圆熟流丽的诗句中表达殆尽,不愧为咏梅名作。
  秋思
  乌桕微丹菊渐开[1],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快[2],剪得秋光入卷来。
  【注释】
  [1]乌桕:落叶乔木,夏日开花,黄色,叶略呈菱形,秋天变红。
  [2]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并:即并州,东汉州名。古时并州以产剪刀著名。
  【导读】
  这首诗是嘉泰三年(1203)秋,作者居山阴时所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前二句,借物写景。虽然未有“秋”字出现,却以富有代表性的典型景物,如乌桕、菊花、鸿雁、天高等,生动明快地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形象鲜艳的秋景图。后两句,以“并刀”比喻“诗情”的敏锐,一个“剪”字,锤炼精当,充分表现了诗人构思的敏捷和技巧的娴熟。语言秀丽简洁,比喻奇特,给人以清新的感觉。陆游《春日·其五》写法与《秋思》相同,诗曰:“雪山万叠看不厌,雪尽山青又一奇。今代江南无画手,矮笺移入放翁诗。”可参读。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1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1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描写春天傍晚,作者在湖边漫步时所见优美景色,表现诗人闲雅怡乐的生活情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1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哀郢》其二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楚城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1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借咏刀以言志,抒发誓死抗金、坚信“中国”必胜的豪情。指出爱国志士大有人在,即使暂时受到压制和摧残,但报仇复国的大业必定能实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1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游《秋声》
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
快鹰下爪嘴健,壮士抚剑精神生。
我亦奋讯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
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
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篷。
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1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描写了梦中收复失地的动人情景。托诸梦境收复失地,一方面表明了陆游诗的浪漫气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现实的失望——日夜切盼的理想只能在梦中聊一掠现。因而这首诗在慷慨豪迈之后掩藏着深深的悲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1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中的幽人和宝剑都是作者自比,写剑想远征“狂虏”,寄托着陆游渴望抗金杀敌,捐躯国难的豪侠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1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诗以豪迈雄健的气势,起伏多变的笔调,酣畅夸张的语言抒写自己的感受和爱国理想。无论是久客无成的感叹,还是纵怀醉歌的自遣,都包含着对现实的愤慨和对明天的希望,富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既继承了李白豪纵的特点,又富有陆游强烈的爱国主义本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2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1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游《胡无人》
须如猬毛磔,面如紫石棱,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蹋黄河冰。
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无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群阴伏,太阳升,胡无人,宋中兴。
丈夫报主有如此,笑人白首篷窗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9 06: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