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耒诗歌名篇赏析 张耒(1054—1114),字文潜,自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祖籍谯县(今安徽亳县),生长于淮阴(今属江苏)。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寿安尉、咸平县丞都地方官。元初,以范纯仁荐,召试,迁秘书省正字,历著作佐郎,秘书丞等。游学陈州时,得到苏轼的器重。苏轼在密州修超然台,张耒应约写了《超然台赋》。后来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哲宗即位后,他因元党祸一贬再贬。苏轼逝世,他在陈州听到讣告,为举哀行服,言官便劾奏他徇私背公,被贬为房州别驾,安置于黄州。后来居陈州,主管崇福宫,逝世于此地。张耒家本清寒,一直过着不安定的生活,寄十口之饥寒于一官之禄,陆走水涉,冲寒冒暑。他在《投知己书》中说:“计其安居饱燠,脱忧患而解逼仄,扬眉开口,无事一笑者百分之中不占其一。”但因此亦使他接触到一些社会生活。作品中既反映了民间的疾苦,亦写下了他们难得的欢乐。
在苏门里,张耒的作品最富于关怀人民的内容,风格平易舒坦、不做作妆饰。其诗曾学白居易、张籍,故能平淡自然,杨万里《读张文潜诗》所谓“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玄只听天”。张耒诗《再过宋都》云:“白头青鬓隔存殁,落日断霞无古今。”《王直方诗话》以为“气格似不减老杜。”张耒在《贺方回乐府序》中主张文章应“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其创作有时不免草率。现存张耒诗文集有四个版本:《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张右史文集》六十五卷,《柯山集》五十卷(《四库全书》采用),《张文潜文集》十三卷。今人李逸安等点校的《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7月出版。
感春(选二)
其一
南郊草木明,秀色如可揽。
雨余尘埃少,信马不知远。
黄乱高柳轻,绿铺新麦短[1]。
南山逼人来,涨洛清漫漫[2]。
人家寒食近,桃李暖将绽。
年丰妇子乐,日出牛羊散。
携酒莫辞贫,东风花欲烂。
其八
浮云起南山,冉冉朝复雨。
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老农城中归,沽酒饮其妇[3]。
共言今年麦,新绿已映土。
去年一尺雪,新泽至已屡[4]。
丰年坐可待,春服行欲补。
【注释】
[1]“黄乱”二句:柳枝上嫩黄的新芽在高空中轻盈摇晃,田野的麦子青青一色,仿佛铺上去的那般整齐。
[2]“南山”二句:迎面而来的南山仿佛也在注视我,洛河里水涨了,清流潺潺远去。
[3]“沽酒”句:买酒回来后与其妻共饮。
[4]“新泽”句:今年已下了好几场雨。
【导读】
《感春》共十三首,非同时之作。这两首是张耒早年任寿安(今河南宜阳县境)县尉时所作。作为苏门中最关怀人民的诗人,五古《感春》是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两首诗描写了北方春天农家的生活图景。前首诗写诗人雨后信马春游时看到的郊野秀色以及农人饮酒的生活场景。后一首基本上是前首“丰年妇子乐”、“携酒莫辞贫”两句的延伸。它以洗练的笔触,塑造了一位老农从城中沽酒回来,同老伴共饮对话的情态。《感春》二首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农民在春天的喜乐、对丰收的期望。
“学文”、“急于明理”,这是张耒关于文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他认为写诗主要在于“理达”,不“以言语句读为奇”。(《答李推官书》)《感春》二首正体现了这一特色,在语言上显示了“平淡”之美,像“秀色如可揽”、“雨余尘埃少”、“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等,毫不着意,却自然生动。诗中虽以散行为主,却也间用对句,如“黄乱高柳轻,绿铺新麦短”等,一个“乱”和“铺”,“轻”和“短”,却见锤炼之功。
海州道中二首
孤舟夜行秋水广,秋风满帆不摇桨。
荒田寂寂无人声,水边跳鱼翻水响。
河边守罾茅作屋[1],罾头月明人夜宿。
船中客觉天未明,谁家鞭牛登陇声[2]。
秋野苍苍秋日黄,黄蒿满田苍耳长。
草虫咿咿鸣复咽,一秋雨多水满辙。
渡头鸣舂村径斜[3],悠悠小蝶飞豆花。
逃屋无人草满家,累累秋蔓悬寒瓜。
【注释】
[1]罾:鱼网。
[2]“谁家”句:船中客听到农人赶牛上田垄的叱责声。
[3]鸣舂:舂米的声音。
【导读】
这两首诗写的是北宋后期苏北近海地区的农村。第一首通过诗人夜航中的谛听环视,描写了夜间的水上风光和农民的劳作。“水边跳鱼翻水响”写出了夜间水上的独特的听觉印象,不仅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还给全诗增添了活泼的气息。“月明人夜宿”与“鞭牛登陇声”塑造了两种辛勤的农民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关心和同情。第二首写诗人在白天看见村落的萧条、荒凉的景象。诗人选取了农村中常见的景物作为代表,如黄蒿、草虫、鸣舂、小蝶与寒瓜,在渲染出农村秋天的疏淡、恬静的美感时,也勾勒出农村的破落和农民的贫困及流离失所,仍然反映出诗人关心人民的创作风格。他的诗不同于白居易新乐府“一吟悲一事”的创作形式。张耒是把对农村的美的感受和它的萧条荒废一齐写出来,却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农村的荒凉和农民的悲痛,达到批判的目的。
和周廉彦[1]
天光不动晚云垂,芳草初长衬马蹄[2]。
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3]。
花开有客时携酒,门冷无车出畏泥。
修禊洛滨期一醉[4],天津春浪绿浮堤[5]。
【注释】
[1]周廉彦:名锷,鄞县(今浙江鄞县)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
[2]这句用“芳草初长”烘托马蹄轻快。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草才能没马蹄。”
[3]“新月”二句可以跟梅尧臣的诗《中秋新霁,壕水初满,自城东偶泛舟回》的“夕阳鸟外落,新月树端生”比较。岑参《宿东王屋李隐者》的“天坛飞鸟边”,杜甫《船下夔州别王十二判官》“柔橹轻鸥外”等,都把一件小事情作为一件大事情的坐标,一反通常以大者为主而小者为宾的说法。
[4]修禊:古代风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后固定在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采兰,以除去不祥,称修禊,后来变成春游的借口。洛滨:洛水之滨。
[5]天津:桥名,在洛阳市东南。
【导读】
这首七律是和人之作,描摹芳郊暮色之美,抒写携酒踏春之乐。天津桥跨洛阳洛河上,风景优美,自唐以来,便是游览胜地,“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苏门六君子,文潜尤可喜,其七言律多秀句”。(贺裳《载酒园诗话》)此诗写景状物,避免了单调、孤立的静态描写,采用衬托手法,以“晚云垂”映衬“天光不动”,以“芳草初长”烘托马蹄轻快;特别是“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两句,更是妙笔翻新、其义无穷。这般灿烂的景色,流动的笔意,真是“自然奇逸,非他人所及”(《童蒙诗训·张文潜诗》)。方回也说:“三四不见着力,自然浑成。”但张耒的诗句也存在着孤句挺拔而通篇不称之累,“新月”、“落霞”再接下去,“花开”、“门冷”一联,便浅露无味,令人遗憾。
初见嵩山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1]。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释】
[1]赖:依赖,凭借。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
【导读】
题为《初见嵩山》,显然既要写人又要写山。作者有意把“数峰清瘦出云来”这一正面写山的句子放在最后,而把自己对青山的感情和风吹雨去的环境放在前面作为铺垫,取得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效果。这正是写景的成功之处。不直露地写初见嵩山时的惊喜,更不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而先写惟有青山能豁我胸怀,既从反面写出了仕途的苦闷,又从正面写出了“仁者乐山”之意。最后,在刻画山的形象时,特意拈出“清瘦”二字,融入了自己以清峻瘦硬为美的审美趣尚,进而深化了诗人的品格志趣,使景中有我。这是写人的成功所在。
怀金陵三首(选一)
其三
曾作金陵烂漫游[1],北归尘土变衣裘[2]。
芰荷声里孤舟雨[3],卧入江南第一州[4]]。
【注释】
[1]金陵:北宋为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市)。此诗疑指润州,北宋哲宗前为镇江军(旧治在今江苏镇江市),诗人于哲宗绍圣时曾知润州。宋人王《野客丛书》说:“《张氏行役记》,言甘露寺在金陵山上。赵《因话录》,言李勉至金陵,屡赞招隐寺标致(甘露、招隐二寺都在镇江)。盖时人称京口(今镇江市)亦曰金陵。”诗人此诗所示金陵,疑用唐宋人旧称。然亦可指江宁府,二府相邻,诗人官润州前后,或曾往游。烂漫游:任兴漫游,无拘无束地游历。
[2]尘土变衣裘:尘土使衣衫变色。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句意。
[3]芰荷声:雨打芰荷的声音。
[4]卧入:犹梦入。江南第一州:指金陵。镇江与江宁,三国吴时,先后建都于此,皆可称第一州。南朝谢緿《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导读】
《怀金陵三首》,似非写于一时,这一首追怀金陵的昔日之游。张耒曾在散文中描写金陵的美景:“余自金陵月堂谒蒋帝祠,初出北门,始辨色。行平野中,时暮春,人家桃李未谢,西望城壁,壕水或绝或流,多白鹭,迤逦近山,风物天秀,如行锦绣图画中。”(《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四)诗中对金陵漫游的怀念,对“北归尘土”的厌倦,寓意着诗人对宦途心灰意冷的感情和对平静悠闲生活的向往。“芰荷声里孤舟雨”既是对金陵漫游的一段回忆,也写出了诗人孤独、落寞的心境。诗中在时间上的转移、空间上的转换,使整首诗蕴涵着岁月沧桑和人生无奈之感。全诗语言朴实,清新明快,却饱含深情、隽永深刻。
发安化回望黄州山
流落江湖四见春,天恩复与两朱轮[1]。
几年鱼鸟真相得,从此江山是故人[2]。
碧落已瞻新日月,故园好在旧交亲[3]。
此生可免嘲伧父,莫避北风京洛尘[4]。
【注释】
[1]“天恩”句:指诗人复被朝廷启用。朱轮:达官贵人所乘之车,在汉代,公侯及二千石以上之官皆得乘朱轮。
[2]“几年”二句:指因被贬在外,四年来流落江湖,与鱼鸟相亲,与山河为友,即在游历山河胜迹中找到了乐趣。相得:相处愉快,有默契。
[3]“碧落”二句:指遇上新皇(徽宗)即位,犹如望见天上的新日月,不久就可以和故乡的亲朋好友相逢。碧落:指天。白居易《长恨歌》有“上穷碧落下黄泉”。
[4]“此生”二句意谓从被贬之地南方回到北方,南方人不会再嘲笑我这个伧父了,而北上的风霜与劳苦也就不能回避了。伧父:南朝谓北人为伧父,意即粗野,如陆机骂山东人左思为伧父,见《晋书·左思传》,即今所谓“北方佬”。
【导读】
张耒于哲宗绍圣四年(1097)因元党祸,被贬黄州,监黄州酒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被召回京师,此诗写于回京途中。安化即安化驿,具体地址不可考,应在黄州附近,故能回望黄州山。诗中表达了诗人欢快和怡然自得的心情,甚至对被贬的岁月有点留恋,但在这温和笔触的后面却暗含了诗人心中莫大的悲哀和对前途的失望。诗的末尾用“伧父”这个戏谑自我解嘲,却暗示了诗人对这次复官的态度。全诗在艺术风格上自然平淡,对偶不工,字句不雕琢,基调轻快,情感表达含蓄婉转,温厚冲淡。
偶题
相逢记得画桥头,花似精神柳似柔。
莫谓无情即无语,春风传意水传愁。
春水长流鸟自飞,偶然相值不相知[1]。
请君试采中塘藕,苦道心空却有丝[2]。
【注释】
[1]相值:相遇。
[2]藕:谐音“偶”。丝:谐音“思”。语意双关,表示相思之情。
【导读】
这是两首爱情诗。第一首描绘了一对男女相遇在画桥上的情景,当时花红柳绿,春风缕缕,流水悠悠。在有情人的眼里,花朵仿佛也神采奕奕,柳枝也温柔多情。“花似精神柳似柔”句,词语结构新颖,“似”可解作“显得”,也可解作“像”。然而苦于不能在人群中互通心声,也许是因为羞涩,也许是拘于礼法,只能以目传情而惆怅离去。“无情即无语”的语意是“无语即无情”,结构的颠倒或许因为平仄的需要,却给人句法新颖之感。在这般和煦的春风里,曾经心意相通,然而离别的忧愁、相思的苦痛就像桥下的春水一样缓缓流去。
第二首是写一对男女相识后,女子对男子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和许多爱情诗中善用“藕”与“丝”的谐音意义来比喻心仪的对象和相思一样,这首诗也采用了同一写法。但末句“苦道心空却有丝”很有创意,利用藕的空心和藕丝的结构特征道出了相思者心中的痛苦和缕缕不绝的相思之情,显得精练、奇特,并富于表现力。
夜坐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导读】
题为《夜坐》,显然既应写夜景,又应写坐中之人,但此诗和《初见嵩山》的写法不同,表面上只写景而不写人。但通过对物象的刻意选材及着意加工,人物形象已饱含其中。梧桐本是古典诗人笔下高洁形象的传统化身,诗人在这里不但写梧桐,而且写秋天霜夜中的梧桐;不但写其如何“不甘衰谢”,而且写其如何傲霜迎风,哪怕仅存数叶,依然抗争到底,真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意味。(见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唐李贺在《马诗二十三首》其四中写道:“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刘禹锡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中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它们和张耒在《夜坐》中抒发的感情是相似的,都是积极向上的。《能改斋漫录》卷十曾记“张文潜言:‘昔以党人之故,坐是废放。每作诗,尝寄意焉’……又云‘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可见此诗寄喻之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