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0|回复: 20

[佳作转载] 支山禅寺祖师支遁对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

[复制链接]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3-5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5-3-5 13:01 编辑

支山禅寺祖师支遁对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

    支遁是佛教中人,佛教是我国古代唯心主义的重要思潮,于东汉自西向东、自南向北从印度传入我国并迅速发展,与当时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很大的接触和交流,这样的接触与交流对中国的思想史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勃兴,异域的佛教就在这个时期广泛传播开来,并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史实表明,东晋南朝有许多皇帝都接受了佛教,他们甚至还亲自参与和佛事有关的活动。东晋南朝政坛上的许多重要人物纷纷效法,他们对佛学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此时,东晋南朝的政治与佛教已经发生了密切的关联。我们可以看到,东晋和佛教的联系从他们的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就开始了,到了第二位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时期,佛教发展的势头便更为迅猛了。晋明帝因好尚佛法而出名,并且与当时的一些名僧交往颇多,支遁就是其中的一位。东晋时佛经大量传译中土,般若义理盛行,与老庄玄理相契,于是佛理渗入玄谈,逐渐产生了佛理玄言诗。而作为名僧的支遁,他的诗借助佛书的记录和整理,留下了一些完整的作品,使我们可以领略到当时佛理玄言诗的风貌。从支遁保留下来的这些诗作中,我们可以探究出他诗作中玄佛合流、注重铺陈描写、擅于使用譬喻等主要艺术风格特点。同时,也可以看到支遁开老庄山水结合的巨大意义以及对谢灵运诗歌的影响作用。
   一、支遁生平及着作
   (一)生平
    支遁(314-366),本姓关,字道林,号支硎,世称支公。东晋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南)人,一说河东林虑(今河南省林县)人。生于佛徒之家,自幼聪颖,明彻事理。初隐浙江余杭山中,后出家为僧。熊开发文曰:“支遁本姓关,出家后始改‘支’姓。据《释道安传》:‘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则支遁所从应为支姓僧人。”125 岁住吴县支硎山寺,好鹤,养马,善相马,当地至今有“放鹤涧”、“白马洞”、“马迹石”等地名和遗踪。后又至浙江沃州山立寺传道。曾创建贵溪兴山寺,主持会稽灵嘉寺。晋哀帝初年(公元 362 年)征至洛阳东安寺,讲道三年,力辞得归,敛迹剡山(今浙江嵊县西南)。
  (二)著作
    支遁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但流传下来的并不是很多,主要散见于历朝历代的史书及个人整理的数目之中。如:
《隋书·经籍志》着录《支遁集》8 卷,注云:“梁十三卷”。《高僧传》卷四《支遁传》中称:“凡遁所着文翰集,有十卷盛行于世。”唐朝史书《唐书·艺文志》中有十卷,而在宋志中却没有着录有关他的诗歌。2也许支遁的诗文在唐、宋间就遗失了。常熟人钱曾《述古堂藏书目》、陈揆《稽瑞楼书目》着录钞本 2 卷。而世存的《支遁集》2 卷,为明嘉靖十四年(1535 年)常熟杨仪七桧山房抄本一册,书口镌“嘉靖乙未七桧山房”,题“东晋沃州山沙门支道林”。《支遁集》共上下二卷,卷上诗十八首,收《咏怀诗》五首、《述怀诗》二首、《土山会集诗》三首并序、《咏利城山居》一首、《咏禅思道人》一首并序、《四月八日赞佛诗》一首、《咏八日诗》三首、《五月长斋诗》一首、《咏大德诗》一首。卷下文,收《上皇帝书》、《座右铭》、《释迦文佛像赞并序》、《阿弥陀佛像赞并序》、《诸菩萨赞十一首》。另有《支道林集》一卷,明嘉靖十九年(1540 年)吴县皇甫涍刻本。
    同治间徐斡刻《邵武徐氏丛书初刻》据归安陆氏藏明崇祯抄本辗转传抄付刻《支遁集》时,附刻蒋清姗辑《支遁集补遗》一卷,从《弘明集》、《明刻释藏》、《姑苏志》、《广清凉传》等辑收支遁的书二、序二、赞四、论二、诗一为:《与高骊道人书》、《与桓太尉论州符求沙门名籍书》、《大小品对比要钞序》、《天台山铭序》、《文殊像赞并序》、《竺法护像赞》、《于法兰像赞》、《于道邃像赞》、《逍遥论》、《即色论·妙观章》。
   二、支遁诗歌创作的特点
    支遁现存下来的诗共计三十一首,最早出现在《广弘明集》,后来在明朝时被收入《古今禅藻集》。他的诗按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述修道生活,如《五月长斋诗》、《八关斋诗》;第二类咏赞诗,主要赞颂诸菩萨、德行等,如《四月八日赞佛诗》、《咏大德诗》及诸菩萨赞;第三类为咏怀言志,这些诗大多以庄老玄言演述佛理,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其思想情趣和精神品格,如《咏怀诗》、《述怀诗》等。支遁不仅以其佛学思想立足于当时的六家七宗,并且以他的诗歌创作成为玄言诗的杰出代表。支遁深受般若性空的影响,常常通过诗歌来阐述对般若思想的理解。他精通玄学,当他阐述所理解的佛理时往往借助于玄理。支遁的诗歌成就历来为人所称道,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四章《南渡及宋的诗人们》在纵论江左诗歌蒙受的印度影响时指出“支遁在诸和尚诗人里是最伟大的一位”,他沉浸于哲理之中的诗作“是我们所未之前见的”。支遁的诗歌有着其独到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佛理玄理相结合
    支遁生活在玄学盛行、佛学流行的时代,他的诗显然受到了时代的影响,并从而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玄佛合流的先河。在钱仲联《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中就指出:魏晋时期,玄言诗有了进一步发展,佛学在玄言诗的土壤上“散播了新的种子,结出了新的果实”,出现了佛理、玄理与山水相结合的新形式。支遁的诗就是佛理诗和玄言诗之间浸润融通的典型例证。当然,也有学者持有不同观点,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支道林存诗,篇篇言理,如《八关斋》、《述怀》、《咏怀》、《利城山居》等作,偶点缀写景一二语,呆钝填砌,未见子培所谓‘模范华妙’者。”
    然而,通过对支遁诗歌的解读,我们还是可以体味出其诗歌作品中玄佛合流的特点的。如其诗:《咏怀诗五首》之二,从中便能品读出玄学与佛学相结合的特色:
端坐邻孤影,眇罔玄思劬。
偃蹇收神辔,领略纵名书。
涉老怡双关,披庄玩太初。
咏发清风集,触思皆恬愉。俯欣质文蔚,仰悲二匠徂。
萧萧柱下迥,寂寂蒙邑虚。廓矣千载事,消液归空无。
无矣复何伤,万殊归一途。道会贵冥想,罔象掇玄珠。
怅怏浊水际,几忘映清渠。反鉴归澄漠,容与含道符。
心与理理密,形与物物疏。萧索人事去,独与神明居。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冥思静虑中逐渐体悟出远离物欲的境界、感受到神与佛会的情景。
    诗中将老庄思想融入佛学,可以看出当时玄学的影响痕迹。以佛入玄,以玄释佛,将两种思想巧妙调和,从而激发出新的思想。此外,其他诗人的诗作如慧远的《庐山东林杂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庐山美丽的自然景色,还触景生情,通过情来领悟道,其中的佛理也是比较明显的。这种将佛理融合玄学,又交融于山水之中的诗作,支遁可以说是较早的实践者,开了一代风气。
   (二)多角度阐发佛理
    在魏晋时代,很多诗人的诗作中都有对于佛理的阐述,支遁也不例外。他的玄言诗中常从不同的角度、借助不同的侧面对佛理进行阐发。张振龙就明确说道:“支遁的玄言诗借助多角度、多侧面对佛理的阐发,让读者主动跟着物象去感悟、体察,使人在体悟过程中无意地体验到从用智到弃智最后至于无智乃是大智的至空之境,这是一个空旷无边、闲适自得、心无所系、无思无念、本然真知、奥妙无穷,但是又不知奥妙何出也不需追问的境界,这种境界既有理的睿智,又有情的悠长;既有思的深邃,又有韵的绵邈;既有对既出之味的体验愉悦,又有对未出之味的向往之想。”可以说,支遁在诗歌中所呈现的是一个甚为广阔的境界,他对于佛理的参悟与解释并不是呆板空虚的,多角度多侧面的阐述带来的是多层次的理解与体悟。虽然这一切在支遁的玄言诗中表现的还不是很完美,但是它已初步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为之后山水田园诗的出现及发展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如《咏禅思道人》:
云岑竦太荒。落落英□布。回壑伫兰泉。秀岭攒嘉树。
蔚荟微游禽。峥嵘绝蹊路。山中有冲希。端坐摹太素。
自强敏天行。弱志欲无欲。玉质凌风霜。凄凄厉清趣。
指心契寒松。绸缪谅岁暮。会衷两息间。绵绵进禅务。
投一灭官知。摄二由神遇。承蜩累危丸。累十亦凝注。
悬想元气地。研几革粗虑。冥怀夷震惊。怕然肆幽度。
曾筌攀六净。空同浪七住。逝虚乘有来。永为有待驭。
    诗的前半段描写了禅思道人坐禅的情境,主要是外境的描写和风貌神韵的呈现,后半段则阐述了道人禅思时的心理状态及内容。“会衷两息间,绵绵进禅务”点明了道人是通过数息修禅的。“投一灭官知”到“空同泯七住”依次是指禅修中的各个阶段。“曾签攀六净,空同泯七住”表明经禅修后所达到的境界。“六净”是指二乘及地上菩萨所修七种无漏之业的第六种,意思就是断除思惑则智见分明,慧行清净,道果自成。“七住”指菩萨十地中第七地远行地。诗文所表现的是禅修过程中一个从有至无、由染至净、从有待到无待的过程,直到最终圆满成就。他从多角度呈现与阐释,最终到达深邃的境地。
   (三)用写景体悟玄理
    支遁的诗歌引佛理入玄言诗,用写实性景物来体悟玄理,强调对理想的追求,向往并追求一种至高境界。如玄言诗《咏利城山居》:
五岳盘神基,四渎涌荡津。动求目方智,默守标静仁。
苟不宴出处,托好有常因。寻元存终古,洞往想逸民。
玉洁箕岩下,金声濑沂滨。卷华藏纷雾,振褐拂埃尘。
迹从尺蠖屈,道与腾龙伸。峻无单豹伐,分非首阳真。
长啸归林岭,潇洒任陶钧。
    诗文首先描绘了利城的地理形势,接着阐述隐士隐居的原因,随后重点记叙了自己的隐遁生活,表现了作者抛弃世俗杂念、归依大自然的决心。诗文的第一句中泰、衡、华、恒、嵩是上古时天子封禅祭祀的五座大山,即现在我们所说的五岳。淮、江、河、济是封禅祭祀的四条大川,古代时称之为四渎。第二句说的是行动时要使自身的谋略和思虑正直可靠,静守时则要以慈爱相敬为做人处世的标准。第三句说,如若你对于仕途官宦的变化感到无所适从,仍会有方法来寄托自己的志向与兴趣,并且能够长久地维持于生命之中。第四句讲的是,寻根溯源,回首往昔,作者仍然想着隐居的避世者。第五句,表达了对隐士们如玉石般高洁情怀的赞赏。第六句把褐比作隐居避世者粗朴的衣物,体现隐士的简朴生活。第七句则是用昆虫、腾龙来表现对道的体悟。第八句的意思是:功劳没有再像单豹那样高的了,名分没有像首阳山那样真诚的了。第九句提到了隐士们的隐居之所,以及洒脱、毫无拘束地进行各种创造活动的情景。
    这是一首典型的玄言诗。诗中描绘的景物较多,如山川、河流、鸟兽鱼虫等,诗人借助这些景物意在表达其对于自然山水的向往和归隐山林的志向,而宗旨则是述说佛理思想。支遁以抒发怀抱、阐发佛理为宗旨,开创了融佛理与山水入诗的先河,是东晋玄言诗中富有独创性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创作。
    游览山水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件乐事、趣事。据古籍记载,孔子北游,有农山之叹;庄子与惠子游,有濠梁之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当时的人们对于山水的眷恋比前人更深。支遁从出生到出家的 25 年间一直跟随家人在余杭一带过着隐居的生活。他认为游历山水也应该是一种人生的艺术,所以当时包括支遁在内的许多佛教僧人都前往山水幽美的地方去游历,或者挑选优胜的风景处建造寺院,以游历山水作为自己最高的精神满足。无论从他建造寺院、授教还是游历的地点来看,大多也都是在浙东一带。纵情山水的乐趣让他将山川秀水绘入诗中,与玄学佛理相融相通,以写景来悟玄理、阐佛理。
    推动山水诗兴起的恰恰便是东晋时期盛极一时的玄言诗,玄理与山水之间本就有着某种相通之处,因而玄言诗人为谈其玄理常常要借助于山水景物。
   (四)注重铺陈描写
    支遁的诗歌还注重铺陈描写,具有鲜明的图画效果。如其《八关斋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这首诗歌就是以大量篇幅描写了山水景物。诗歌辞藻华美,对仗严谨,其神采风韵可谓谢灵运山水诗之先声。从这首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玄言的成分已相对较少了,并且其中的写景句和后来的山水诗句已无很大差别,景色事物的描写生动形象,细致逼真:
靖一潜蓬庐,愔愔咏初九。广漠排林筿,流飚洒隙牖。
从容遐想逸,采药登祟阜。崎岖升千寻,萧条临万亩。
望山乐荣松,瞻泽哀素柳。解带长陵岥,婆娑清川右。
泠风解烦怀,寒泉濯温手。寥寥神气畅,钦若盘春薮。
达度冥三才,恍惚丧神偶。游观同隐丘,愧无连化肘。
    这首诗歌写于晋康帝元年(343),支遁邀约扬州刺史何充以及其他有关人士集于吴县土山墓下,为八关斋事。这首诗的中间部分重点写景,通过细致的摹画,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感受。主要描绘了以下图景:竹林郁郁葱葱,一片繁茂,微风穿过窗的缝隙,轻柔地吹入房间。心情顿时也跟着悠然自得了起来,神思飞扬,攀登高山准备去采药。山路固然有些崎岖,迈着山阶,登上高高的山顶,俯瞰大地,一片萧条肃穆;极目远眺,繁密的松柏惹人喜爱,但同时,又为那行将凋零的柳树而感叹,不禁黯然神伤。在陡峭的山坡上解宽衣带,在潺潺的河水边轻松漫步,以此来拥抱自然、放松身心。那徐徐的山风吹来,顿时消解了心中的烦闷,手指在泉水中划过,只觉丝丝寒意流入心间。
作者通过对山水的细致描摹,展现给我们一副优美的图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充分体现了支遁诗歌注重铺陈描写,具有鲜明图画效果的特点。
   (五)义理具象化
    无论是玄学亦或佛理,都是较为抽象的哲学概念,一般都比较晦涩难懂。而如何将这些哲理化为形象的诗句,让读者更为清晰地理解,变深奥为易懂,化抽象为具体,则就需要一些技巧来表达描述了。支遁的诗便是运用譬喻的方式使抽象的义理形象化。如他的《五月长斋诗》:
炎精育仲气,朱离吐凝阳,广汉潜凉变,凯风乘和翔,
令月肇清斋,德泽润无疆,四部钦嘉期,洁己升云堂,
静晏和春晖,夕惕厉秋霜,萧条咏林泽,恬愉味城傍,
逸容研冲赜,彩彩运宫商,匠者握神标,乘风吹玄芳,
渊汪道行深,婉婉化理长,亹亹维摩虚,德音畅游方,
罩窂妙倾玄,绝致由近藏,略略微容简,八言振道纲,
掇烦练陈句,临危折婉章,浩若惊飙散,冏若挥夜光,
寓言岂所托,意得筌自丧,沾□妙习融,靡靡轻尘亡,
萧索情牖颓,寥郎神轩张,谁谓冥津遐,一悟可以航,
愿为海游师,棹柂入沧浪,腾波济漂客,玄归会道场。
    “静晏和春晖,夕惕厉秋霜,萧条咏林泽,恬愉味城傍”,这几句虽然属于抒情,但是仅仅“春晖”“秋霜”“林泽”这几个词的使用,就让我们仿佛间看到了大自然的景物,渐渐领略了大自然的感染力。诗人通过自然界事物的描摹比喻,表达了所要阐发的深层思想哲理。由深入浅,再由浅入深,可以让读者通过熟悉的事物理解较为陌生难懂的玄学与佛学思想。他的“即色悟空”方法对于山水自然的观察是有积极意义的,这种方式促使人们更注意对自然界形态的观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体味更为悠远的思想境界。
    此外,支遁在兰亭集会上写下的诗歌也都充满了自然山水的生气和清远的玄佛哲理。
    他的《游天台山赋》也是将佛、道思想与山水的题材糅合在一起,表达一种隐遁的思想。
    总而言之,作为中国着名的诗僧,支遁的诗歌具有其独到的艺术风格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得支遁在中国诗史上独成一家。
    三、支遁诗歌创作的地位与影响
    罗什来华以前,东晋义学高僧以道安和支遁最为知名。在般若学理论上,道安主本无说,重禅观,讲空寂;支遁创即色义,因缘,悟中道。但支遁不仅在般若学义理上更切近大乘精髓,而且道心庄、老,于玄学别有建树,加之风神超迈,抗迹尘表,所以在当时极具影响。而支遁诗歌创作的地位与影响也是及其重要的——他是玄佛合流,模山范水的先行者,不仅开创了山水与庄老结合的先声,在一定意义上,更是开谢灵运风气的先驱。
   (一)支遁诗歌创作的地位
    《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支法师传》云: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大正藏》卷六五安澄《中论疏记》引《山门玄义》法师研十地,则知顿悟于七住;寻庄周,则辩其(支遁)制《即色论》云:吾以为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斯言矣,何者?夫色之性,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知不自知,虽知恒寂。圣人之逍遥。当时名胜,咸味其音旨。而《高僧传·支遁传》引郑超书有言:林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实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贾占新:《论支遁》,《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3 期,第 46 页。)由此可见,支遁在东晋学术界是享有重要地位的。
    支遁的诗歌多是以庄老玄言来阐述佛理,并从自然景物中表达诗人的思想和精神追求。山水诗在魏晋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在后世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挣脱世俗的束缚,当时的士大夫们或是放浪形骸,或是隐逸山林、纵情山水,以此来表示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高尚情操的坚守。支遁把玄学与佛教思想结合起来融入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们逃避现实社会的精神状态。与此同时,将庄老思想与山水相结合,通过自然之物领略人生境界,启迪了后世诸多诗人。
    继承并具有这种创作特色的,如着名诗人谢灵运、谢惠连等,他们也都在其诗歌中加入了许多玄言色彩。在描绘清丽可爱山水的同时,又能让人隐隐品味出深远的意味。
    清末民初着名学者沈曾植曾高度评价支遁于晋宋诗歌史上的地位,明确地将他视为了开谢灵运风气的先驱人物。沈曾植(子培)《海日楼题跋》卷一《王壬秋选〈八代诗选〉跋》云:“支、谢皆禅玄互证,支喜言玄,谢喜言冥,此二公自得之趣。”其《寐叟题跋》上册论支、谢诗,以为“六朝诗将山水庄老,融并一气。谢康乐总山水庄老之大成,支道林开其先,模山范水,华妙绝伦。”沈曾植认为谢灵运是将山水庄老结合在一起的集大成者,然而支遁才是创始者,模山范水,结合庄老哲理,开创了先例。
   (二)对谢灵运山水诗的影响
    谢灵运一向被视为山水诗的开创者,他把自然界的美景引入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其诗作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通过对谢诗的解读,无论从诗歌创作的理念与风格上,亦或对佛学、玄理的关注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支遁诗歌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真正开谢灵运山水诗风气之先的应该是支遁。
    1.创作理念和风格的影响
    谢灵运为魏晋时期着名的山水诗人,虽说他以大量的山水诗歌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统治,扩大了诗歌体裁的领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技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诗歌创新也是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这个过程必定会受到前人的影响。支遁在晋、宋时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谢灵运生活的时代便是晋、宋交界的时期。谢灵运作为晋、宋时代最着名的山水诗人,且他的主要创作时期是刘宋时代,加上他佛教弟子的身份,那么支遁的思想及其创作风格在当时必定为谢灵运等诗人有所鉴赏,他们或直接或间接地都会受到支遁的理念和创作风格的影响。
    从相似的游历地域来看,都集中在浙东地区。谢灵运出生在会稽,就是现在浙江杭州湾钱塘江附近,属于美丽富饶的浙北平原。这里的地势大抵是从西南向东北倾斜,会稽山连绵其间,山峦重迭,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是江南着名的山清水秀的名胜之地。
    根据《世说新语》注引《会稽郡记》中写道:“会稽郡特多名山水,峰崿隆峻,吐纳云雾,松栝枫柏,擢干竦条,潭壑镜彻,清流写注。”会稽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便是谢灵运诗歌的主要灵感来源之一。会稽不但自然条件优越,而且是人才辈出的地方,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经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东晋时期,会稽成为了人才荟萃之地,很多文化名人都会到这里来聚会,我们熟知的永和九年的兰亭盛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当时就聚集了四十多位文学家,而多数着名的文人又与支遁有着较多的交往,支遁的思想学说在当时文人之中是大受欢迎的,并且他作为僧人在兰亭集会上写下的诗歌里充满了自然山水的生气。
    谢灵运的诗歌,如《富春渚》、《过始宁墅》、《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等石门最高顶》等很多写的都是江浙一带的自然景物。这些都与他频繁地在江浙地带活动有关。因此支遁与谢灵运的游历地域十分相似,都是在浙东一带。他们所看到的自然景物相似并且都深受浙东地域环境的影响,因此他们的山水诗风格便有许多相近之处。
    另外,谢灵运对于景物的描摹有着高超的技巧。在他之前,中国诗歌多以写意为主,描摹只是属于从属的地位。而到了谢灵运,他的诗作不仅将自身与景物相融合,同时也注重模山范水,“极貌以写物”,注重细节的描摹与刻画。谢灵运那些为后人称道的佳句都可以显示他高超的描摹技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精炼的语言,清远的意境,似幅幅美图。这一点,与前文所提到的支遁诗歌注重铺陈描写,具有图画效果的特点相契合。相信在当时的环境中,谢灵运多少受到了支遁的启发与影响。
    2.关注佛学
    谢灵运的山水诗为后人所称道,但同时他也创作了一些玄言诗,并且其山水诗中也多少渗透着玄理的色彩。谢灵运的玄言诗与支遁一样关注佛学,以佛入玄。写得如此出众还跟他研究佛学有关。谢灵运是文字训诂学家,他注释了《金刚般若经》,参与修改南本《大般涅架经》,促进了佛教重要典籍的传播。谢灵运对佛学有着较为深入的造诣,对佛教曾进行过潜心的研究。同时,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就说道:“谢灵运、沈约等无不是佛弟子。”玄学、道教、佛教的盛行,是谢灵运哲学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思想根源,这也使他的玄言诗中渗入了对佛学的理解与参悟。而支遁本身就是着名的僧人,他在佛学上的研究成就自然不言而喻,造诣也远比谢灵运要深。前文已提到,支遁的诗作可谓是佛理与玄言相互融通的典型,是玄佛合流的先驱。当谢灵运在研究与佛教有关的事物时不可能忽略掉支遁这位颇有影响力的诗僧,他的玄言诗中所渗透着的佛学思想也应受到了支遁的影响。
    3.充满玄理
    谢灵运的诗歌和支遁的诗歌一样充满了玄理。我们以谢灵运的《富春渚》为例,来看这首诗歌中蕴含的玄理:
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
溯流触惊急,临坼阻参错。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
瀳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平生协幽期,沦踬困微弱。
久露干禄请,始果远游诺。宿心渐申写,万事俱零落。
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
    诗中“瀳至”句用《周易·坎卦》“水瀳至,习坎”之意;“兼山”句用《周易·艮卦》之意。诗末“怀抱”句,是玄言诗常见的追求玄远超迈的意象;“外物”句则用《周易》“迟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寸身也”之意。这些都是叙说玄理与体悟玄理之处。诗的结构基本上是“叙事—写景—说理”,说理部分一般在末尾,是玄言词句与玄理意味集中体现之处。其山水诗亦多是如此,如《邻里相送至方山》一诗中的“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用到了《周易》“日新之谓盛德”之意;又如“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登永嘉绿嶂山》);“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过白岸亭》)等等。从这些“说理”来看,玄言诗也不过是叙说玄理及抒发情怀,因此,称谢灵运山水诗有明显的玄言色彩并不为过。与支遁一样,谢灵运的诗歌充满玄理,让人觉得意味深远。
    结语
    支遁的诗作不仅是东晋五言玄言诗的代表,同时也是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的代表,标志着晋宋诗运的转关,在东晋诗坛是十分重要的。若要讲对东晋诗坛的贡献,不能忽视支遁的地位;若说玄言诗对山水诗发展的助力,这其中也不能抹杀支遁的巨大作用。
    支遁的诗引佛理入诗、用写景悟玄理,其创作注重铺陈描写,使诗歌具有了图画的效果,且擅于运用譬喻使抽象的义理形象化。这些鲜明的艺术特点成就了支遁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他的玄言诗以玄理为主,注重辞采,展现了他深远的精神境界,成为玄言诗中的领袖;他的山水诗更是将佛理、玄理与山水相结合,建立了一段佛学与山水之间的姻缘。在山水文学起步之际,支遁模山范水的诗篇充当了实践上的先驱,为后来的谢灵运等着名山水诗人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5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类是述修道生活,如《五月长斋诗》、《八关斋诗》;第二类咏赞诗,主要赞颂诸菩萨、德行等,如《四月八日赞佛诗》、《咏大德诗》及诸菩萨赞;第三类为咏怀言志,这些诗大多以庄老玄言演述佛理,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其思想情趣和精神品格,如《咏怀诗》、《述怀诗》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5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遁深受般若性空的影响,常常通过诗歌来阐述对般若思想的理解。他精通玄学,当他阐述所理解的佛理时往往借助于玄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5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遁生活在玄学盛行、佛学流行的时代,他的诗显然受到了时代的影响,并从而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玄佛合流的先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5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佛入玄,以玄释佛,将两种思想巧妙调和,从而激发出新的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5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遁在诗歌中所呈现的是一个甚为广阔的境界,他对于佛理的参悟与解释并不是呆板空虚的,多角度多侧面的阐述带来的是多层次的理解与体悟。虽然这一切在支遁的玄言诗中表现的还不是很完美,但是它已初步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为之后山水田园诗的出现及发展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5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文所表现的是禅修过程中一个从有至无、由染至净、从有待到无待的过程,直到最终圆满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5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遁的诗歌引佛理入玄言诗,用写实性景物来体悟玄理,强调对理想的追求,向往并追求一种至高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5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文首先描绘了利城的地理形势,接着阐述隐士隐居的原因,随后重点记叙了自己的隐遁生活,表现了作者抛弃世俗杂念、归依大自然的决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5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推动山水诗兴起的恰恰便是东晋时期盛极一时的玄言诗,玄理与山水之间本就有着某种相通之处,因而玄言诗人为谈其玄理常常要借助于山水景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17 23: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