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曲是一种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1。以下是对散曲的赏析1:
灵活多变的句式 1:
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1。例如,词牌句数的规定十分严格,不能随意增损,而散曲则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1。词的句式短则一两字,最长不超过11字;而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1。这主要是由于散曲采用了特有的“衬字”方式,即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1。例如,《塞鸿秋·代人作》的末句原本是七个字,但增加了七个字,变为14字,这种增加衬字的方式突破了词的字数限制,使得曲调的字数可以随着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1。
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1:
散曲的语言虽然也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1。散曲中常见的俗语、蛮语、谑语、嗑语、市语、方言常语等,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1。散曲的句法讲求完整连贯,省略语法关系,较少见直接以意象平列和句与句之间跳跃接续等诗、词中常见的写法1。因此,散曲的语言明显地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1。
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1:
散曲在审美取向上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与以含蓄蕴藉为审美取向主流的诗词大异其趣1。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1。例如,关汉卿的《不伏老》套数中的《黄钟尾》一曲,通过增加衬字,使得表达豪放泼辣,把“铜豌豆”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1。
严格的格律要求 :
散曲在固定的格律框架内,遵循一系列的音韵要求和细致的结构2。散曲的押韵规则与填词相仿,但其复杂程度更胜一筹2。散曲的韵脚往往要求富有层次感,细腻的平仄转换和字音的搭配,使得每一句都宛如音符般错落有致2。散曲中,有的曲牌甚至需要用户进行暗韵的押韵,这对作者的创造能力和韵律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多样的情感表达 :
散曲允许作者以更为随性的态度表达欢乐、愤怒或是忧伤,其直白的表现手法和富有趣味的语言,使得散曲洋溢着生活的气息2。每一首成功的散曲,都是作者对其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这种近乎嬉戏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真实的共鸣,能够触动灵魂深处的感受2。
独特的艺术风格 :
明戏曲理论家何良俊用“蒜酪味”来比喻散曲风格,说明散曲应具有活泼辛辣兼醇真优美的艺术风格3。散曲语言通俗有趣,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是人们世俗情感的自由释放3。细细品味散曲既有大蒜的辛辣刺激,又兼乳酪的香甜浓醇,使得散曲在堂皇入席在场面上很能扛把子,小吃在市井街头又自带一股鲜活劲儿3。
综上所述,散曲以其灵活多变的句式、以俗为尚的语言风格、明快显豁的审美取向、严格的格律要求、多样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学形式1。鉴赏散曲时,可以从其句式变化、语言风格、审美取向、格律要求、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深入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