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2|回复: 11

分享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6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南浦古韵、成联首席版主兼趣园、太阳诗词学院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289383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2-25 10: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海早读

剑川向湖村赵氏堂联(一)
赵藩
田园为衣食命根,勤俭可久;
儿孙是祖宗影象,孝友则兴。
【注释】
此联一直镌刻悬挂在赵藩中堂两侧,为红底金字,直至“wen化大 革 命”中作为“四旧”才撤毁。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2561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2-25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前人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2561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2-25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田园为衣食命根,勤俭可久;(清 赵藩出)

山水展风云气势,今古当夸。(今 振清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南浦古韵、成联首席版主兼趣园、太阳诗词学院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289383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6 19: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拈连是一种修辞手法,在对联中应用广泛,它通过将适用于一个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另一个事物,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和有意趣。拈连的特点在于,原本适用于某一事物的词语被巧妙地转移到另一事物上,这种转移通常基于两者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或相似性。  拈连的基本类型 顺连:这是最常见的拈连方式,其中词语的正常使用被改变,以适应新的语境。 例如,在对联 “寺壁留诗,诗超寺壁;山花香送香,香入山怀”中。“ 诗超寺壁”和“香入山怀”都是将词语用于它们本不适用的地方,但通过上下文的联系,使得这种用法变得合理和生动。  反连:在某些情况下,拈连被用于创造反讽或对比效果。例如, “骑马找马,马失前蹄; 望山打山,山崩一趾。”中,“望山打山”原本无关联,但通过拈连形成了一种幽默的对比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南浦古韵、成联首席版主兼趣园、太阳诗词学院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289383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6 19: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振波浪清 发表于 2024-12-25 16:19
田园为衣食命根,勤俭可久;(清 赵藩出)

山水展风云气势,今古当夸。(今 振清对) ...

问好浪清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南浦古韵、成联首席版主兼趣园、太阳诗词学院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289383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17: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日古诗词品读鉴赏2024.12.27        同崔邠登鹳雀楼         李益 〔唐代〕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译文 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注释 同:犹“和”,酬和。崔邠(bīn):唐代诗人。字处仁,清河武城人。鹳(guàn)雀楼:唐代河中府的名胜。北周宇文护所建,楼高三层,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后为河水冲没。 西:一作“南”,一作“前”。 汀洲:水中小洲。 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 千年:极言时间久远。 魏国山河:指大好河山。 为:一作“知”。 风烟:一作“风尘”。起:一作“是”。思归:一作“思乡”。 远目:远望。   赏析    此诗开头四句由傍晚登临纵目所见,引起对历史及现实的感慨。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时候,面对寥廓江天,往往会勾起对时间长河的联想,从而产生古今茫茫之感。这首诗写登楼对景,开篇便写河中百尺危樯,与“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等写法异曲同工。以“高标出苍穹”(杜甫)的景物,形成一种居高临下、先声夺人之感,起得气势不凡。此句写站得高,下句则写看得远:“汀洲云树共茫茫。”苍茫大地遂引起登览者“谁主沉浮”之叹。遥想汉武帝刘彻“行幸河东,祀后土”,曾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汉武故事》)所祭后土祠在汾阴县,唐代即属河中府。上溯到更远的战国,河中府属魏国地界,靠近魏都安邑。诗人面对汀洲云树,夕阳流水,怀古之幽情如洪波涌起。“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一联,将黄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溶铸一体,精警含蓄。李益生经战乱,时逢藩镇割据,唐王朝出现日薄西山的衰败景象,“今日山川对垂泪”(李益《上汝州郡楼》),不单因怀古而兴,其中亦应有几分伤时之情。    后四句由抚今追昔,转入归思。其前后过渡脉络,为金圣叹所拈出:“当时何等汉魏,已剩流水夕阳,人生世间,大抵如斯,迟迟不归我为何事耶?”“事去千年犹恨速”一句挽结前两句,一弹指间,已成古今,站在历史高度看,千年也是短暂的,然而就个人而言,则又不然,应是“愁来一日即为长”。“千年犹速”、“一日为长”似乎矛盾,却又统一于人的心理感觉,此联因而成为精警名言。北宋词人贺铸名作《小梅花》末云:“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就将其隐括入词。至此,倦游思归之意已水到渠成。“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非春已可伤,何况春至。无怪乎满目风烟,俱是归思。盖“人见是春色,我见是风烟,即俗言不知天好天暗也。唐人思归诗甚多,乃更无急于此者”(金圣叹语)。   创作背景    据《全唐文》卷四三李翰《河中府鹳雀楼集序》,崔邠《登鹳雀楼》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七月。此次鹳雀楼集会李益并没有参与,此诗应是李益读崔诗后追和之作。李益举家迁居洛阳后,辗转入渭北、朔方、幽州节度使等幕府从戎,此诗当作于这一时期。   作者简介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18 00: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