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峡布衣 于 2024-12-20 20:33 编辑
农村不耕田,城里断炊烟:探寻乡村与城市的依存关系
文/布衣(重庆)
“繁华渐迷媚眼,叹田园旧处。” 城市像是一座巨大的霓虹迷宫,以其五光十色的繁华逐渐迷乱了人们的双眼。高楼大厦如林立的巨人,玻璃幕墙反射出的光芒璀璨夺目,如同一幅幅抽象的现代艺术画。商业街上,店铺琳琅满目,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其中,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追逐着时尚、财富与梦想。然而,当我们沉浸在这繁华之中时,却不由自主地回眸望向那曾经的田园故乡,发出深深的叹息。
“忆往昔、谷浪翻金,陌上牛影闲步。” 曾经的乡村田园,是一幅自然绘就的绝美画卷。每到收获的季节,田野里就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沉甸甸的谷穗在微风的轻抚下,轻轻摇曳,如同波涛翻滚,那景象壮观而又迷人。田埂交错的阡陌之上,老黄牛慢悠悠地走着,它的身影在阳光的映照下,拖出长长的影子。牛儿似乎并不着急赶路,时而低头啃食路边的青草,时而抬头望向远方,那闲适的模样仿佛是这片田野的主人,见证岁月的更迭和季节的轮回。
“稻田里、蛙声唱晚,锄禾父老斜阳暮。” 傍晚时分,稻田成了青蛙们的舞台。它们藏在稻丛深处,欢快地歌唱着,那此起彼伏的蛙鸣声像是一场大自然的交响乐。在夕阳的余晖下,辛勤劳作了一天的父老乡亲们扛着锄头,缓缓地从田间走回村庄。他们的脸上带着汗水和泥土的痕迹,尽管身体略显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希望。
“念葱茏桑梓,春秋不知何度。” 故乡那曾经郁郁葱葱的景象,如今只能在记忆中搜寻。岁月悠悠,也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个春秋的交替,故乡的模样似乎在悄然改变。曾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田园生活,正逐渐远去,被时间的尘埃所覆盖。
“世道如今,村舍静谧,剩荒田几亩。” 如今的世道,村舍不再像往昔那般热闹,而是陷入一片静谧之中。许多年轻人离开了家乡,去往远方的城市,只留下一些老人和孩子坚守着这片土地。原本肥沃的田野,因为缺乏人力的耕种,逐渐荒芜,只剩下几亩荒地,像是大地的伤疤,无言地诉说着乡村的落寞。
“众游子、背井离乡,大城寻梦无数。” 大批的乡村游子,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背井离乡,奔赴到大城市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城市里,似乎有无数个充满机遇和可能性的世界在等待着他们。那里有现代化的工厂,能够提供稳定的工作;有先进的教育资源,为下一代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环境;还有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设施,满足他们的需求。
“见繁华、高楼矗立,灯如昼、人流如注。” 城市中的繁华景象令人目不暇接。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直插云霄,仿佛是人类对天空的一种挑战。每当夜幕降临,城市的灯光亮起,那璀璨的灯光将黑夜照得如同白昼。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水般涌动,每个人都在这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而忙碌奔波。
“但匆忙,只为营生,未思来路。” 然而,在这繁华而忙碌的城市生活中,人们的脚步太过匆忙,每日奔波只为了维持生计。在这追逐物质的过程中,很多人却忘记了自己的根在何处,未曾思考过自己所吃的食物、所享受的资源的源头在哪里。他们习惯了从超市购买包装精美的食物,却忽略了这些食物原本应该来自乡村那片土地的辛勤耕耘。
“炊烟渐断,灶火长消,老幼守旧所。” 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乡村传统生活方式在逐渐消逝。曾经袅袅升起的炊烟,那是乡村生活的标志性景象,如今越来越少见了。灶火也长时间处于熄灭的状态,厨房不再有往昔的烟火气息。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守着那老旧的居所。他们的生活单调而孤寂,眼神中常常流露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往昔热闹生活的怀念。
“可记得、那时乡景,饭熟香飘,袅袅腾腾,绕村成雾。” 往昔的乡村,那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画卷。还记得那时候,每当夕阳西下,晚霞将天空染成一片橙红色,村庄里的农舍便开始升腾起袅袅炊烟。从每家每户烟囱里飘出的炊烟,就像是一个个灵动的精灵,在空中缓缓交织。厨房里,农妇们忙着准备晚餐,灶膛里的柴火噼里啪啦地燃烧着,锅里煮着自家田里收获的稻米、新鲜采摘的蔬菜和家养的禽畜肉。随着饭菜逐渐熟透,诱人的香气飘散开来,先在屋子里弥漫,然后顺着窗户和门缝溢出屋外,随着炊烟一同升向天空。这股香气里,混合着泥土的芬芳、阳光的味道以及农家人对生活的热爱。炊烟越来越浓,慢慢地在村庄上空缭绕,如同给整个村子蒙上了一层雾一样的薄纱。在雾气朦胧之中,村庄更显宁静与祥和,这是乡村独有的、最质朴的生活韵味。
“家山远隔,三餐食物,皆从超市琳琅觅,更休提、蔬果天然露。”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人远离了故乡的山水。在城市里,人们三餐所需的食物大多来自超市。超市的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食品,包装精美,种类繁多。然而,这些食品在大规模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失去了许多乡村食物所特有的品质,还附加了许多防腐剂。那些被整齐码放的蔬菜和水果,表面光鲜亮丽,却缺乏季节自然生长的痕迹。它们往往是在工业化的种植环境下生产的,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早已不见在田园中享受阳光雨露、沾满天然露珠时的生机与活力。人们再也不能品尝到从田园中采摘下直接送到餐桌的蔬果的原汁原味,与乡村田园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薄弱。
“田园旷废,盘中不见根源,闻村渐成空户。” 田园曾经是乡村的灵魂所在,是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舞台。但现在,许多田园由于缺乏劳动力而逐渐荒芜。曾经肥沃的土地长满了杂草,田埂也变得模糊不清。在城市的餐桌上,人们食用的食物虽然看似丰富多样,但却难以追溯到其根源。这种与食物源头的脱节,使得人们对食物的敬意和珍惜之情有所减少。而乡村里,人口流失的村庄,渐渐变得空荡起来。
“春风谁度,绿野难回,怎脱贫故土。” 现在,要使荒芜的田园重新焕发生机,就像等待春风吹绿大地一样艰难。谁能将复苏的希望带到这片绿野之上呢?目前,许多乡村还面临着贫困的困扰,如何让故土摆脱贫困,特别是返贫,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应思变、全民共富。政策扶贫,重唤乡魂,广兴农务。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思考变革的方法,以实现全民共富的目标。国家的政策扶持在乡村脱贫致富和振兴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政策,可以重新唤起乡村的活力与灵魂,激发乡村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对农业的热情,广泛兴起各类农务,让乡村再次成为充满希望的地方。
“田畴复垦,更苗新种,而期秋实盈满库,待归来、且把乡情诉。” 当田园开始复垦,曾经荒芜的田畴又重新被人们所重视。农民们或是借助现代机械,或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将杂草丛生的土地重新翻耕。精心挑选优良的种苗播种,这些种苗承载着丰收的期望。在播种之后,便是精心的田间管理,施肥、浇水、除草、防虫,每一个环节都会倾注农民的心血。期待秋天到来时,仓库里装满沉甸甸的果实。到那时,那些远离故乡的游子们也会被故乡的新变化所吸引,回家创业,共建家乡。
“那时老宅重欢,鸡犬相闻,旅人邀住。”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下,那些古老的老宅再次焕发出活力。老宅,它们承载着家族的记忆,是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翻修一新的庭院里,鸡群悠闲地踱步觅食,它们在草丛间啄着虫子,偶尔发出咯咯的叫声。土狗则趴在门口,警惕地守护着家园,听到陌生人的动静便汪汪叫上几声。这种鸡犬相闻的景象,是乡村独有的生活画卷。
远方的旅人,乡村是他们寻古探幽的理想之地。他们漫步在古老的村巷中,脚下是青石板铺就的道路,石板上的纹路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在返朴归真的乡野,让旅人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处心灵的栖息之所,他们在这里探寻着传统耕读文化的根源,感受乡村与城市有着截然不同的魅力,也重新认识到乡村与城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依存关系。
附词: 莺啼序·农村不耕田,城里断炊烟
繁华渐迷媚眼,叹田园旧处。 想往昔、谷浪翻金,陌上牛影闲步。 稻田里、蛙声唱晚,锄禾父老斜阳暮。 念葱茏桑梓,春秋不知何度。
世道如今,村舍静谧,剩荒田几亩。 众游子、背井离乡,大城寻梦无数。 见繁华、高楼矗立,灯如昼、人流如注。 但匆忙,只为营生,未思来路。
炊烟渐断,灶火长消,老幼守旧所。 可记得、那时乡景,饭熟香飘,袅袅腾腾,绕村成雾。 家山远隔,三餐食物,皆从超市琳琅觅,更休提、蔬果天然露。 田园旷废,盘中不见根源,闻村渐成空户。
春风谁度,绿野难回,怎脱贫故土。 应思变、全民共富。政策扶贫,重唤乡魂,广兴农务。 田畴复垦,更苗新种,而期秋实盈满库,待归来、且把乡情诉。 那时老屋重欢,鸡犬相闻,旅人邀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