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欣赏好曲,非常贴近建筑工人的工作现状。分析如下:
“泥水中,板钢丛,层层砌升砖色红”
开篇描绘了建筑工地的典型场景,“泥水中”展现出施工场地的泥泞与潮湿,条件艰苦;“板钢丛”呈现出建筑材料如钢板、钢筋等交错纵横的景象;“层层砌升砖色红”则描述了随着施工进程,红砖层层堆砌增高,给人一种建筑逐步成型的直观印象,也暗示着建筑工人劳动成果的不断累积。
“低住廉棚,高抵寒风,伤险万弦绷”
“低住廉棚”说明建筑工人居住条件简陋,住在廉价的临时工棚里;“高抵寒风”描绘出他们在高空作业时要直面凛冽寒风的侵袭,突出工作环境的恶劣与艰辛;“伤险万弦绷”形象地表达出在建筑工地上受伤和遭遇危险的风险极高,如同绷紧的弦随时可能断裂,给工人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吊塔边寒暑精工,拌机前男女粗容”
“吊塔边寒暑精工”体现无论严寒酷暑,工人们都在吊塔周边精心施工,强调他们工作的艰辛与坚守;“拌机前男女粗容”指出在搅拌机前忙碌的男女工人面容粗糙,侧面反映出他们长期从事繁重体力劳动,风吹日晒,无暇顾及自身形象,生活的磨砺在他们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辛勤来混土,麻利去钻笼。侬。习惯了凌空”
“辛勤来混土”表明工人辛苦地搅拌混凝土等基础工作;“麻利去钻笼”描绘他们熟练地在建筑框架结构(如钢筋笼)中穿梭作业的场景,展现出他们工作的熟练与高效;“侬”这里解释为第三人称代词—他,带有地域口语特色,“习惯了凌空”则表达出工人对高空作业这种危险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状态已经习以为常,透露出一种无奈与麻木,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坚韧的职业适应性。
这段文字生动且细致地刻画了建筑工人艰苦的工作环境、繁重的劳动任务、简陋的生活条件以及他们在长期劳作中形成的坚韧与无奈,是对建筑工人群体生存状态的一种写照与呈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