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5|回复: 21

[作品赏析] 《新五代史》随笔 “金椀玉杯而盛狗屎可乎?”

[复制链接]

79

主题

447

回帖

44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413
发表于 2024-11-13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五代史》随笔 “金椀玉杯而盛狗屎可乎?”
                            ————————冯延巳的词与人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冯延巳《鹊踏枝》
  冯延巳的这首《鹊踏枝》中的主人公是谁?大抵是一位少妇。此首《鹊踏枝》,由七字反问开篇,一个“谁道”二字颇具沉吟商量。什么样的情是“闲情”?古诗文中早已有回答,大抵是男女间的情事,说到底,是闲而不闲之情。那是一种说不清理还乱来去无方的心理活动的结果。如果说已经把来去无端的这样的感情能够抛弃得很久很久,那才是自欺欺人,所以用“谁道”反诘,来引发几个字作答。词里的这位主人公“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看来怀春哪是只一年。风光旖旎万物蓬勃向上的季节,却惹来“惆怅还依旧”,这样的“闲情”仍是盘纡郁结,挥之不去,于是“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极尽婉转来写情事,他是唐宋词家一大手笔。
  由这首顿挫沉郁的词句,会联想到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吟道:“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与挚爱的人天各一方,而“新来瘦”,再重申“新来瘦”与“病酒”、与“悲秋”无关,那么与何等情事有关?真的好婉约!冯延巳笔下的主人公因伤春病酒而“朱颜瘦”,李清照把酒长吟而“新来瘦”,其实都是一个闲情所为。到此,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闲情”即“闲愁”,就是那种挥之不去的、有些士大夫不屑一提的所谓由儿女之情所泛之闲愁。
  冯延巳写有多首《鹊踏枝》,写的都不外乎“闲情”新愁其中一首有“开眼新愁无问处,珠帘锦帐相思否”其中一首有“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如此等等,都是对闲情的定义。闲情即为闲愁,它们都是一种有形的抽象,又是一种无形的具象,它们大都寓于景物描写中。
  冯延巳之后的贺铸,游苏州见到一位妙龄女郎,一见钟情,他爱上了她,然而终归只是痴情一片,可望而不可及而已,贺铸为此写了《青玉案》,他“彩笔新题断肠句”,这样描绘闲情:“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昏雨”。
  就是这样,闲情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贺铸此处对闲情的描写,就是“彩笔新题断肠句”的具体写照,即是对闲愁的写照。闲情闲愁可断肠,李清照和贺铸已经为冯延巳的词作注,这对我们理解冯延巳的作品很有帮助。
  这首词过片换头一句,是写景。“河畔青芜堤上柳”,是全词完全写景的唯一句子,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物还是为了一个情字。目睹美好的青芜与堤柳,主人公于是再次发问:“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这一句与“谁道闲情抛弃久”断而又续,一脉相承,读者足以看出主人公想要摆脱和抛掷闲情而丝毫不能的烦扰和苦闷。主人公“为问”一出,却没有做出一字的回应,而是宕开,以“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收束全篇。这十四个字异常精炼蕴藉。空旷寂寥的夜晚,主人公独自立于小桥,任凭晚风灌满衣袖,肆意鼓荡,然而不过满是望眼欲穿,相思绵邈罢了。“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闲情溢满小桥和夜风,挂在平林和新月,此情此愁当何以堪!
  这些意象,把主人公那种哀怨凄凉、孤寂惆怅的内心世界和外在形象全都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王国维先生推崇冯延巳,这样评价冯延巳:“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见《人间词话》)王国维先生的评价,毫无溢美之嫌,肯綮恰切。王国维先生认为,冯延巳的数十阙的《鹊踏枝》《菩萨蛮》最显赫外,其它诸如《醉花间》等,亦是少有比拟者。非但王国维先生这样评价推崇,新中国以来,很多词坛泰斗亦是非常推崇。
  “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刘熙载《艺概》)那么,冯延巳的这首词寄寓的是怎样的感情呢?失望、失落,当在其中。
  冯延巳的词作是浓丽中见悲凉,但在固有的这种风格中偶见疏朗俊秀之句。所以被誉为“深美闳约”。他的一首《归自谣》别有一番意境:
寒水碧,江上何人吹玉笛,扁舟远送潇湘客。
芦花千里霜月白,伤行色,来朝便是关山隔。
  这首小令虽是写送别,少不了忧伤和苍凉,但景物描写清迈疏朗,意境幽深悠远,在风格上与上首《鹊踏枝》有很大不同。冯延巳的词备受推崇,陈廷卓《白雨斋词话》称他的词“极沉郁之至,穷顿挫之妙,缠绵忠厚,与温庭筠、韦庄相伯仲也”。后人对此评论都认同。王国维对冯延巳赞誉有加,评价的更为全面。有人认为温庭筠的词是“深美闳约”,他说,“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王国维赞扬冯延巳的词“深美闳约”,正是因为有了类似《归自谣》这样的作品出现。王国维进而总结道,“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冯延巳对后来词家影响深远,刘熙载这样认为:“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见《艺概》)。晏殊,字同叔,曾为北宋集贤殿学士、枢密使、宰相。他是北宋初期词作大家,他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至今脍炙人口。他有一首《蝶恋花》最具代表性,词这样写道:“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珠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欧阳修,字永叔,为龙图阁直学士,知制诰,兵部尚书。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北宋词作大家。欧阳修有一首《踏莎行》:“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晏殊和欧阳修的词含蓄蕴藉,柔美婉约,由此可看出冯延巳对他们的影响。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232/wps2.png
 冯延巳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低估,然而他作人为官却另一幅模样。冯延巳,字正中。冯延巳开始是李昪的秘书郎,到了南唐李璟时代,已经是出将入相,自中书侍郎拜为平章事。南唐后主李煜对冯延巳更是青睐有加,把朝政都交给他。冯延巳的后人冯煦在《四印斋刻阳春集序》说,“周师南侵,国势岌岌……翁(冯延巳)负其才略,不能有所匡救,危苦烦乱之中,郁不能自达者,一于词发之。”
  冯煦是冯延巳的后人,他不能直言其短,只能婉转复婉转。冯延巳并无治国之略,虽然他的词可以青史留名。
  冯延巳深被南唐李昪、李璟、李煜宠任,一位大名鼎鼎的宰相在国家行将不国之时,还有那样的闲情逸致,去吟风弄月了,去丰肌芷泽了,倒真是没有丝毫一点的伪饰。去狎冶,去乘时取悦觅快,这就是冯延巳。《新五代史》和《资治通鉴》认为,冯延巳哪里有”忧生念乱,所怀万端”?充其量只是与世俯仰而已。
  冯延巳曾讥讽中书侍郎孙晟无才无能,孙晟当面斥责他:“我文章不如你,谈谑不如你,谄诈不如你,你辅导齐王,与之游处,行的是声色狗马那一套,你就是一个祸国殃民的罪人!”《新五代史.孙晟传》说,孙晟口吃,遇人不能道寒暄,已而坐定,谈辩锋生,听者忘倦。他同冯延巳同时为相,看不起冯延巳柔佞便巧的样子,于是常常讥诮他:“金椀玉杯而盛狗屎可乎?”
  孙晟后来死于国难;而出将入相的冯延巳最终被罢官,五十七岁病死。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三也载:冯延巳、冯延鲁(冯延巳的弟弟)、魏岑、陈觉、查文徽五人相互缔结,他们“更相汲引,侵蠹政事”,因而南唐朝野把冯延巳、冯延鲁、魏岑、陈觉、查文徽五人称之为“五鬼”。冯延巳被南唐朝野称之为‘五鬼’之首,载入史册,这不能不令喜欢他的词的人们为之难堪为之产生遗憾。
  欧阳修很喜欢冯延巳的词,但欧阳修在他撰写的《新五代史》中没有为冯延巳立传,这是什么缘故?大概就是出于为之难堪吧。史书载,当年冯延巳大言以天下为己任,与其党更相唱和,因此有宠,得到李璟的青睐宠任,于是有人弹劾他。《新五代史》写道:“翰林学士常梦锡屡言冯延巳等浮诞,不可信;唐主不听,常梦锡曰:‘奸言似忠,陛下不悟,国必亡矣。’及臣服于周,冯延巳之党相与言,有谓周为大朝者,常梦锡大笑曰:‘诸公常欲致君尧舜,何意今日自为小朝邪!’众默然。”
  常梦锡的嘲讽揶揄,把冯延巳的政治面貌描绘的合情合理。
  周,即后周,五代最后一个朝代。李璟、冯延巳、以及后来的南唐后主李煜,一边穷尽享乐,日夜笙歌,一边相互欺蒙,直至不得不臣服于后周,直到国灭。偏安一隅,难以挽回天下大势,然而冯延巳君臣这等不思进取,这等不励精图治,受到批判是应该的。
  冯延巳的词作是美好的,冯延巳的政治面貌是丑陋的,这是毋庸置疑的。究竟怎样来评说冯延巳?倘若他的政治面貌不是‘五鬼’之列,那该多好!
  然而,历史不以人废言,冯延巳的词作仍占据着文学史上的一页。

79

主题

447

回帖

44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19: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小文曾于2018年在天涯论坛发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15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1-13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男子作闺音的五代诗词中,所谓的闲愁只是表面上的,真正心中的闲愁未必是男女之间说不得的关系,身逢变化不定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有时代多桀投射在仕宦之人心里的阴影,有对家国命运的担忧、有对自身命运的惶惑、有对名利地位的惴惴不安、有政治斗争带来的不安等等,而这些心理情绪有些不好明确说出,他们不像李煜一样能天真地直接道出心中的情感,因而只能很婉曲地借助女性口吻以男女情事来遮遮掩掩。这就是花间词的真实风貌,在词体演变中,所谓的“本色词”即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15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1-13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11-13 22:57 编辑
鲁卑陬 发表于 2024-11-13 19:19
这篇小文曾于2018年在天涯论坛发表。

关于冯延巳的词,愚亦写过好几篇解读,今示三篇,请先生斧正为盼!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作者/冯延巳〔五代〕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欣赏冯延巳的词作,不要希望能破解其词作中所针对的具体“本事”,因为从他的词作中很难说明白具体因何事而产生出那么深沉幽邈的“闲愁”,我们只能大概作出一些合理的推断。
    冯延巳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中主保大四年,冯延巳出任宰相。在他当政之时,曾屡次用兵,均大败而归,损国土亡士卒,他也因此两度罢相。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又深陷朋党之争而不能自拔。他凭借中主对他的信任,急功近利,权衡生弊,贪恋权位,甚至不惜处心积虑打击政治对手,使得南唐国运式微日下。作为宰辅,因中主对他的信,他夕惕若厉,既想成就国政的强兴,又没有能力面对外来的冲突杀伐,加上因处事不利而遭致政敌的攻讦打击。权位、党争、国运、起伏等政治生涯使得他身心俱疲,而这些感受无一能明白道出,只能凝缩成一个“闲愁”体现在自己的风花雪夜的小词当中。王国维称“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并用其词句“和泪试严妆”来形容;蔡嵩云《柯亭词论》中称其“郁伊惝恍,究莫测其意恉。刘融斋谓其词流连光景,惆怅自怜”;王鹏运《半塘丁稿鹜翁集》说:“冯正中《鹊踏枝》十四阙,郁伊倘恍,义兼比兴”。这些评论都指出冯延巳词作“幽深微隐”之特点。可以说冯延巳词中的“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的“闲愁”,是无穷无尽的,而这是其政治生涯及其对权位名利的痴恋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并不一定非得指某首词具体指向某一件事。
    冯延巳小词艺术特色,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以乐景反衬哀情。冯延巳很善于用明丽清新的春景来衬托自己的“闲愁”,也是他惯用的手法。
    就这首词而言,“河畔青芜堤上柳”的清新美丽景色不是用来表达自己闲适愉悦之情的,反而是为了引出自己的“年年有”的“新愁”。“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如此美好的景象却是为了传达自己因愁思不断而生出的焦虑孤寂。
    其二,情感的层层递进。冯延巳在小词中不仅善于借助眼前明丽景物来传达自己的“愁”思(这是比兴的运用),更善于层层递进地抒写自己的情感。
    “谁道闲情抛掷久”,起调言“闲情”,引出“惆怅还依旧”。紧接着用酒来消愁,即使容颜衰老也不顾惜,这样就使得自己的“愁”加重了份量。
    上阙是先抒情,而下阙转换成写景,有别于先景后情的写法。下阙的“愁”就更加绵绵不绝了,无穷无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没有断绝的时候。若说上阙是“日日”的“愁”而下阙就增加到“年年有”的“愁”。这是怎样的“愁”如此诉说不尽呢?
    如此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一个有着难言憾恨,沉醉于孤独而带有悲剧性的人,似乎能感受到词人一生的心境。
    其三,冯延巳善于在章法上精心营造词的内在结构。合理的章法不仅加深情感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得词句间互相勾连配合,形成连贯的气韵。
    这首词在章法的营构上是采用问句的方式。起句“谁道闲情抛掷久”一问破空而来,引出后面的春“愁”。下阙的问句“何时年年有”没有放在过片的首句,而是放在第三句群的最后一句,既与上阙相连,又与第四句群的融情入景联系紧密。这样处理使得词中的情感如滚滚滔滔的水流,倾泻而下,越来越浓烈。整首词也因此气韵贯通,连绵成势。
    冯延巳的词对后世影响很大,北宋的晏殊、寇准、欧阳修、周邦彦以及李清照,甚至是南宋姜夔、吴文英等都深受其影响。在花间词人当中,冯延巳的词可以说影响最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15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1-13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鲁卑陬 发表于 2024-11-13 19:19
这篇小文曾于2018年在天涯论坛发表。

谒金门·风乍起
作者/冯延巳〔五代〕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冯延巳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南唐开国时,因为他多才多艺,先主李昪任命他为秘书郎,让他与太子李璟交游。李璟登基的保大四年,冯延登上了宰相的宝座。他一生三次为相,三次被黜。生在南唐,亲身感受国事的隐患忧惧,又参与到朝廷的权力争斗当中,诸般感受不好明言,于是在词中借助花间“女性角色”来弯曲表达,形成后人对他的词作“深美闳约”风格的评价。
    冯词不像温词那样绮丽精工,也不像韦词那样注重清新“言事”。与李煜的词也不同。李词是率性直露的深哀,冯词在表面的愁绪当中沉淀的是仕途名利、政治悲哀以及个人命途无奈所产生的复杂感受,写得异常委婉无迹,以至于后人难以从他的词作中去判断词中的“本事”为何。也就是说,冯词似乎没有明确的寄托,词中的深意都只浓缩在一个“愁”字当中,令人难以把握作品的明确意旨。
    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一位富贵女子面对春天的美好景物所产生的愁思。其中“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句非常有名,据据马令《南唐书》中的记载,李璟曾责问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吓得冯延巳只好涎着脸皮说:未如陛下‘小楼吹砌玉笙寒’。”
    词中所写女子因丈夫在外,闲处深闺,百无聊赖,独自在“香径”里感受春景的美好。她“手挼红杏蕊”、“独倚斗鸭栏干”,任凭“碧玉搔头斜坠”,心中满怀心事。“终日望君君不至”点明了她心事重重的原因——盼望丈夫回家。忽然间听到喜鹊鸣叫,心中预感丈夫要回来了,于是心生喜悦。女子心理由心起微澜到闲愁无聊再到满怀希望,在词中体现得曲折微妙。
    若是一般的春愁之词倒没有什么可分析的必要,因为词句意思已经很明白了。那么所谓的“深美闳约”又体现在哪儿呢?
    冯延巳与中主李璟关系很不一般,他虽在政治上饱受争议,但是中主对他还是非常倚重,一则因为他词才非凡,与中主有共同的兴趣,二则他与中主可以说是政治上患难与共。
    冯延巳名利思想很重,李璟即位后,给他的仕途带来了很大的机遇。这首词中的女子可以看作是冯延巳虚拟的替身,而女子的丈夫可以看作是中主的隐括。词中的女子盼望丈夫回家,也就是喻示着冯延巳希望自己能得到中主的信任重用。所以词作中女子的“愁”实际上是冯延巳自己仕途欲求带来忧虑的虚化寄托。自己的心事借助词中女子的心事来不露痕迹地隐晦表达。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风乍起”二句破空而来,在有意无意间,如柴浮水,似沾非著,宜后主盛加称赏。此在南唐全盛时作。‘喜闻鹊报’句,殆有束带弹冠之庆及效忠尽瘁之思也。”所论十分精确。《蓼园词选》引沈际飞云:“闻鹊报喜,须知喜中还有疑在,无非望幸希宠之心,而语自清隽。”亦复如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15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1-13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鲁卑陬 发表于 2024-11-13 19:19
这篇小文曾于2018年在天涯论坛发表。

清平乐·雨晴烟晚
作者/冯延巳〔五代〕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花间词在词体发展演变的历史上属于早期词作。王国维、叶嘉莹先生对晚唐五代花间词的研究很是重视,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叶嘉莹先生的词学理论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即“双重性别”和“双重语境”。
    所谓“双重性别”指的是花间词作品中,词人以“女性意识”代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就是“男子作闺音”。之前的评析花间词作品中也多次提到,因此本则评论就不在赘叙。只是要强调一点的是,这种“男子作闺音”的创作方式对于花间词“要邈宜休”、“深幽绵邈”、“绮丽精工”风格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是后来词学研究中对词体“本色论”争论产生的根源所在。后期的慢词以及“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实际上都是词体发展过程中想要脱离花间词风格影响而出现的必然趋向。
    所谓“双重语境”指的是词作文本所形成的情感与潜藏在文本背后的深层意味。花间词的创作者在创作时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许只是文本表面上体现的“浅层语境”。至于是不是就有更深层次的意味则是由文本的“能指”来决定。作者本人有或没有这样的意识存在并不重要,或者是作者潜意识间体现出来的。这就是“深层语境”。
    以冯延巳的这首作品为例,来分析“男子作闺音”及其所谓的“双重语境”的“本色”花间风味。
    1、女性哀伤缠绵而又细腻的情感心理。词写的是一个少妇在暮春时节的一个黄昏,思念亲人并等待他归来的情景。词中表露的是女主人公那种淡淡的哀怨与怅恨。作者摄取微细的生活镜头,融入特定的自然景象,来表现女主人公的感受。“独倚”、“罗衣特地春寒”两词所能表现的是什么自不必多说。
    2、暮春时节清丽景象的反衬作用。“雨烟”、“绿水新池”、“双燕”、“垂柳”、“阁帘”、“朱阑”、“眉月”、“落花风”等构筑起清新明丽之物象世界,这是“以乐衬哀”。以繁多物象有机罗列为主,女子的情感心理融入这些物象世界当中。要注意的是,冯延巳的花间词的物象世界几乎都是春季的,因为春景是最适宜表现少妇哀伤缠绵的思与盼。
    3、纯律句句格的小令特征。花间词几乎都是小令,因为词体的早期形态本身就是小令。每一个词句,不管是四言还是五言六言七言,都是以标准律句的形式出现。骈格、领格、散格、赋格等都是自柳永发展慢词后开始出现的各种词句格形式。花间词之后的词,特别是慢词,都有以文为词的特征。而花间词的“本色”在词句上的体现就是单一的律格、对仗格形态。
    4、深潜幽邈的寄托。为什么花间词人钟爱使用“女性视角”来创作呢?原因很复杂,大致来讲有“香草美人”之传统、《古诗十九首》之寓托和词体出现时本身就有别于诗歌的“言志”,而是“言情”,词体带有“阴柔化”性质。李白的《忆秦娥》以及晚唐白居易的词甚至唐代宫怨诗在艺术方式上都是“女性视角”。李白《玉阶怨》诗云“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与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风味很是相似。可以这么认为,花间词“双重性别”并不一定是花间词人的独创,而是有词体审美根源上的特点以及对宫怨诗风味的借鉴。只是花间词体现的特别明显而已。显在的是文本语言层面的女性情感语境,而深层语境所要表达的词人的思想情感则深幽地隐藏在这表面化的女性语境当中,不露痕迹,使得花间词体现出“深幽绵邈”的风味特征。换一句话说就是,“言情”是第一重语境的女性表征化,“言志”是第二重语境的男性词人隐喻化。这就是花间词内在的“本色”。
    在花间词人当中,这种“本色”体现最突出的就是温庭筠和冯延巳。但是两人词作的风味还是有区别的。温词中的“女子”更像珠翠满身而又慵懒闲愁的富家“夫人”,而冯延巳词中的女子似乎更像富家清婉哀伤的“小妾”。韦庄词作中的女子则像风情善解的“青楼女”。
    就这首词作而言,深层语境所要体现的词人意旨是什么呢?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云“纯写春晚之景。‘花落春寒’句论词则秀韵珊珊,窥词意或有忧谗自警之思乎?”不仅指出词作意象、语言风格特点,更对词作寄托的深意做出了猜想。我认为十分精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447

回帖

44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扬之水 发表于 2024-11-13 22:25
男子作闺音的五代诗词中,所谓的闲愁只是表面上的,真正心中的闲愁未必是男女之间说不得的关系,身逢变化不 ...

诗词贵讽托。在那样的乱世,权贵与士大夫们亦有隐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447

回帖

44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扬之水 发表于 2024-11-13 22:41
关于冯延巳的词,愚亦写过好几篇解读,今示三篇,请先生斧正为盼!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作者/冯延巳〔 ...

认真读过,学习获益良多。谢谢扩展,丰富内涵!

欧阳修的这首词,我很爱读。我的这篇小文是早年《新五代史》随笔中的一篇,重在说读史感想。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把那个乱世写得很震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447

回帖

44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扬之水 发表于 2024-11-13 22:56
清平乐·雨晴烟晚
作者/冯延巳〔五代〕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当代人包括叶嘉莹的文章我读之少之又少。古人诗话之类的书没少读,年纪大了,忘却的不少。我的这篇小文曾发在天涯论坛,很多网友各抒己见引发互相学习和讨论。

诚如版主所言,花间集的词托讽者极其普遍。这大概就是所谓“双重语境”吧?所谓双重语境“指的是词作文本所形成的情感与潜藏在文本背后的深层意味‘,这句话很重要,倘若不这样去读原作,是不能领略词人的用意寄托的。

花间词中大抵有词作者在词中塑造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往往是女性,而作者亦是抒情主人公。不便直接抒情,寄托在他物,如是而已。




关粉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447

回帖

44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41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扬之水 发表于 2024-11-13 22:41
关于冯延巳的词,愚亦写过好几篇解读,今示三篇,请先生斧正为盼!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作者/冯延巳〔 ...

请版主把另外几篇都发上来,我要认真学习品读。

我对诗词学没有系统地研究。对冯延巳的词也是这样。请赐教。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18 23: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