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4|回复: 6

关于王维诗中意境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6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王维诗中意境的几个问题
朱文培

      意境这个词最早出自于王昌龄。王昌龄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是诗歌中的景,情境是诗歌中的情感,如果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的话,就形成了意境。这就是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下面谈谈王维山水诗创造意境的方法;
一、
例1:五绝《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幅由荆溪、白石、鲜艳的红叶,山间的小路、潮湿的空翠所组成的山中初冬景象,虽然空旷静谧,但是色泽斑斓,没有萧瑟枯寂、没有冬天的寒意。
     全诗清新明快,意境空朦、静寂,写法从一般见特殊,“稀”“无”“空”的出现,暗合佛教教义,达到新颖独特的效果。我们知道,整个唐代,佛教盛行。印度高僧维摩诘影响深远,他的名字翻译过来是“没有污垢”的意思。因为母亲笃信佛教,所以给长子取名时,将“维摩诘”三个字全部用上——王维,字摩诘。儿子谨遵母训,贯彻始终,一生追求“清白”。研究王维和他的作品,我们必须知道:“空”是佛教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强调了世界的无常和虚无的本质,还揭示了人们自身的本性和超越性。佛教中的“静”是指清静的心态,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安详,是整个修行过程中的核心。王维作品中空旷静谧的意境,“空”有利于绘画形象的驻足和运转,“静”有利于音乐效果的显现与流传,而“空和静”又暗合佛家基本教义。所以五绝《山中》是他以绘画、音乐、禅意入诗的典范之一。
例2:五绝《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例3:五绝《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两首五绝也体现出王维诗、画、乐、禅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刻画了空谷人语、弹琴长啸的形象,他以画家对光的把握,提炼出斜辉返林、明月相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他还秉持佛家的信念遣词造句,简朴清丽的过程,宁静淡泊的收尾,表现了清幽高雅脱俗的佛家境界。细心人会发现这两首诗在营造意境时,每一句都是意象的组合体,王维以情感为线索,将四个组合体以起承转合的顺序串联起来,形象和内容逐渐叠加、四句四阶段依次补充,1、将零星意象变成形态,2、将形态变成小景,3、将小景变成小境,4、由情感整合完成 “意境”,众多意象最后组合成立体、宽松、优美的阔大境界。体现了“像由情合,境从情生”的整个意境营造过程。
      王维的思维和手段是超前的,他每个诗句都相当于现代电脑绘画软件中的图层,能承载图像却不妨碍透明度。以《鸟鸣涧》为例,首先以情感的光线穿过“人”和“桂花”两个意象凝合成的“情节图层”(第一句),呈现出两个意象并存的形态;接着情感光线穿过第二句“夜静春山空”,与前一句内容叠加后成为“小景图层”,画面有了时间和空远的背景,但仍然单纯,没有多少内在的东西,顶多只是反映出“沉静的夜里,山野中有个看桂花的闲人”而已,尚不足以形成有完整意涵和立体的画面。情感光线继续穿过“月出惊山鸟”,第三句诗中“月出”提供了更高的天空、更近的小鸟,空间有了高低远近的区别,加上前面的人物、桂树、背景等要素,有了层次感,读者对诗作中的“画面”有了立体直观的感受。“小境”产生了。诗歌完成了“起”“承”“转”三个步骤后,情感光线穿过第四句“时鸣春涧中”,与前三句所构筑的小境会合,加上了鸟鸣、山涧、水流声,画面立显生动活泼。至此,情感光线将所有图层内容相互叠加交融,形成完整立体的、有声有色的画面。王维就这样将情感与意象融合,四级图层,一线串通,完成了《鸟鸣涧》意境的塑造。我们姑且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双融合多图层造境法”(因为绝句四图层,律诗八图层,两面兼顾,姑且叫做多图层)。
      对照一下我们会发现,不但山水诗《竹里馆》《鹿柴》是按这个套路,就连他《送别》《渭川田家》等其它题材的著名作品,也是这个套路。可以说王维常用常新,屡试不爽,已达到轻车熟路的程度了。我们与王维虽然相隔千年,但是我们与他的爱好、追求是相同的,遇到构思立意、塑造意境的问题是相同的,既然王维实现“诗中有画”有印迹可寻,有方法可仿,我们何不借鉴尝试,加以实践,利用“双融合多图层造境法”,创造出自己诗中有画的意境来呢?
      诗中有画就是诗的意境中有画,但是意境中的“画”,并不是由线条色彩呈现的客观存在,而是作者通过诗句的意象叠加,产生如画一样的效果,仿佛浮现于读者眼前,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主观存在。正如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所讲:“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
      作者是将无限意象表现为有限图层﹐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读者是从有限图层窥视到无限意象﹐于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浓缩和展现﹐才能以诗为中介,成就了作者,方便了读者,文学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才能感悟到丰富多彩的意境美。诗歌中的造境艺术,其实就是如何让情感与意象相互交融的艺术。王维的诗好,就是他在诗歌中构建了能引起了我们共鸣的艺术境界,就是优美、生动、有活力的意境。如果诗人写的虽然是排列整齐的诗句,但没有意境,就不能算好诗。这是常识,大多数诗人都懂,他们也注意用社会生活中的意象入诗,新鲜感、形象感、画面感并不缺少,为什么唯独王维诗中有画的意境为人称道?千百年来许多能人、高手的好作品却一再被忽视,不觉得奇怪吗? 形容塞外沙漠,有人诗中用了不少好词语,诸如:雄浑壮丽、开阔苍凉、高远辽阔、雄伟壮阔、高旷雄浑、苍凉高远、苍茫、辽阔、深远等等,试问,所有的词语加起来,能抵得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的生动形象吗?一无形象,二无空间,不成意境,何以感人?
      据我分析,王维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凭借画家的直觉,更加注重图层(诗句)相互之间保留空间距离——画面层次感。情感光线只是把它们串起来而已,四个图层互相之间仍旧各自独立,保留原有的内容。不像平面表达,所有的人马、物体、景观,就像剪出的纸片,被贴在一个方框内组成画面,互相之间没有距离,所以只能称为平面画,或者称为二维空间(只表现长度和宽度)绘画。而王维诗句中的画面形象,互相之间保留了间距,这个间距就是表达纵深的第三维,加上这一维,平面的画才能转变为立体的画(三维空间绘画);换言之,平面的意境才能转变为立体的意境。在立体空间中,才能走人跑马,才能飞鸟飘云,才能生机盎然,才能异想天开。而其他作者没有注意保留纵深间距,只是用情感将四个图层重叠粘合在一起,画面和意境是形成了,但却是平面的。读者也能看出来那等于是墙上的画,自己不会傻到撞墙而入,与其互动,摸一摸那粗糙的树干,闻一闻那盛开的花朵,进行更多的接触和交流。但是王维不但加了一个“纵深感”,还拉来了色彩、音响助力,处处有声有色、有光有影,人们对诗中有画的感觉便不同了,读者仿佛都能自由出入,能踏歌起舞,对诗中有画的认可度便油然而生。经过历代艺术家、理论家的研究、宣传、吹捧,喜爱王维诗作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声望越来越大,以至于李白、杜甫少量的一些诗中有画的好作品都被掩盖了,何况其他芸芸众生、无名之辈耳?
      正因为缺少纵深感、层次感、空间感,二维空间的画面经常被读者忽视,认为只有王维的诗才能称为诗中有画,别人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其实二者之间只有一步之差,既然意识到保留间距的重要性,意识到平面绘画与立体绘画的差别,我们可以按照王维的“双融合多图层造境法”来改进:在诗的起承转合之间,注意远近高低的布局和表达,注意声音、光线、色彩在形象之间的穿插运动,盘活画面,加强立体效果,对四个图层保持有间距的感觉。其实这也并非难事,画家、音乐家对此是有些手段的,你若束手无策,说明尚未够格,不妨多努力努力,学习一些绘画、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争取成为行家里手。

6644

主题

32万

回帖

103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黄海吟苑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374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1-7 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赏学佳作,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7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永和 发表于 2024-11-7 06:36
赏学佳作,问好老师!

感谢总版雅赏高评,感谢鼓励。问好老师,祝您秋琪笔丰,健康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8379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黄海吟苑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853
发表于 2024-11-7 22: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终身受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44

主题

32万

回帖

103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黄海吟苑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374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1-8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妙笔生花,趣味浓郁。赏学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44

主题

32万

回帖

103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黄海吟苑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374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1-9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双融合多图层造境法,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9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永和 发表于 2024-11-9 07:17
双融合多图层造境法,高!

感谢总版复赏提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9 08: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