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暖 于 2024-11-1 06:11 编辑
对一首七律诗的赏析
培信迁京饯别 河西水浅易河东,五代官城帝阙崇。 惜别达人高处去,纷云好运暮年通。 布衣长著非天子,诗叟原来是酒翁。 何叹故桑秋落寞,一轮明月万家同。 这是首好诗。这首诗好在哪里,讲道理,诗好与不好首先看形制,正如评价人的美丑,先得五官、四肢健全。这首诗平仄、对仗、粘对、押韵就不摆了,非常规矩。联与联之间的复变非常讲究,音节入古,抑扬顿挫,没有今人通常犯重的常见病,只此一条,已高人一等。再看诗味,破题化典于无形,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人的运气来了,门板也挡不住,五代帝阙之都在望矣,此开门见山,洗炼,毫不拖泥带水。既有富贵气象,又不突兀无依。厚、雄兼得。 次联惜别、纷云,高处、暮年,把破题的典故与去向只用了了数笔解释得淋漓尽致,得趣、淡。颈联,布衣、诗翁把一层关系交代了,非天子、是酒翁,再次勾联了题中的饯别之意。似淡却浓,得妙、得俊。七句是点睛之笔,何叹是惜别之口,不讲自己落寞,而讲故桑落寞,此不道而道,不在已在矣,得清空之味。 最后落在一轮明月万家同。便是一种期盼,天涯共此时。收得干脆又余味无穷。非作手不办。古人云,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貌。诗之淡,在脱不在易,诗之趣,在真不在奇。诗之妙,在超不在僻,诗之俊,在神不在采。仅仅五十六字而已,能把个题拢得滴水不漏。非庸手可办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