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10-24 16:56 编辑
杜甫五古《别赞上人》、《寒硖》读记 秦州期间,杜甫写了《宿赞公房》、《寄赞上人》、《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四首诗。杜甫确有打算在西枝村置草堂。但最终还是决定离开秦州。本诗即作于乾元二年(759)十月初杜甫携家去秦与赞上人告别时。 别赞上人(杜甫) 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我生苦漂荡,何时有终极? 赞公释门老,放逐来上国。还为世尘婴,颇带憔悴色。 杨枝晨在手,豆子两已熟。是身如浮云,安可限南北? 飘荡:《诗》(晋-司马彪):“泛泛江汉萍,飘荡永无根。” 终极:《七哀诗》(汉-王粲):“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送应氏》(魏-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释门:佛门。《秋夜宿灵隐寺师上人居》(唐-张祜):“月色荒城外,江声野寺中。贫知交道薄,老信释门空。” 上国:京都。《春闺》(唐-沈佺期):“边愁离上国,春梦失阳关。”《陈情赠友人》(李白):“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 婴:缠绕,束缚。《赴洛道中》(晋-陆机):“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杨枝:梵文意译。又译作“齿木”。指磨齿刮舌的木片。《四分律》卷53:“时诸比丘口臭,佛言:'应嚼杨枝。……嚼杨枝有五事利益:一、口气不臭,二、别味,三、热阴消,四、引食,五、眼明。” 两熟:《齐民要术》引晋郭义恭《广志》:“重小豆,一岁三熟。” 浮云:《维摩经-方便品》:“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 大意:百川日夜东流,客来客去没有停息。俺的一生像苦苦飘荡的浮萍,漂泊的生活何时才是“终极”?赞公您是佛门老宿,自京城长安放逐而来。您还为尘世所羁绊,看到您一脸憔悴颜色。早晨拿着洁牙的齿木,地里的豆子也已两熟。您身如漂浮的云彩,哪里会局限东西南北? 异县逢旧友,初忻写胸臆。天长关塞远,岁暮饥寒逼。 野风吹征衣,欲别向曛黑。马鸣思故枥,归鸟尽敛翼。 古来聚散地,宿昔长荆棘。相看俱衰年,出处各努力。 忻(xīn):欣。欣喜。《玄化》(魏晋):“四海欢忻。”《送刘评事》(唐-韦应物):“丈夫岂恨别,一酌且欢忻。” 胸臆:胸;内心;胸襟。《引声歌》(汉):“天地之道,近在胸臆。”《文赋》(晋-陆机):“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 野风:《代东门行》(南朝宋-鲍照):“野风吹秋木,行子心肠断。” 曛黑:昏黑。《泛长溪》(梁-任昉):“长泛沧浪水,平明至曛黑。” 马鸣:《送友人》(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敛翼:收拢翅膀;喻隐退。《与侍郎曹长思书》(魏-应璩):“复敛翼于故枝,块然独处,有离群之志。”《送裴处士应制举》(唐-刘禹锡):“白帝城边又相遇,敛翼三年不飞去。” 宿昔:旦夕。《寄赞上人》(杜甫):“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荆棘:丛生的多刺灌木;喻奸佞小人。《道德经》第30章:“师之所处,荆棘生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堂下生藿藜,门外长荆棘。” 出处:出仕与隐退;进与止。《扇铭》(汉-傅毅):“冬则龙潜,夏则凤举。知进知退,随时出处。”《折扬柳行》(晋-陆机):“人生固已短,出处鲜为谐。” 大意:异地遇到旧交,初见欣喜发自内心。天地广阔关塞遥远,岁暮时节饥寒交迫。暮色之中就要告别,野外寒风吹着征衣。马鸣像是思念故枥,归鸟都收敛双翼。古来秦州聚散之地,旦夕之间会长满荆棘。彼此相看都已人到老年,无论出仕还是隐退,让我们各自努力! 诗意串述:这是一首别诗。首层4句写自己。川水东流,日夜不息。漂荡多年,今又飘荡。何其相似!接着8句写赞公。你是佛门宿老,来自“上国”,为“世尘婴”(遭贬),有“憔悴色”。你杨枝在手(喜欢洁净),种地也有收获。你如浮云一朵,随遇而安。再8句写别离之情。异地相遇,发自内心的欣喜。但相遇在关塞之地,到年末又饥寒交迫,我们又要分别。萧萧马鸣或是留恋故枥。归鸟敛翼也是珍视故巢。俺也很珍视在秦州相处的日子。末4句重要。或两层意思。一是含蓄委婉地述说离开秦州的根本原因。此处是一个聚散之地,容易“生荆棘”。杜甫虽在秦州时间很短,但或已“荆棘”丛生。杜甫来秦州是“因人作远游”,我们不知杜甫因何人而来;杜甫去秦州是因“长荆棘”,我们也不知荆棘指啥。二是嘱咐。我们都是白发苍苍了。无论去留,让我们各自珍重努力! 盐官镇(今属礼县)之西即祁山。祁山从盐官镇向西绵延,横卧在西汉水北侧,地扼蜀陇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经过祁山镇(今属礼县),在漾水注入西汉水处,沿漾水向南进入一个峡谷。这个南北向峡谷今称祁家峡。由于特殊的地理结构,此峡谷风大,杜甫称之为寒硖。(“峡”与“硖”通)。 行迈:行走不止;远行。《黍离》(诗经):“行迈靡靡,中心如醉。”《拟行行重行行》(晋-陆机):“悠悠行迈远,戚戚忧思深。” 云门:指谷口。《早发故山作》(唐-马戴):“云门夹峭石,石路荫长松。”绝岸:陡峭的岸。《江赋》(东晋-郭璞):“若乃巴东之峡,夏后疏凿,绝岸万丈。” 积阻:山峦连绵成阻。《江赋》(东晋-郭璞):“幽涧积阻。”《太白西峰……》(唐-卢纶):“积阻关河固,绵联烽戍稠。” 霾:阴霾;埋。《说文解字》:“霾,风雨土也”。《终风》(诗经):“终风且霾”。《晚秋》(北周-庾信):“日气斜还冷,云峰晚更霾”。《赋得山》(梁-庾肩吾):“层云霾峻岭,绝涧倒危峰。” 仲冬交:十一月初。《发秦州》(杜甫):“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 溯沿:《左传》文公十年:“沿汉溯江。”杜预注:“沿,顺流;溯,逆流。”《三峡-江水》(北魏-郦道元):“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烟:炊烟;人烟。《史记-律书》:“鸣鸡吠狗,烟火万里。” 殳(shū):一种兵器。《伯兮》(诗经):“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诗》(魏-曹丕):“走者贯锋镝,伏者值戈殳。”免荷殳:免兵役。《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杜甫):“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因父亲杜闲为五品官,按唐制杜甫可免服兵役。 大意:终日跋涉默默无语,山谷连绵变化多端。谷口高入云端,两岸石壁陡峭,山峰连绵尘雾弥漫天气寒。峡谷寒冷不可过,穿的衣裳实在太单。时节况已进入仲冬,山道上时而顺风时而逆风更添波澜。(沿山谷南行,溯漾水而上。山谷常刮北风,顺风而下。谷中小道千回百转,杜甫一家在山谷中“溯沿”前行。)向山野之人寻问村落,傍依漾水吃晚餐。此生已免兵役苦,岂能惧怕行路难。 诗意串述:杜甫从秦州“十月交出发”,到寒峡已“仲冬交”,差不多个把月。寒峡两岸的山势、谷底的水势,千形万态,变化多端。谷口高入云天,两岸绝壁万丈。但全家人已没雅兴,他们整日在峡谷中默默行进。除了疲倦还有寒冷。阴霾笼罩连绵不断的峰谷,天气更显寒冷。寒峡之寒,杜甫或没料到。加之正值仲冬,一家人衣服本就不足。特别是谷中小道千回百转,逆风行进更觉寒冷。一家人又累又冷又饿,只好找个当地人寻问借宿之地,只好在漾水河边生火做饭。路途艰辛不言而喻。但是杜甫安慰自己:这一生已免了“荷殳”,不用到塞外更加寒冷之地于敌人作战,还不满足吗?这点路途艰难又算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