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中有画新解(连载之三)
文培博博
其三、善于发挥多种特长,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客观条件 南宋诗人陆游84岁时,对儿子讲了一句非常令人深思的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他以一生经验告诉人们,“诗内功夫”是进行文艺创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若想创作出精品力作,非修炼“诗外功夫”不可。学习做诗,不能就诗论诗,单独学习技巧,而应把工夫下在掌握渊博的知识,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上。“功夫在诗外”并不仅仅是一种创作策略,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诗内功夫”不言而喻,应该是写诗的能力和技巧。那么,学习和实践王维诗中有画,“诗外功夫”是什么?何处可寻呢?简而言之,诗中有画的关键不仅在于字句间的写作技巧,在于词藻、技巧、形式,更在于对美术技法的深度掌握和熟练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画意的源头,当然是对生活中画意的感知和表达,要补缺补差,要提高对画面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要培养美术方面的技能技巧和创作能力。 首先,主观上必须注重培养自己深厚的美术修养,善于采风写实、营造画面空间、反映色彩姿态等等;一个诗人不懂绘画技能,能够驾驭王维技巧吗?答案是否定的。反之,一个画家,没有诗歌写作知识,他能写出诗中有画的诗作来吗?答案也是否定的。不懂就是隔着一道鸿沟,不懂就是隔行如隔山,不懂只能望洋兴叹。所以,想学习并掌握王维诗中有画的技巧,必需要加强主观努力,争取诗画双精。 只有诗画皆精才能够做到:题画时能看懂画意,观景时能看出画意,选择典故时注重画意,诗中造景时能形成画意。你心中有画,再经过认真的形象化的描写,心中的画意才能入诗,诗中才能有画的意境;通过优美的意境,读者才能感受你诗中之画,心中之画,才能与你产生共鸣。所以,学习王维技巧,必须多掌握一些绘画知识和创作方法,越多越好。不能成为两栖专家,也应该成为合格的两栖爱好者。不懂就是不懂,不要急于求成,多学多练就能慢慢掌握,不要为追求诗中有画而不懂装懂、东抄西剪、西施效颦、装模做样,说外行话、画蛇添足,那只会贻笑大方。 仅有单项技巧不可,有了多项技巧没有表现欲望也不可。没有唯美主义的主观向往和追求,没有诗中无画死不休的决心和行动,即使能诗善画,也是分家过日子,老死不相往来。 创作就是艺术家的梦,只有热爱才疯狂,只有疯狂才长进。俗话说,艺不痴不精;我进一步认为,艺不精通也难融合。一个功力深厚的诗画家,在面对美景和动人场面时,因为感到诗意满满而促使他作画,又因为画意醉人而促使他吟诗,这是稀松平常、自然而然的事,我相信王维在无意中做到了,这个要求是很高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王维也曾写诗坦言:“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可见,王维自己认为前生是个“画师”,今生成了诗人,因为改不掉前生的习惯,偶尔被人从诗句中觉察到了画意,知道了他前身曾经是个画师。 其次,从客观上说,诗作者要广泛接触自然事物与社会生活,洞悉三山五岳、千人万物,存储深厚的生活积累,这是选择写诗意象、描绘诗中实景的客观基础所在。想增加生活积累,必须拥抱生活、开阔眼界、记录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意象资源。不要为文而文、为诗而诗,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社会是复杂的,又是冷酷无情的,但终究都是艺术反映的对象;现实生活艰难困苦也好,幸福快乐也罢,还是曲折坎坷、一帆风顺,对于诗人来说,一切经历都是写作资源,一切酸甜苦辣都是人生财富。千万不要陷入远离生活、闭门造车、无病呻吟的境地。乐于关注时事,反映时事,乐于做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社会,筹备创作;才是多写诗、写好诗的根本保证。反之,如果脱离客观实际、脱离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将面临自断粮道、自毁前途的窘境。 王维诗歌的风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清静恬淡,如他写的有关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的诗作就是这样,此类诗的意境是静谧空灵的,大都以辋川别业为蓝本。他长期生活、游览于辋川别业之中,观察得细,理解的深,所以创作山水诗山水画就得心应手了,作品便处处体现出辋川山水的特征。另一种比较秾丽、雄健,如《观猎》一诗就以饱含激情的语言表现了将军的英武,呈现为雄健的风格,王维苍凉悲壮的《使至塞上》《从军行》《老将行》等军旅作品,则得益于青年时期一次巡视边塞的观察体验。生活是创作的基础,即便是大才子王维,也违反不得,没有边塞行,便无边塞诗,边塞行程短,边塞诗也少,说到底,还是他这方面的客观积累少的缘故。 王维技巧存在于诗画作品中,他的优美作品既有客观现实的影子(游山玩水、送别纪行),是艺术家对现实事物的集中概括和提炼;同时又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认识、情感和理想追求。有古代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对他的深刻影响;还有音乐技巧(声音的高低婉转、抑扬顿挫、远近变化)对他的长期熏陶,尤其是佛家清规戒律的要求(闲逸生活、修行向佛),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不同于常人的鲜明个性特征。所以说“王维技巧”是个人素质与生活环境、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完美统一后,在诗歌、美术、音乐、宗教、修炼等多方面影响制约的相互作用下的产物。 关于我自己,能在诗画融合方面有所斩获,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虽然我出生贫寒,初中学历,当过农民、做过工人、任过教师,业余时间还要担负单位大量的宣传工作,但是热爱文学艺术的激情始终不减,一个诗迷画痴的坯子早就形成了。只不过早期写的都是散文、打油诗,画的都是插图、宣传画,干的都是艺术上敲边鼓的事、工厂内主力军的活。年轻时生活学习艰苦,生产任务繁重,而一个业余艺术爱好者担子更重、压力更甚。有小诗为证: 例1:七律·走进三十岁1980.5.19 生产班长,美术组长,家里家外,快乐繁忙! 一轮甲子行将半,二业缠身格外忙。 静夜三更才合眼,闹钟四点便催床。 五炉铸件清砂净,六幅丹青落墨香。 七步八叉高效率,久经实战已寻常。 注:相传曹植七步成诗,温庭筠八次叉手而 成八韵,后人以“七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 这是我青年时期的写照。舒晴老师长期跟踪点评我的诗作,我说自己学诗时间不长,2012年入老年大学后,才知道有平水韵。而在此之前,我对“平平仄仄”是不屑一顾的,认为律诗太古板,约束创造力。人老了再学,会不会为时已晚?她鼓励我说只要厚积薄发,就会弯道超车。想想也是,从小到大到老,一直兼任班级、生产队、车间、学校的宣传委员,非常卖力地做基层的宣传工作,有时给诗配画,有时给画配诗,多次参加文学创作和美术创作,还当了30年中学美术教师,兼任了四年中学音乐教师。始终瞎打误撞、热爱艺术,凭兴趣和责任心长期坚持,历尽艰辛,痴情不改。有意无意间,还是积累了一点文学、美术、音乐方面的诗外功夫,再弥补上诗内功夫的短板,应该能学会古体诗的。 有了艺术修养和生活积累,主观上还要有在诗词中增加画意的意愿和追求,乐于努力,敢于尝试,精益求精。乐于以小视觉表现大世界,以小片段表现全场景,以事写人,以景抒情,以情带画,虚实相间;愿意用诗画浓缩人生,用人生创作诗画;乐于融知识性、真实性、现场性、人文性、趣味性、感动性于一炉,使观众、读者在观看和阅读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回味无穷。若总是墨守平淡,不想创新,纵使王维再世也只好无能为力,纵使生活中充满画意也归于无动于衷。 白居易突破了王维思想上的局限,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是对我们的一大启发。对于现代诗人而言,当前适逢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新时代,国家空前强盛,人民生活丰富多彩,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为文学艺术家施展才华提供了无尽的可能。何况我们伴随着新中国一块成长,眼看着祖国一天天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怎么能够不闻不问、不画不吟,怎么能够不去观照现实、反映现实呢?我们创作绘画应该契合时代精神,创作诗歌应该从现实事物中入手。不但将为人民美好前景鼓与呼的勇气和愿望付之行动,也为自己采集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诗歌创作资源。尤其是每次纳入作品中的丰富意象,本身就是新人新景新事物,新鲜感、形象感自带,何愁诗中没有画意? 例2:七律·国际时局随感两章2018.4.13 最近,中美继续博弈:美方挑起对华经贸战,对俄经济制裁,增加对日等 国关税,军事打击叙利亚;中方稳步推行一带一路建设,召开博鳌亚洲 经济论坛年会,宣布扩大进口、深化改革,举行海上阅兵……。 漂亮国 扩充武备透支加,核弹盈仓导弹斜。 算计同盟如戏蝶,欺凌弱国似煎虾。 奸商习性逢财吃,海盗行为见利叉。 毁约拆群开记录,全球感叹出奇葩。 种花家 冲开岛链向天涯,变局百年机可赊。 南海阅兵生自在,北陲移晷探幽遐。 杀威棒若墙头草,交好歌如镜里花。 反复无常由你闹,兼程日夜是咱家。 歌诗为鞭笞敌国、赞美祖国而作,扎根生活,题材广阔、内容生动、意象丰富,形象鲜活,易于形成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的意境。正如舒晴老师评价我的诗作:“双玉并学,永远的主旋律,充足的正能量,实情描写,读之有力!关注时事,笔意中肯耐品,感受情怀,愿世界和平。”熊树忾老师说:“有鲜活的画面感!还有高雅的情调!更有令人敬佩的创作手法!向您学习!” “向您学习!”太客气了。想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清晰的实践表达,必须要结合具体作品来分析,如何选择样本是一大难题。很多专家都翻来覆去地以王维的诗举例,但是现代人来谈论唐代的艺术作品,没有共同的时代背景,没有切身的生活体验,没有绞尽脑汁的创作体会,就诗论诗未免有些以己度人、牵强附会,于自己言不由衷,对读者的说服力有限。分析当代其他人的作品吧,不但观点会有出入,还会有侵权之嫌。所以不怕方家嗤笑,我就拿自己的作品开刀破析,无意自吹自擂,只想抛砖引玉,没有要求大家向我学习的意思。全国的报刊杂志、诗词论坛,每天都有无数的优秀诗词作品涌现出来,我们应该虚心地学习、借鉴一切好作品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引用自己的作品举例,仅仅为了解说方便而已,毫无炫耀之意,为此多说两句,以正视听,欢迎各位诗友学长以平常心看待,并给予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