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0|回复: 9

[诗词理论] 王维诗中有画新解(连载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19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朱文培 于 2024-10-19 10:39 编辑

王维诗中有画新解(连载之一)

文培博博

      王维是盛唐大诗人。他的诗作非常具有个人特点和风格,山水诗清新淡雅、空灵秀逸,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他非常善于运用意象的表现手法,常常把自然景观与情感结合起来,使诗歌更加有意境美和情感渲染力。王维的诗作具有浓厚的禅宗思想,他精通佛学,当代人称之为诗佛,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比起李、杜单纯以诗人身份扬名,王维的才艺也更为全面。他的书、画、音乐与禅理,几乎跟他的诗一样出名,多才多艺是王维的另一个标签。   
      王维非常善于利用自己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成就,在各门类艺术之间进行跨界创作。由于来自诗书画乐佛禅等多方面的影响,他对选择意象、组合形象、构造意境方面,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有独特的习惯和偏爱,并分别表现在自己的诗作、绘画、音乐作品中。虽然艺术品种不同,但是属于同一个大脑支配下的创作,是没有清规戒律的。何况作者不是个墨守成规的人,又喜欢标新立异,所以艺术种类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成分会显而易见,单项作品中往往隐藏着其他艺术品种的因素和特征,这便形成了苏轼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现象。
      自北宋而降,1400多年来,探讨王维技巧的论文、专著不在少数,但是泛泛而谈的多,精细分析的少;人云亦云的多,独辟蹊径的少;至于我们如何定义王维的独门绝技,如何寻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方法途径、如何利用这些方法途径来丰富我们的艺术创作等切合实际的问题,几乎无人论及,甚为遗憾。
      在这里我根据自己40年研究和思考王维创作技巧的结果,尝试归纳出:一、王维实现诗中有画的三个技巧;二、诗中有画入门的五种方式;三、创作者应把握的两项要点。
      下面将结合自己在诗歌、美术、音乐三方面学习、创作和教学的体会,围绕这些问题给予简单明了的解析和示范。由于是个人看法,探索性较强,史无前例,考虑不周,希望各位专家和广大诗友帮助推敲考证,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正提高。

一、王维实现诗中有画的三个技巧
      
      其一:善于修饰入选诗中的意象
      运用意象来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是创作诗词常用的手法。诗人要表现的情感,除直抒胸臆外,主要就是通过“人物形象”“动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来表现,王维深谙此道。为了突显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他对自己采用的种种“意象”都加以精心修饰,以期符合自己的要求,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我们不妨选择王维的几首名作,逐句分析一下:
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空”山使地域更空旷、“新”雨让空气更新鲜。
【天气晚来秋。】“晚来”秋,读者似乎能感受到深秋的丝丝凉意。
【明月松间照,】“明亮”之月,多么可亲可爱;月光从“松枝间照下”,有点梦幻哦!
【清泉石上流。】“清澈的”泉淌过巨石,潺潺的流水声,已经给予了暗示,不需要多费笔墨了。
【竹喧归浣女,】竹林被扰动而发出“喧哗”,“浣女”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地归来,场景活起来了。
【莲动下渔舟。】莲“被触动”,渔舟“飘然而下”,让环境进一步活灵活现。
2、《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浩大”的沙漠,“孤独”的狼烟,这还显得空洞,再补充一个“直”,给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沙漠,补上一笔垂直的烟柱。大写意,用墨极省,形象简洁,意象具体,横亘的大沙漠上黑色的烟柱笔直升起,多么显眼,多么引人遐思。
【长河落日圆。】“长”河长,“落”日“圆”,让形象更立体化了,对比更强烈了。河水因泛光而明亮,夕阳因将坠落而嫣红,血色黄昏,彤云翻滚,逝水滔滔,由你去想象吧,边塞地区的景象是多么浩大、空旷、荒凉。不加一字,尽得风流!
3、《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人“清闲”、桂花“不断凋落”,未弹琵琶先有声,以闲人观桂起兴,酝酿情调,带出下文。人观桂花,人静花动,有了情节和画面。
【夜静春山空。】“静”夜、“空”山,不修饰,一片茫然。修饰后,视听俱活!空旷静谧的夜景向四面八方扩展开去,人在空旷的大自然中显得无比渺小。
【月出惊山鸟,】月“出”鸟“惊”,想象力丰富,拟人化描写,给静景以活化、深化。
【时鸣春涧中。】“断断续续”的鸟鸣,加上“春”涧细小微弱的流水声,水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世界显得格外安静,这就是善于修饰带来的连环效应和意外收获。鸟鸣直接介入,不再暗示!
4、《送邢桂州》
      【赭圻将赤岸】经过赭圻城和赤岸山,【击汰复扬舲】驾着轻舲,击水走向沅湘。【日落江湖白】夕阳西沉后江湖泛白,【潮来天地青】潮水涌来时天地发青。用颔联“赭色”和“赤色”的浓墨重彩来修饰岸与山,对比颈联用 “白”“青”二字修饰的“江湖”和“天地”,使大自然色彩分明,陆地的暖色与天水的冷色之间,颠簸着一艘“轻舲”,“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景象跃然纸上,依依惜别的送友之情弥漫空中。用色彩对比来修饰意象,塑造意境,突出“人”“船”形象,烘染送别气氛,这就是王维的独特高明之处,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色彩感、构图感却唯王维独有!难怪东坡先生说“诗中有画”!
      可以看出,王维写诗有这样的习惯,凡是人物、事物、景物等各种意象材料,一旦选中,就为它们认真包装、打磨,运用修饰词来修饰它们,或前缀,或后补,表明人或事物的色彩、状态、性质、特征、属性。比如:空山、明月、新雨、清泉,赭圻、赤岸、大河、落日、江湖白,天地青等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是对“漠、烟、河、日”四个名词作了多方面的修饰,所以效果特别好。也就是说,别人用的是原材料,他用的都是加工品,此联虽然只有十个字,但是包装修饰后的四个意象,立即有声有色、有模有样,艳起来,立起来、活起来,迅速组合成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和意境,勾引起读者的兴趣,带动读者顺着作者的思路进一步拓展想象力,进入二次创作。
      为了语出惊人,形象简洁突出,所以他需要绘声绘色、他需要状形状貌,他需要比别人多下点功夫研究观察、推敲斟酌,这样就形成自己特有的观察习惯,描写习惯,布景抒情造境的习惯,选词造句的习惯,就出现了与众不同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殊效果。
再看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山水诗是王维的强项,写得多,优秀作品也多。但是在朝廷的应制诗中,他的表现也不弱,,只不过由清新秀丽的风格转变为富丽堂皇而已。这首七律中二联运用的意象都极尽修饰,“九天”阊阖、“万国”衣冠,日光“刚来临”仙掌“摇动”、香烟“想围绕”衮龙“沉浮”。下朝时分发“五色诏书”五色斑斓,离去时人们身上玉佩声像流水般的向凤池头“叮叮铛铛”而去。王维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和抒情技巧,仔细刻画万国来朝的情景,处处透露出大唐帝国庄严、鼎盛的气象。意象集中,光彩耀目,有场面、有过程,有声有色,音乐感、画面感极强,让人们梦回盛唐。清朝吴烶《唐诗选胜直解》评价:应制诗庄重典雅,斯为绝唱。
      运用王维对意象加以修饰,引色彩、动态入诗,经营空间位置的技巧,我学习制作了《傍晚趣读天文》:
夕阳隐入白云丛,泼靛铺黄渲浅红。
山色五颜腾紫气,霓光七彩罩银宫。
金銮殿外仙桃艳,翠竹亭边宝柚丰。
月恐天机遭泄露,加层黑幕掩苍穹。
      这首七律形象化地描绘了傍晚天空中的景象,用“隐入”“泼”“渲”“腾”“罩”“加”“泄露”“掩”等动态,表现夕阳在云山雾海中挥动金盆泼画,让“白”“靛”“黄”“浅红”“五颜”“七彩”“紫”“金”“银”“翠”“黑”等色彩,在眼花缭乱中挥洒;使““云”“山”“霓”“宫”“殿”“仙桃”“亭”“宝柚”“月”“幕”等意象,在奇特想象中变化,直至月亮升起,一切都被隐入黑幕之中。江苏安之若素老师点评道:色彩感、画面感尤强,自然风光,信手拈来,生动自然,诗情加画意,诗比画还美,生动丰富,让读者目随画笔动,心顺诗意游。
      由此看来,用王维的方法技巧,对诗中意象多加修饰,能使淡变艳,化静为动,能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说我们完全可以凭借鉴和努力,照抄王维的作业,达到理想的效果。

7万

主题

104万

回帖

384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大别山峰和《中华诗人》杂志社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84914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0-19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敬祝老师文祺,天天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9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庆东字恕鸣 发表于 2024-10-19 17:30
敬祝老师文祺,天天快乐!

感谢总版雅赏,感谢鼓励。问好老师,祝您秋琪笔丰,健康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0-19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10-19 22:32 编辑

苏轼评论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固然是正确的,从文艺审美直观感受角度来说,诗作借助文字呈现情景,画借助色彩线条呈现情景,由文字而画面需要的是鉴赏者的直观感受。文字刺激视觉而引发头脑中对于文字所构筑的画面产生通感印象,画面刺激鉴赏者而引发心灵上的潜在言语表达。两者之通融最终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这是广义上的通感。客观来说,任何情景类诗作和画作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只不过王维诗作表现的更为明显而已,艺术造诣更加突出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0-19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10-19 23:23 编辑

在愚看来,对王维诗作中的“诗中有画”的评论,首先在于其诗作所构筑的情境是立体的完整的画面。以《鸟鸣涧》为例,首句“人闲桂花落”只能是情景而非情境,因为单一诗句所能呈现的只是“桂花落”的客观形象,而非“境”,因为此时尚不足形成完整的、立体的画面感;“夜静春山空”出现时,与前一句共同构筑起时间、地点、人物、意象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出现时的“情境”,才能引发鉴赏者对诗作中的“画面感”有了直观的感受。但此时的画面还是单纯的并没有多少内在的东西,顶多只是反映出人物心境的“闲”而已。当“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与前两句所构筑的形象共同完成诗作中所能呈现的完整的、立体的有声有色画面时,此时的画面有时间延展性的动态变幻,因而形成“意境”,这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相谐合一。这样,整首诗才真正意义上完成由情景——情境——意境的三步跨越式转变。只有完成“意境”这一艺术要素的构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说是“诗中有画”,而这“画”并不是单纯由线条色彩呈现的物化的存在,而是融入作者在其中所能传达的哲学意蕴的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0-19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凡是人物、事物、景物等各种意象材料,一旦选中,就为它们认真包装、打磨,运用修饰词来修饰它们,或前缀,或后补,表明人或事物的色彩、状态、性质、特征、属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0-19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愚以为,苏轼言王维“诗中有画”,限定的诗作范畴应该是山水田园之类的诗作,而不是像《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之类的应制诗。若说任何情景类诗作都有画面感自然是不错的,但是像《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之类的诗作只能用西方油画来表现,可唐宋时代,文人谈绘画只能是传统的山水写意画,侧重水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0-19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先生文章,受益匪浅,问好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扬之水 发表于 2024-10-19 23:21
拜读先生文章,受益匪浅,问好先生!

感谢总版雅赏细析高评,真正是抛砖引玉了,感谢先生拨云见日,感谢关注,感谢提携,感谢鼓励。问好老师,祝您秋琪笔丰,健康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万

主题

104万

回帖

384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大别山峰和《中华诗人》杂志社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84914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0-22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致敬老师文祺,天天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18 02: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