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10-9 13:26 编辑
杜甫五律《天河》、《废畦》、《夕烽》读记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分,时杜甫客秦州。天河:银河,也称河汉、星汉。【《云汉》(诗经):“倬彼云汉。”郑玄笺:“云汉,谓天河也。”《镜赋》(北周-庾信):“天河渐没,日轮将起。”《拟古》(唐-韦应物):“天河横未落,斗柄当西南。”】
天河(杜甫) 常时任显晦,秋至辄分明。纵被微云掩,终能永夜清。 含星动双阙,伴月照边城。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 显晦:明与暗;喻仕宦与隐逸。《风雨》(诗经):“风雨如晦。”传:“晦,昏也。”《旧唐书-魏謩传》:“臣又闻,君如日焉,显晦之微,人皆瞻仰,照临之大,何以掩藏?”《和李中丞……》(唐-卢纶):“显晦澹无迹,贤哉常晏如。”
微云:淡淡的云。《关山月》(梁-徐陵):“月出柳城东,微云掩复通。”《句》(唐-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永夜:长夜。《列子-杨朱》:“肆情于倾宫,纵欲于永夜。”《宿府》(杜甫):“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双阙:宫殿前高台上的楼观;借指宫门或京都。《古诗十九首》:“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赠徐干》(魏-曹植):“聊且夜行游,游彼双阙间。”
牛女:牛郎织女。
大意:天河平常或明或暗,到了秋分总是分外明。纵使曾被淡云掩盖,漫漫长夜中毕竟多数时间清明。所含群星可以摇动宫阙,陪伴着明月照亮边城。牛郎织女年年都要渡过,啥时听说有风浪生?
诗意串述:这是一首咏天河诗。首联说天河平常“任显晦”,秋分夜“辄分明”。次联说天河有时也被“微云掩”,但整夜来说总体而言还清明。三联说天河中有各种各样的星,可以“动双阙”,它还可以“伴月照边城”。“星动双阙”或已有所指了。末联说牛郎织女年年都要横渡天河,从来无风无浪。这首诗句句说天河。但从“任显晦”、“微云掩”、“动双阙”、“照边城”、“风浪生”这些词来看,似意在言外。“天河”或指“上天”,也就是俗语老天爷。人间的事朝廷管,朝廷的最高首长是“天子”。“上天”平常“任显晦”,也会一段时间被“微云掩”。但关键时或总体上还是“分明”的。世间清明时,“上天”只需“伴月照”。世间混乱时,或者说天子昏庸时,“上天”是可能“星动双阙”的。天河中有很多星。也许有灾星有妖星,但还有更多的将星。安禄山是星,李辅国是星,但还有郭子仪、李光弼这些星。甚至还有房琯、张镐这些星。杜甫此时或认为,现在只是“微云掩”而已,上天终归是“分明”的。
《废畦》读记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深秋,时杜甫居秦州。杜甫路过一畦已采摘过的菜地,看到夕阳下秋风中残留的蔬菜枝叶,有感而写此诗。畦(qí):田块。【《史记-货殖列传》:“千畦姜韭。”】
废畦(杜甫) 秋蔬拥霜露,岂敢惜凋残?暮景数枝叶,天风吹汝寒。 绿沾泥滓尽,香与岁时阑。生意春如昨,悲君白玉盘。 暮景:夕阳;傍晚风景。《杜位宅守岁》(杜甫):“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杜甫):“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
天风:风。风行天空,故称。《饮马长城窟行》(汉-蔡邕):“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泥滓(zǐ):泥渣。《抱朴子-博喻》(东晋-葛洪):“日月挟虫鸟之瑕,不妨丽天之景;黄河含泥滓之浊,不害凌山之流。”
与:随着。阑:残;将尽。《冬夜酬魏少傅直史馆》(北齐-邢邵):“衰颜依候改,壮志与时阑。”《赠周处士》(北周-王褒):“壮志与时歇,生年随事阑。”
生意:生机;意态;境遇。《拟咏怀》(北周-庾信):“独怜生意尽,空惊槐树衰。”《岳州宴别……》(唐-张说):“古木无生意,寒云若死灰。”《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杜甫):“老病怀旧,生意可知。”
白玉盘:玉制的盘子;盘的美称;喻盘状的白花。《四愁诗》(汉-张衡):“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唐-李商隐):“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大意:秋天蔬菜为霜露裹覆,岂能不凋残?夕阳下只剩几片枝叶,秋风呼啸天冷气寒。沾了泥滓的叶子不再翠绿,香气也随着季节变化全部消散。春天充满生机的你宛如昨日,可悲啊你早已放进人们的白玉餐盘。
诗意串述:这首诗写“蔬”。首联说因霜露重,秋蔬凋残。(拥:簇拥。)次联说残留的几片秋蔬枝叶,还处在夕阳下的阵阵寒风中。(“天风”即风,在比的意义上或另有所指。)三联还是写残蔬。因沾“泥滓”已不绿。因季节已改,香味消散。前三联描画了秋风中夕阳下废畦中几枝残蔬的图景。末联宕开。杜甫似乎看到另一幅图景。宛如发生在昨日一样历历在目的另一幅图景:春日的蔬菜,又嫩又绿,生机盎然,当然也很可悲,它们早已被放在了白玉盘中。这首诗似有寓意。杜甫所写的“蔬”其实是指自己这类人。遇到“春天”,这类人也生机盎然,嫩绿清香,或许还被放在白玉盘中。遭逢“秋天”,这类人会被“霜露”凋伤(“拥”比凋伤内涵丰富),会被“天风”吹寒(“天风”也不是一般的风),会被泥滓沾污,最终会失去嫩绿和清香。应作残留的秋蔬呢还是做白玉盘中的春蔬呢?杜甫没回答。这首诗题目没用“蔬”字。杜甫或许认为无论是春蔬还是秋蔬都很可悲。从本意上说,蔬菜只有被吃掉或被遗弃。在比的意义上,杜甫或认为自己这类人只有被利用或被遗弃两种结果。根源在于“衰败”的朝廷,于是杜甫将此诗题目定为“废畦”。
《夕烽》读记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深秋,时杜甫居秦州。安史之乱后,唐西部边军东调平乱。吐蕃乘机攻掠西部地区。至德二载(757)十月,吐蕃已占领鄯州(西平郡)。之后吐蕃又对秦州虎视眈眈。【吐蕃占领秦州为宝应二年(762)】。 夕烽(杜甫) 夕烽来不近,每日报平安。塞上传光小,云边落点残。 照秦通警急,过陇自艰难。闻道蓬莱殿,千门立马看。 夕烽:也叫平安火。唐时每三十里置一烽台,每天初夜举烽火报无事,称“平安火”。《通典-兵-守拒法》(卷152):“烽台,于高山四顾险绝处置之,无山亦于孤迥平地置。……每晨至夜平安,举一火;闻警,固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如晨及夜,平安火不来,即烽子为贼所捉。”《穷边词》(唐-姚合):“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 陇:陇山。陇山呈西北至东南向延伸,位于关中平原之西北,唐时属陇州。从秦州到长安需过陇山。 警急:危急。《白马篇》(魏-曹植):“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令狐相公……》(唐-刘禹锡):“万里胡天无警急,一笼烽火报平安。” 蓬莱殿:指蓬莱宫,即大明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杜甫):“云近蓬莱常好色,雪残鳷鹊亦多时。”《献鄜坊丘常侍》(唐-许浑):“蓬莱每望平安火,应奏班超定远功。” 千门:宫门。《史记-孝武本纪》:“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元年》:“流血千门,僵尸万计。”胡三省注:“汉武帝起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后世遂谓宫门为千门。”《行路难》(梁-吴均):“至尊离宫百余处,千门万户不知曙。” 立马:驻马。《过旧宅》(唐-朱庆余):“荣华事歇皆如此,立马踟蹰到日斜。” 大意:遥远的西边有烽火,烽火每天报平安。来自塞上的烽火光亮很小,天际云边的烽火只剩少数落点。西边危机警报可用烽火传光秦州,但传过陇山很难。听说皇上和朝中大臣,曾在蓬莱殿宫前驻马遥看。 诗意串述:此诗前二联写烽火。一是功能。平时报平安。二是特点。哪怕是最近的烽火也是“传光小”,远处的烽火更是微乎其微一点残光。后二联写望烽火所想。一是想到烽火的传递。如果西部真有“警急”,比如吐蕃来犯,报警的烽火可以传到秦州,但可以越过高高的陇山吗?可以传到陇山以东的长安吗?杜甫有些担忧。二是想到皇上和朝廷对烽火的重视。杜甫或听说过皇上在宫中望烽火的故事。据说至德元载(756)潼关失守,玄宗看到“平安火不至”后,决定放弃长安西逃。【《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及暮,平安火不至,上始惧。”】现在的肃宗及大臣,会不会“立马”看烽火?特别是西部边军大多东调,西部边防空虚,吐蕃对秦州虎视眈眈,在这样的背景下,皇上及大臣会不会“立马”望西方烽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