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与博喻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与唐诗宋词鼎足而立。元曲在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时善用博喻,所用搏喻常常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关汉卿是元代杰出的剧作家,他在《温太真玉镜台》第二折[牧羊关一曲中描写温峤温太真为其表妹而神不守舍,想入非非的情态,曲中这样来描写表妹的体貌:
纵然道肌如雪,腕似冰,虽是一段玉,却是几样磨成:指头
是三节儿琼瑶,指甲似十颗水晶。
温峤,字太真,东晋时人。他德才兼备,智勇双全,屡建奇功。《世说新语》有温峤与其表妹相思相恋喜结良缘的记述,《温太真玉镜台》在此基础上进行演绎。关汉卿在这里运用雪、冰、玉、琼瑶、水晶作比喻,把表妹描写得天生丽质,光彩照人。类似这样一个接连一个,并且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称之为博喻。
关汉卿如数家珍,是运用博喻写人物肖像,而王实甫用一连几个比喻来写相思,来写心理感受,他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这样来写莺莺的相思之苦:
这相思何时是可?昏邓邓黑海来深,白茫茫陆地来厚,碧悠
悠青天来阔,太行山般高仰望,东洋海般深思渴。 这些曲词是崔莺莺所唱。老夫人赖婚,莺莺憧憬破灭,顿生悲愁。用海之深、地之厚、天之阔、山之高多方面来比喻,用昏邓邓、白茫茫、碧悠悠一连串的叠词来宣染,莺莺呼天唤地的形象就活灵活现。
以写散曲著称的乔吉有一首[水仙子.怨风情,写女主人公失恋后的心理活动: 眼中花怎得接连枝,眉上锁新教配钥匙,描笔儿勾消了伤春事。闷葫芦铰断线儿,锦鸳鸯别对了个雄雌。野蜂儿难寻觅,蝎虎儿干害死,蚕蛹儿毕罢了相思。 乔吉运用想象和联想,句句都用比喻,来展现女主人公的烦恼和怨悔。抽象的心理活动难以述说,就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具体名状;一个比喻还嫌不丰满,意犹未尽,就用多个比喻来倾诉,这就是博喻的妙处所在。乔吉还有用博喻来描写其他景物的,如[水仙子.咏雪等等。
封建社会是制造爱情悲剧的罪恶渊薮。有一首无名氏的[浆水令描写女主人公内心的巨大悲痛和绝望:
响当当菱花镜碎撷,支楞楞瑶琴弦断绝,革支支同心绾带扯, 击玎珰宝簪儿坠折,采莲人偏把并头折,比目鱼就池中冷水烧热,连理树生砍折,打捞起御水流红叶,蓝桥下翻滚滚波浪卷雪,祆神庙祆神庙焰腾腾火走金蛇。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常用菱花镜、瑶琴、同心绾带、宝簪儿、并头莲、比目鱼、连理枝、御沟红叶、蓝桥尾生和祆神庙的故事比喻爱情。如今这些美好的象征不是碎就是折,不是断就是毁,好不凄凄惨惨,伤彻心肝。这位曲作家虽难以考察姓名和身世,但一连用十个比喻,语气如急风骤雨,刻划出主人公不幸的遭遇及绝望的心理历程,曲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力从中可见一斑。
元曲的作家们写爱情故事用博喻,写功名仕途、贪残险佞、人情物态也用博喻。著名作家张养浩,中年以后辞官还乡,过起栖山憩水的生活,其原因在他创作的小令[沽美酒兼太平令中可见端倪: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
观,哪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张养浩直言敢谏,针砭时弊,是个好官清官。好官清官在个
那个社会,有多少人不与屈原、伍员、项羽和李斯的结局一样?张养浩以历史典故为博喻,很有厚重感。张养浩还有一首[沉醉东风,用六个历史悲剧作比喻,形容仕途之险。张养浩借古讽今,抨击元朝的政治黑暗,并道出所以归隐的原因:
班定远飘零玉关,楚灵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黄犬悲,陆
机有华亭叹。张柬之老来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懒。 张养浩用班固、屈原、李斯、陆机、张柬之和苏轼仕 坎坷命运多舛甚至无辜受戮的惨象,为自己退隐作解释。张养浩的一生三次出仕两次退隐,最终还是忠心耿耿,死于任中,这又是一种解释:正因有拳拳报国之心,才有愤世疾俗之感。以上张养浩的两首元曲,借古喻今,都体现出“曲如赋”的特点。这两首元曲所用的博喻,有似于中国古代散文博喻的特点,如果读读庄周、东方朔、韩愈的文章就可以得到印证。
乔吉有首小令[卖花声,提出对功名富贵的看法:“肝肠百炼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青灯竹篱茅舍。”乔吉终身不与统治者合作,他把功名视为杯弓蛇影,富贵视为庄生梦蝶,因此意志坚如铁,宁可过着竹篱茅舍穷苦生活。乔吉与张养浩可真谓同工异曲,把混浊的封建社会所贩卖的功名富贵不仅看得精透,而且用博喻表达得淋漓尽致。“炉间铁”、“枕上蝶”、“酒中蛇”,三个比喻来描写同一个思考,同一个心路,也是博喻。
最有意思的是薛昂夫写的一首[塞鸿秋,对那些追名逐利者的讥诮: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
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一边汲汲于功名利禄,一边假惺惺地说要辞官,薛昂夫用极为生动形象的四个比喻,他的笔下是一幅活灵活现的伪君子的沽名钓誉图。
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元曲“情事言状,无一不肖”。要神情毕肖,就要有高超的语言艺术,就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要巧妙运用包括博喻在内的修辞方法。元曲只所以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此。张可久创作的散曲[红绣鞋,从五个方面比喻天台山之险,在前三句比喻的基础上,后两句用“杜宇”和“飞廉”两个典故作比喻,末了笔锋一转,说出人心比山还险:
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尖。血华啼杜
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
把山川写得惊心动魄,意骇神销,得力于想象之奇,设喻之新。山势如此之险,而与人心之险比起来不足为险。有一种意见认为,前五句是兴,后一句是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兴则环譬以记讽”。他还说“比显而兴隐”。刘勰强调“兴”的作用是围绕所取譬的事物而寄托讽喻,他所说的“隐”,指的其实就是暗比。刘勰的说法很可取。因此,还是称这五个句子为兴中有比或者称为暗比为好。这样,张养浩的[沽美酒兼太平令和[沉醉东风所用的博喻,也就好理解了。
人心的险恶,手段的残忍,往往表现在强取豪夺上。有曲[醉太平,作者已不可考,但其用比喻夸张来形容贪婪成性,暴虐残忍的统治者,给我们的印象是那么深刻: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
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这一博喻由六个比喻组成,形容元代社会酷虐暴政。尤其是语言新鲜活泼,浅近晓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把个极端贪酷的“老先生”刻划得维妙维肖。这首小令堪称元曲中的精品。
白朴,他和马致远、王实甫都是以文采著称的作家。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写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故事,其中第四折有首[ 叨叨令,写梧桐雨声:
一会价紧呵,似玉盘中万颗珍珠落;一会价响呵,似玳筵前
几簇笙歌闹;一会价清呵,似翠岩头一派寒泉瀑;一会价猛 呵,似绣旗下数面征鼙操。兀的不恼杀人也么哥!兀的不恼 杀人也么哥!则被他诸般儿雨声相聒操。
昔日的大唐皇帝,此时已被冷落一边。他只有在梦中与杨贵妃相会,重忆旧情。然而,孤独、凄苦的秋夜,雨声又起,拂去梦境,唐明皇李隆基又回到冷酷的现实世界。变幻莫测的雨声,与 烦乱无边的心续交织错杂,构成一种新的意境。白朴才华横溢,用彩椽巨笔把梧桐雨写得别开生面,他用四个“似”字领起的比喻句重组不同的四个意象,在这些意象之中无不浸透唐明皇自己的情感。
元曲写雨声用博喻,写雁声也用博喻。马致远的《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也是一个爱情悲剧。马致远为汉元帝思念王昭君创造一种氛围:秋夜、幽梦、孤雁、宫殿。第四折这样写雁声:
伤感似替昭君思汉主,哀怨似作薤露哭田横,凄怆似和半夜
楚歌声,悲切似唱三叠阳关令。
在这里,四个比喻交迭复唱,构成一幅悄怆幽邃的图画:一只孤雁凄厉的啼叫惊起汉元帝,汉元帝有叹不完的生死别恨,抒不完的国家兴亡之感。
王国维先生有这样的评价:《破幽梦孤雁汉宫秋》“雄劲”,《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悲壮”,可并称“千古绝品”。白朴和马致远写雨声写雁声所用的博喻色彩纷呈,意蕴繁丰,可称之为神来之笔。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他运用博喻描写的琴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天净沙写道:
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
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老夫人赖婚,崔莺莺心情十分痛苦,聪明伶利的丫环红娘为张生出了一计,用琴声对莺莺进行试探。莺莺并不知这些,所以她猜想,究竟是什么声音在耳边缭绕?王实甫在下面的[调笑令中继续写莺莺的猜想:
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竹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
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听在墙角 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莺莺这一系列心理活动,作者连用八个“莫不是”引发下文来作比喻,刻划细腻,而且意象各异,姿色一新,作家的想象创造力实在让人惊叹。在似是而非、好象是又不是的联类难已的辨析判断后,莺莺终于弄清真象:原来是月下西厢有琴声。紧接着,[秃厮儿描写了莺莺对琴声的心理感受:
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
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 喁。
琴声的不断变化形成不同的意境,此时的琴声已完全与莺莺的心声相融。莺莺是张生的知音,因此她完全进入意境之中。
王实甫用紧紧相连的三支曲子,一口气用十二个比喻构成的三组博喻描写人物心理,塑造人物性格,他妙语连珠,气势若江河激流。“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王实甫就是这样一位名实相副的优秀作家。
博喻,一般来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用多种比喻来写一个事物的各个方面;再是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一个方面;三是用几个寓言故事和比喻交错一起来说明一个道理。周振甫先生的《诗词例话》对此有详细说明。元曲中的博喻,这三种情况都多次出现。
元曲中用博喻写琴声的还有很多,如李好古的《沙门岛张生煮海》。最后,把班惟志的散曲[一枝花.秋夜闻筝中的[梁州介绍给大家,因为筝声如此清越,如此雅穆,又是如此响亮,不仅能听得到,而且琴声已走入人们的视觉,能看得到:
恰便似溅石窟寒泉乱涌,集瑶台鸾凤和鸣,走金盘乱撒骊珠
迸。嘶风骏偃,潜沼鱼惊,天边雁落,树梢云停。早则是字 样分明,更哪堪音律关情?凄凉比汉昭君塞上琵琶,清韵如 王子乔风前玉笙,悠扬似张君瑞月下琴声。再听,愈惊,叮 咛一曲《阳关令》。感离愁,动别兴。万事萦怀百样增,一 洗尘情。
元曲由于运用多姿多彩的博喻,因此对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人们精神面貌,起到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鉴赏元曲,如果留意博喻这一修辞方法,会得到多一份的心理愉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