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544|回复: 802

元朝最经典的10首散曲

[复制链接]

425

主题

17万

回帖

51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华散曲区总版助理兼散曲知识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1560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8-1 06: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元朝最经典的10首散曲:怀古作品占据半壁江山


散曲,作为古代诗歌体裁之一,与古诗、律诗、词并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元朝时,随着杂剧的繁荣,散曲在文学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源自宋词的散曲,以其雅俗共赏的风格,分为小令、套数等形式,深受市民喜爱。尽管元朝之后散曲相对衰落,但仍有一些杰出的作品留存至今。本文将介绍元曲中最经典的10首,从而探寻这一时期文学的精髓。


1.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历史见证的苍凉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朝散曲中的佳作。通过描绘潼关的峰峦、波涛,以及回望西都的伤感,表达了对秦汉时期沧桑变迁的感慨。这首曲子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叹息,深刻反映了当时百姓在旱灾中的苦难。张养浩自己的亲身经历也为这首曲子增添了更多的真实感。


2.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流浪士人的怅惘


在这首曲子中,马致远以“枯藤老树昏鸦”描绘了深秋的景象,表达了自己流浪天涯,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元朝时,汉族文人在科举上的受限导致了许多人投身于元杂剧的创作,而马致远就是其中之一。他以《天净沙·秋思》抒发了对功名成就的渴望和对流浪生活的感慨。


3. 汤式《天香引·西湖感旧》:时代变迁的惋惜


以杭州为题材的这首曲子,通过对昔日繁华与今日衰败的对比,展现了历史的盛衰变迁。从南宋时期的繁荣到元朝后期的战乱,作者以“昔日夜,二十里沽酒楼”与“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作对比,深刻反映了江南地区百姓的生计困境。


4.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从帝王将相到普通黎民
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将视角转向普通百姓,从历史故事中抽离出帝王将相的事迹,真切地描绘了秦汉之际的生民涂炭。他通过列举霸王别姬、赤壁之战等故事,唤起人们对于普通百姓苦难的关注,使得这首曲子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5.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流连夜雨中的困顿

这首曲子以深秋夜雨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孤身羁旅于驿馆的情景。徐再思通过对自己功名未成、父母年迈的忧虑,展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窘迫的生活状态。曲中“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和亲情的牵挂。

6. 王实甫《端正好·长亭送别》:别离时的凄凉

这首曲子以离别为主题,通过描绘长亭送别的场景,展现了离别时的凄凉之情。王实甫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开篇,烘托了别离的氛围。曲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了离别的痛苦,使得这首曲子成为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歌。

7.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描绘深秋夜雨的优美画卷

元好问的《骤雨打新荷》以深秋夜雨为题材,通过对荷塘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曲中“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用叠韵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夜雨中的景象。作者借夜雨之寂寥,寄托对人生的感慨,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卷。

8. 马致远《蟾宫曲·叹世》:对政治风波的苦闷

马致远的《蟾宫曲·叹世》以楚汉之争为背景,表达了对政治风波的苦闷。曲中“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描绘了时局的动荡,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则表达了作者对政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9. 徐再思《蟾宫曲·春情》:闺怨之美妙

徐再思的《蟾宫曲·春情》是一首充满闺怨之美的曲子。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憧憬和对离别的伤感。曲中“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展现了女子的柔情,将曲调推向高潮。

10. 周浩《折桂令·题录鬼薄》:文学成就与时光的消磨

周浩的《折桂令·题录鬼薄》对元朝从事散曲创作的书生才人进行了肯定,同时对文学成就与时光的消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曲中“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不可挽回的感慨,使得这首曲子既是文学赞歌,也是时光告别的悲歌。

这些元曲作品,每一首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传承了丰富的文学传统,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貌。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这些曲子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记录着古代社会百态的镜子。它们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传达了作者对人生、时光、爱情的思考,使得这些古老的音符仍然在今天的文学世界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9 07: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