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28|回复: 102

浅说诗词唱和

[复制链接]

3442

主题

50万

回帖

14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9627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6-19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说诗词唱和

3442

主题

50万

回帖

14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9627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杨海钱
诗词唱和,指一个人作了诗或词,另有相应对答、一唱一和。这是诗词界的一种常见的且有别于其他文化活动的独特的艺术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2

主题

50万

回帖

14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9627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唱和和唱和诗词,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和古歌谣,一唱众和,彼此竞胜。有文字记载后,把前呼后应的劳动号子记录下来,就成了唱和诗的最原始的状态和形式。《诗经·郑风》中的诗歌:“萚兮萚tuò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唱予和女。”即为其证。汉代始有文人唱和之作,汉武帝时的“柏梁体”的诗,就是君臣联句,每人一句,句句用韵,一句一意。真正以诗歌形式进行的唱和,则要到东晋时期陶渊明、刘程之、慧远等人的诗中才出现。唱和诗的大盛,是自唐以后。至宋元,又增加了以词曲相唱和。从唐宋至今,唱和之风不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2

主题

50万

回帖

14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9627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以前唱和,重在内容的相同和情感的相通。宋·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若非今人为次韵所拘也。”自唐以后则更注意格律上的一致了,以律诗和律诗,以绝句和绝句,对声律亦有严格讲究。历代著名诗人大都有唱和之作传世。古往今来的唱和诗作,成功者亦为数不少。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不失为名篇,刘和诗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当然,对那些附庸风雅的浅薄唱和,却是应该鄙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2

主题

50万

回帖

14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9627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唱和诗中的“和"与“答”?白居易在《和答诗十首》的序中,就自己和诗的内容说:“其间所见,同者自不能自异,异者亦不能强同。同者谓之和,异者谓之答。”以与原诗所表达的意思的异同来区分和答。同,就是指对同一事物产生的一种共鸣,虽然诗人的认识有深浅,艺术表现方法有高低,但其基本观点还是一致的,这就是所谓“和”;答者,本意为应对,含有答询、答疑、答辩、答谢之意,不能将“异”简单地理解为某种观点的分歧对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2

主题

50万

回帖

14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9627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唱和是在同一题目之下作文章,同题共作是诗词唱和的性质。但事实上,和作与原唱往往是同中有异,既同又异。因为在同题共作中,每个人的生活处境和所充当的社会角色、思想情感和性格才干以及艺术修养、审美爱好等,都不会也不可能完全相同。题材相同,然去取的角度和方法却可以不同;抒发的思想情感相近,然又会各有侧重;诗意的表达要彼此照应,但又可补、可续、可借题发挥,甚至完全不同;用韵可步,但也可不必受原韵束缚;诗歌风格较为接近,然也时时可以自露本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2

主题

50万

回帖

14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9627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唱和活动的主体来讲,有三种情况:或彼此唱和,赠寄酬答;或唱和前人作品:或自唱自和。个中多为前者,赠答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思友怀人的,有相互劝勉的,有言志述向的,有倾诉际遇的,有怀古忆旧的,还有一些游景玩趣的、谑xuè语戏言的以及男女互表恋情的等等,就是说,能入诗的题材,一般都能用来唱和。也有大量的非酬答的和诗,主要是前人或同代人的某些诗作,或因诗本身的佳丽,或因诗意的感触,或因作者人品的高洁,激发了诗人的诗情,而与之相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2

主题

50万

回帖

14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9627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唱和之作的声韵使用来讲,有和韵和不和韵之分。和韵,又有次韵、用韵、依韵、叠韵等区别:次韵--又称步韵,不仅限用前诗的原韵字,且韵脚的先后次序也不改变。用韵--限用前诗的韵字,但韵字的先后次序可以变动。依韵-依照前诗所用的韵部来押韵,但不一定采用相同的韵字。叠韵-依照自己前诗用过的韵字及其次序,再作一首或数首,即自唱自和。不和韵,有的题名“和”,有的不题“和”字,不要求依韵、步韵或用韵,不过须与前诗的内容有灵犀相通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2

主题

50万

回帖

14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9627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对诗词唱和历来毁多誉少。宋人严羽说:“和韵最害人诗。”明人王世贞则说:“和韵联句,皆易为诗害而无大益。”而白居易则自称其诗中“得隽jùn之句,警策之篇,多因彼唱此和中得之,他人未尝能发也,所以辄zhé自爱重”。“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随园诗话》所论还公,就本人爱好,袁枚老夫子讲:“余作诗,雅不喜叠韵、和韵及用古人韵。以为诗写性情,惟吾所适。一韵中有千百字,凭吾所选,尚有用定后不慊qiè意而别改者:何得以一二韵约束为之?既约束,则不得不凑拍;既凑拍,安得有性情哉?”然而作为对一种文学现象的评介,又不拘门户之见,说:予在转运卢雅雨席上,见有上诗者,卢不喜,余为解曰:“此应酬诗,故不能佳。”卢曰:“君误矣!古大家韩、杜、欧、苏集中,强作应酬诗也。谁谓应酬诗不能工耶?”予深然其说。后见粤西学使许竹人先生自序其《越吟》         云:“诗家以不登应酬作为高。余曰:不然。《三百篇》,行役之外,赠答各半。建自河梁洎李、杜、王、孟,无集无之。己实不工,体于何有?万里之外,交生情,情生文;存其文,思其事,见其人,又可弃乎?今而可弃,昔可无赠,毋宁以不工规我。”故此,应以平常心对待唱和类诗作。诗词的好与否,审视的是其质量和功夫,不可视之偏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2

主题

50万

回帖

14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9627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唱和中,和方往往处在主导地位,故焦点多集中在应酬、次韵和逞才使气三个问题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2 20: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