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对我国的侵略始于1894年的甲午战争。甲午战败后,清廷被迫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等地,并赔款2亿两白银。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日本获得在北京到天津、山海关一带的驻军特权。1905年,日军攻占旅顺又陷沈阳,并在东北展开大规模屠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由对德宣战侵占青岛。1928年,日军制造中国军民伤亡万余的“济南惨案”。1931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并占领东北全境。1932年,日军制造中国军民伤亡数万的“一二八事变”,并派兵进驻上海。1932年,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的傀儡政权。1933年,日军占领热河、察哈尔和河北省北部的大片土地,直逼京、津。 在日本全面侵华前夕,而且是在日军接连占领东北全境、攻陷上海,并夺取北方重地直逼京津一线的情势下,鲁迅应日本友人西村真琴的征请而写下《题三义塔》一诗。 【七律】题三义塔 【小序】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 【诗文】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按语】西村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 这首诗写于1933年,鲁迅的真实用意何在?对此,我们可将全诗分为三部分逐一揭露之。 一.此诗的首联在描述日军杀害上海民众和废墟发现饥饿鸽子的情事,却未对中国人所遭受的蹂躏和屠戮发出一声呐喊和谴责。反之,在接下来的颔联中,鲁迅即以“大心”来表达对日本友人心胸宽厚的赞叹,并认为鸽子死后也会感念善良日本人的恩德。而且在文化汉奸的笔下,日本友人西村真琴是将这只鸽子当做和平鸽,并期待生下小鸽子后,将其作为日中友好象征送回上海。莫此为甚矣!竟宣称要将日本侵华战争受难鸽子的后代作为日中友好的象征,可谓荒诞至极!基于此联可知,鲁迅不仅竭力赞颂日本人的宽厚和善良本质,还欲将日本民众与日军描绘成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在日军发动大举侵华战争的现况下,鲁迅却急于消弭中国人对日本人的仇恨,并试图为自己继续与日本人往来营造更宽松的空间。 二. 在接下来的颈联中,鲁迅认为如果死去的鸽子能从梦中醒来,它定会化作精卫鸟衔石填平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中国的有志之士也应共同抗拒这股仇恨的洪流。然而在文化汉奸的笔下,却刻意将“共抗流”曲解为“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可谓极尽歪曲之能事。此处精卫鸟衔石填海是要填平中日两国之间的沟壑,填平国仇家恨造成的隔阂,就是要填平沟壑中仇恨的怒涛。由此可知,它不是要填平沟壑中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更不是靠精卫鸟衔石来填平的。更有甚者,那些胡乱吹捧鲁迅敢于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而欲将东条舔狗塑造成骨头最硬的斗士,更是滑天下之大稽!基于此联可知,在日军发动大举侵华战争的现况下,鲁迅不仅反对仇视日本人,他还认为中国人应该效法精卫鸟的精神,共同抵制这股仇恨日本的洪流。鲁迅急于消除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不仅是在为自己继续与日本人往来营造更宽松的空间,还在麻痹国人进而为在华日本人营造更友好的生存环境。 三. 在最后的尾联中,鲁迅认为侵华战争结束中日两国人民必将亲如兄弟,所有的国仇家恨都可一笑了之。然而在文化汉奸的笔下,却蓄意将“相逢一笑泯恩仇”解释为寄托两国重归于好的愿望,甚至借此标榜鲁迅的广阔胸襟,真是令人不齿。还有人则将所谓“兄第”和“相逢一笑”诸语,一律解释为鲁迅与西村真琴等几个朋友间的关系,则是妄图忽悠国人。难道前文中的日中友好象征、精卫填海和斗士等等,只是在说几个朋友间的私人关系吗?前面在谈两国人民的关系,却辩称这句是谈朋友的私人关系,无非强词狡辩而已。基于此联可知,在日军发动大举侵华战争的现况下,鲁迅却在描绘战争结束后的美好远景,并急于宣扬中日的兄弟情谊,什么国仇家恨都可一笑了之。殊不知不断制造仇恨的是日本人,而度尽劫波的则是中国人。汉奸鲁迅的忽悠话术,无非是借此打击前线将士的士气,让中国人丢掉民族仇恨去认贼作父,进而接受日本的皇民化教育。 综合上述可知,当日军正在大规模屠戮中国人而日本人正在大举来华开拓之时,鲁迅却假借日本人救助了一只饥饿的上海鸽子一事,费尽心机地写诗颂扬日本人的宽厚和善良,不仅反对仇视日本人,还呼吁中国人共同抗拒这股仇恨日本的洪流,并向中国人描绘了一幅战争结束后的美好远景,大肆宣扬中日的兄弟情谊,并认为所有的国仇家恨都可一笑了之。鲁迅的卖国说辞昭然若揭,并疯狂向中国人发出自虐式呐喊,此等秋田种汉奸贼奴,可谓人人得而诛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