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3

摒弃四个“故作”

[复制链接]

8700

主题

12万

回帖

43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网站管委会副主任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管委会副主任

Rank: 5Rank: 5

积分
433133

终身成就奖

发表于 2023-12-16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摒弃四个“故作”
王永江
    一、立意故作高深
    立意故作高深,什么题目立意都往大了去写,仿佛不写得高深就代表自己没内涵似的。
    比如“天地是牢笼”这个立意,很多人都爱用,写猪、写牛、写虎、写大象,都用它,甚至写任何咏物题目都用这个立意,天地是牢笼,万物是刍狗。立意故作高深,什么题目都用,反而就成为千篇一律了。甚至黄鹤楼、蓬莱阁都用这个立意,这肯定是问题。
    立意为了高深而高深,动不动就忧国忧民,替人类代言,也不好,对联立意往往要切合自己的身份或者自己所处的立场。
广州镇海楼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作者是彭玉麟,抑或他的幕僚?哪个更切合身份?
    对联立意要注意这四个方面:
    1、真情实感
洛阳牡丹(百年孤独)
    忆少年负箧曾经,左邻白傅,右舍邵窝,看花最爱二贤里;
    倏中岁薄游偶至,翠锁津桥,红迷洛浦,问渡刚逢四月天。
注:津桥:天津桥,“天津晓月”为洛阳八景之一。
    洛阳牡丹,不一定非要联系国色天香、国家兴亡、历史沧桑,写自己与洛阳牡丹的渊源或者缘分,反而更有真情实感,更易动人。
    2、独特性
咏头发(莫非)
若春云来马嵬坡前,隐隐何堪柔绕指;
拟秋草立岳家坟上,苍苍犹作怒冲冠。
    写头发,没有直接写,而是用两个典故来切,很有新意和独特性。
    3、鲜活生动
龟(张荣沂)
四海亦何遥,若坚忍堪能量以;
万年则太古,非泰然不足处之。
    写龟,把它的特点慢和长寿抓的很好,表达的很好,非常鲜活生动,给人以很多思考。
    4、把握分寸
张盈科生日有寄(王永江)
年华桃李初过,时人皆说春风好;
花信芙蓉犹待,此日但盈杯酒多。
    给一个刚过20岁的女生写生日联,抓住其青春年华和生日时节寄以美好的祝愿即可。不需要上纲上线扯到寿比南山、上寿期颐等词了,没必要。
    总结一个词,写对联立意要洽切,即恰当、贴切,只有这样才能写好对联之美。
    二、语言故作深奥
    没事非得拽点词汇,甚至很多时候是自己也没见过的词汇,搜过来用,仿佛以此就可以装饰门面,让自己的对联显得高雅。这是一个误区。语言是表意的基础,仅仅为了拽词而忽略了整体的表达清晰和容易被理解,那就是本末倒置。甚至有时候为了拽词,很多字词都进行了错用,那更是得不偿失了。
    关于语言运用,吴恭亨有一句话很出名,他在评江峰青二十四桥联作时说:都是寻常字面,一经名手烹调,便若清脆可口。我想这就是我们对联语言应该追求的最高标准之一吧。
扬州二十四桥(江峰青)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对联语言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1、古朴
    对联是一种基于古代汉语进行文学表达的文体,因此语言一定要古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干体作品没有丝毫文学性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用的都是现代汉语表达,因此写出来的作品就缺乏应有的美感而更像标语。
    古朴一方面体现在用词讲究,举个简单例子就可以理解,能用“品茗”就不用“喝茶”,前者是书面文学性语言,后面则是现代口语表达。另一方面体现在表达精炼,这个可以跟诗词去学习,表达绝对不能有赘语,甚至需要有很多省略倒装等手法,使语言充满张力。举一个例子大家体会。
题荐福寺衡岳暕师房
韩翃
春城乞食还,高论此中闲。
僧腊阶前树,禅心江上山。
疏帘看雪卷,深户映花关。
晚送门人出,钟声杳霭间。
    春城乞食还:介词省略,从春城乞食归来。僧腊阶前树,禅心江上山:动词全部省略。
    疏帘看雪卷,深户映花关:倒装+省略,疏帘为了看雪卷着,深户大门映着花关着。
    2、自然
    古朴是一种语言的表达习惯,而不是为了诘屈聱牙,古朴更要做到自然,不然读者难以理解。自然的语言更易于作者写景状物、表达情感而产生动人的力量,这是一种相辅相成。
安庆大观亭(岳障东)
    东流江海汇,揽此地一亭风月,休忘却几辈乡贤,百战余生,鹅鹳千军雄剑泪;
    南宋古今悲,拚吾家两字精忠,难撑起中原孱局,九州大错,龙鼍万派怒潮声。
    联虽长,但语言很自然,个别词语用典,只要知道其含义就完全能明白作者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因此,语言是立意的基础,而不是故弄玄虚的手段,不要颠倒方向。
    3、用典
    很多人听到用典就抗拒,很多老干体也是用这一点攻击文学性对联。要记住,用典不是掉书袋,而是文学表达的手法,是文学素养的传承,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
扬州二十四桥(江峰青)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这副联作读起来自然易懂,但其实化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王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另一个则是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它增加了阅读障碍吗?没有,反而增添了无尽诗意。所以用典不是洪水猛兽,胡乱用典才是不可取。
    最后,强调一点,对联的文学性,语言是关键,要想写好对联,先过语言这一关,诗词、古文则是最好的老师。领会到语言的魅力,才不会写出诘屈聱牙或者味同嚼蜡的作品。
    三、表达故作繁复
    文字是为表达服务,表达是为立意服务。写联是要用最准确的文字,完成最清晰的表达,实现最想要的立意。这个关系要理清楚。当下很多人写联,表达上过于追求繁复,又习惯堆砌铺排,想在表达内容上展现水平,结果句式也搞得很复杂,最后完成的作品思路不清晰,重点不突出,表意不明确,达不到优秀作品的标准。
    表达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简练
    简练,最重要的是抓住重点,跟立意无关的内容一概不要。现在很多人写联习惯写老长,句式复杂,还习惯用自对,铺排。这些情况在立意需要的时候采用都不是问题,但立意不需要的时候去做,就是啰嗦、累赘了,就像臭婆娘的裹脚布,不招人待见了。古人的优秀联作,无论长短,表达都是简练的,基本没有压缩空间的,因为作者知道怎么表达是最适合实现自己想要的立意。
平山堂古联
    几堆江上画图山,繁华自昔,试看奢如大业,令人讪笑,令人悲凉,应有些逸兴离怀,才领得廿四桥头箫声月影;
    一派竹西歌吹路,传诵于今,必须才似庐陵,方可遨游,方可啸咏,切莫把秾花浊酒,便当作六一翁后余韵流风。
    此联虽长,但表达非常清晰,而且每一部分去掉都会影响整体的表达和立意,这就是简练。
    2、清晰
    清晰,主要是说表达逻辑。写诗有起承转合,写联也要有脉络。堆砌、铺排就会影响到表达的清晰性,就好比理顺一根线,中间突然多了一团乱线疙瘩,影响整体气脉。如何做到清晰?思路清楚、表达流畅、句式配合。
秋风楼(王永江)
    西风从绝塞吹来,感木落云飞,地接大钧无限力;
    逝水把英雄淘尽,忆楼船箫鼓,时维元鼎四年秋。
聚燕台怀古(王永江)
    红妆早谢,红叶初飞,歧路暂勾留,欲卜云程还作客;
    黄帝陵荒,黄金台渺,周天奈寥落,无端燕语又鸣秋。
    采育东南二十里,有埠高丈,广三四十尺,曰聚燕台。岁秋社,燕辞巢日,京畿城村燕,必各将其成雏数千百聚此台,呢喃竟二日,然后乃能去之,为话将别,为语约所群归也。
    3、扎实
    扎实,体现的是文字基本功,我在第二点“语言”那块说过。表达除了简练、清晰之外,当然要求朴厚、典雅、有文采,等等,这些是文学作品所必须的。而这些基本功却正是现在很多创作者欠缺的。大家很多人阅读量有限,学习古诗文时间不足从而储备不够,不能很好地发以成言。这需要的是积累。
读父亲手札之族谱补文(李晓娴)
    二十年来家室,有生、有殁、有婚、有学,即今小字摩挲,试与辨心中滋味;
    四五户之柱梁,曰砥、曰擎、曰镇、曰持,已此白头憔悴,将谁补身后文章。
    总之,表达考验的是文学基本功,大家想创作好对联,不能绕开这一关,一定要厚积薄发。
    四、题目故作新奇
    有人曾荒唐地说过,看你的题目就知道对联写得不好。当然逻辑不通,但不能否认当下各个平台对联活动出的题目越来越偏重“新奇”了。这就如同毕业论文题目一样,不能跟前面的重复,因此题目越选越无路可走。对联题目也有这个趋势。不用说别人,中国楹联论坛加对联中国,组织活动仅20年,对联题目出了上千个,有人笑称全国的景点都被出完了。这种情况下,很多平台出题目就只能往偏往怪走,广大创作者也就只好跟着写。
    清人对联种类并不多,题署、贺挽为主,其余赠联、感怀、戏谑等为辅。民国期间又多了很重要的时政联一类。当即网络对联发展之后,题材种类更加丰富,贺挽、题署、感怀、赠联、题咏、时政等均极大丰富。有些平台出题目,仿佛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用来写对联了,出门骑个车、摔个跤、看个飞机都写成对联,大有过犹不及的趋势。
    在我看来,对联创作在题材方面可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创作主动性
    对联作为文学体裁,用以抒发情感、心怀肯定没问题了,因此做到“我手写我心”很重要。但当下很多人写联仅仅是被动创作,哪里出个什么题目就去跟风写,仿佛是在完成任务一般,没有自己的主动性。而最应该的是,自己去哪个景点游览或者碰到感兴趣的题材去主动创作,这样才可能更易于写出动人的作品。文学不是一种纯竞技类活动,千万不要被比赛牵着创作走。即使古人写题署联,很多都是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进去,才显得动人。
西湖九曲桥亭(俞樾)
    记故乡亦有仙潭,看一样湖光,添得石桥长九曲;
    至此地宜邀明月,问谁家秋思,吹残玉笛到三更。
    此桥或并无太多故事可说,而作者融入自己,顿时让表达鲜活和有独特性起来。
    2、注重创作实用性
    对联与诗词比很大的一个不同就在于其广泛的实用性。在现实生活中,它的实用功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机会。婚丧嫁娶、生日升学、亭台楼阁悬挂、日常题赠等,这些题目更是考验作者创作水平的试金石。既要写出真情实感,又要把握好度,把这些实用的联作写出文学性,才是真正的传播对联之美。
挽季弟国葆(曾国藩)
    大地干戈十二年,举室效愚忠,自称家国报恩子;
    诸兄离散三千里,音书寄涕泪,同哭天涯急难人。
挽弟国华(曾国藩)
归去来兮,夜月楼台花萼影;
行不得也,楚天风雨鹧鸪声。
    二作一沉痛,一飘咽,洗尽时世铅华。
    按,国葆以战金陵积劳陨命,卒谥靖毅,国华则从李续宾战死三河镇,谥悯烈,读“诸兄离散”之句,有以知其言哀矣。
    3、把握创作时代性
    有很多老干体作者攻击文学性对联说你们不具有时代性,一味地泥古,虽然失之偏颇,但也说中了不少作者的问题。真正的创作应该是用复古的文学手法写出具有时代特点的作品,这样才会延续对联的生命力。很多人写联,不管任何题目,都写得仿佛他就是个古人,不食人间烟火,不是生在二十世纪,这样确实就会与读者的理解脱节,而且写出来也没有太多意义。最高妙的手法是用文学的语言写出题目的时代性。
申报(温本理)
    据真实事,作自由谈,喉舌其功,不唯唯,方振振;
    发以新闻,申从正道,文章所向,立懦懦,醒芸芸。
    作者写民国时期的报纸,并没有拘囿于当时这个报纸怎么来的怎么去的这些细节,而是提炼出申报的办报精神,而这种精神是我们当代新闻人也应该去坚守的,这样就让它有了很好的时代意义。
    总之,对联写的好不好,能不能越写越好,如何选择题目以及如何把握题目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在选择题目上增强主动性,应该能越来越做到“我手写我心”吧。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3468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2-16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卷有益,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3468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2-16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3468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2-16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更喜此联,数字对尤为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1 02: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