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今日加沙(次韵毛主席) 寒风咽,天涯何处寻圆月?寻圆月,楼台俱倒,亲人伤别。 这般光景移时节,主人被匪将除绝。将除绝,谁持公道?谁家城阙?! 忆秦娥•加以冲突中失去孩子的父母 寒城咽,残楼不见悬空月。悬空月,弹头如雨,硝烟飞血。 抱娃尸体胸肩贴,别娃尸体肝肠裂。肝肠裂,人权何在?霸权谁灭?! 忆秦娥•四顾找不到亲人的巴勒斯坦儿童 寒宵咽,尘灰暗了家乡月。家乡月,亲人安在?稚娃谁接? 此乡即值新秋节,浓烟黑雾生机灭。生机灭,娃儿冷饿,孤身何歇?! 评:诗之大者,忧国忧民。当代生在地球村的诗人词人们因网络信息的发达与迅速,因行旅见闻之广阔,便将国内国外尽收笔底,以激烈的情感拥抱天下受苦受难的苍生。夏爱菊这三首同调的《忆秦娥》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特点。在这三首词中,她精造细节,逼真地反映了加沙的动荡,加以冲突中失去孩子的父母的悲惨境况,和四顾找不到亲人的巴勒斯坦儿童的戚情。词中细节描写惊心动魄,如:楼台俱倒,亲人伤别。 如:寒城咽,残楼不见悬空月。悬空月,弹头如雨,硝烟飞血。 貌似夸张,其实一点不夸张,加沙和加以冲突的现实情况是血写的。再比如:抱娃尸体胸肩贴,别娃尸体肝肠裂。真令人惨不忍睹,痛断肝肠!还有:寒宵咽,尘灰暗了家乡月。家乡月,亲人安在?稚娃谁接? 此乡即值新秋节,浓烟黑雾生机灭。生机灭,娃儿冷饿,孤身何歇?! 词中的颜色都是黑色的,冷酷的,压抑的。词中有那么多的问号、感叹号,当然还有词意中的省略号。词中没有任何的委婉、冲和、缠绵,只有血泪的文字,和文字的血泪。杜甫有一首诗《彭衙行》,诗中写道:“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诗圣用典型的情感、典型的场景,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世乱飘荡和人文震撼,不发议论,而字声如钟激荡天地。夏爱菊除了逼真地描写叙述外,还写己情怀,直发议论:谁持公道?谁家城阙?!此其一;人权何在?霸权谁灭?!此其二;家乡月,亲人安在?稚娃谁接?此其三; 生机灭,娃儿冷饿,孤身何歇?!此其四。她一而再、再而三地直抒胸臆,发射议论,实在是怒不可遏的词中呐喊。作诗作词如果纯写景记事,似乎会流于轻浅,诗(词)人应当“我手写我心”,擅于个人怀抱、情感的抒发,大可以“怒发冲冠”,大可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诗心的厚重,也是情理的厚重,还是现实和历史的厚重。所以,议论得法,诗(词)为之厚,厚在心,在怀抱,在志,在情,在理。 真的诗(词)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夏爱菊用她慈母的情感记录着当今世界某些地域的动荡和悲惨,她用慈母的词句抚摸着那地、那些父母、那些儿童的伤口、血泪和尸体,她用慈母的心口呼唤和平、和谐,加沙可听见?加以可听见?巴勒斯坦可听见?霸权者可听见?恶魔可听见?为了和平,让我们心连心、手拉手。历史会告诉我们:终有一天,和平会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诗(词)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