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3-3-31 22:15 编辑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唐代〕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灵澈上人,浙江会稽人,俗姓汤,自小灵慧,热爱学习,跟佛有缘,心游方外,不肯做凡夫,童年在会稽云门寺出家了,法号灵澈,字源澄。灵澈爱好诗歌文章,跟严维学,进步很快,又得名家刘长卿、皇甫曾等人的赞许,小有诗名。后由与皎然相识,得皎然赞赏,声名始震。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贬谪南巴归来,失意待官,心情郁闷。当时灵澈诗名未著,在江南云游,心情亦不甚得意。润州逗留后,将返浙江云门。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上殊途同归,共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临别时,刘长卿感赋此诗。 诗作清新澹远,融情入景,画面感很强。诗中将人物(灵澈)放在斜阳青山、晚寺钟声的充满幽静灵致的环境当中,以突出灵澈独自归去的落寞形象当中。诗中的情感体现得淡泊幽隐,不着痕迹,主要方式是营造意境,在意境中渗透情感。因此,除了一个很必要的“独”(灵澈是一个人归去)外,并没明显体现送别情意的词汇出现。一切显得闲淡悠远,意境深邈,具有深刻的禅家意味。灵澈独自归去的形象虽有些落寞背影,然却又是那么萧然恁自,仿佛他的身影渐渐融入并消失在青山晚照当中,不留痕迹。 “苍苍”与“杳杳”两个重叠词从视听角度来写。“苍苍”是画面背景,是有形的色,“杳杳”是无形的晚钟声从竹林寺远远飘来。诗人以“禅”意来营造意境,清幽的竹林、昏黄的斜阳、深山的寺庙、晚课的钟声,加上荷笠的山人、渐远的归人,人与景完全融合,这是一种怎样的意味呢?除了禅家意趣还能是什么?诗人并未刻意刻画人物的形象,只是用清澹的语言把画面描述下来,意趣自生。 那么诗人送别的情感如何表现出来呢?除了融情入景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诗句未表达出来的意味,或许这就是一种“诗外之旨”,即诗人自己送别时瞩目灵澈远去时的目光。一个“远”字似乎暗示诗人对灵澈离去时自己的些许的怅惘。 戴容州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本是用来形容李义山之诗的。但是其中又含有古人鉴赏诗歌注重心灵感悟的思想。也就是说,品鉴诗歌,有时不能单纯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而应该用心灵感悟的方式去体味“味外之旨,象外之意”。或许这首诗所包蕴的禅家意味就是所谓的“诗外之意”吧。 (摘自《品诗卮言》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