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交流班第二讲 一、辞赋之文化魅力 《汉书艺文志》在讲到赋时引用《毛传》曰:“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上节我们已谈“不歌而诵谓之赋”,今节我们便以其后半句“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作为开场白吧。大夫,这职务相当不小矣。在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下之官员才原不过卿、大夫、士三个层次啊。当然上头说的赋,是赋诗,也就是说朗诵《诗》。咱就不管是他初见她时,便朗诵《诗经》现成的第一篇“关关雎鸠”啊,还是她初见他时,便即兴创作而朗诵“你有几个好妹妹”啦。总之吧,他和她都赋诗了啊,他和她都厉害着呢!咱们的赋就这么来的,咱们中华民族也是这么来的。赋是钻戒呢!自古善赋者均为大家,是古时候一个时代最优秀的他和她!于今辞赋就如同王谢堂前之‘玄鸟’,飞入了吾侪寻常小白褂的领子,飞入了吾侪小小吏的电脑QQ微信论坛,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成为精神贵族,也没有理由不接过1919年前的接力棒,挽救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用我珏伶小妹的话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现在已呈现出“旧时王谢堂前‘赋’,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良好形势。对于爱好辞赋的人来说,习赋有很多用途:用渊博夯厚底蕴,用高雅刷新形象,用精品消弥浮躁,用精深提升品位,用文华抒张情志,用才气征服环境,用文酬优化生活等等等等。 二、下面我们交流班将重点研究学习骈赋和律赋 1、为什么我们把重点学习交流的对象,定为骈赋和律赋呢?这是因为:一则汉大赋乃上古声韵体系,兼之其汪洋恣肆之下,难免有调书袋之嫌疑。那时文人做赋,对仗意识才初见萌芽而未出土,是散句为主,句式方面不足观也。其如此多生僻字,内容则夸大其词,篇幅亦长,年代亦久。也倒不是因为我们有甚妄自菲薄想法,觉得我们“研究”不了,而是因为我知道众兄弟姐妹对这汉赋感兴趣的几乎没有。所以汉大赋咱不做重点来交流。二则骚赋因为太过偏重于情感的原因,其表现手法更如诗。句式呢,有兮字在句当腰、第一句尾、第二句尾,这么三种形式。大伙情感来了、感喟来了,只要能掌握这三种基本句式,对这骚赋基本不用学,也能兮来兮去。况且在以后交流骈赋律赋过程中,捎带着也就能交流的到。所以骚体赋也不是我们重点专程交流的对象。三则文赋(咱这里指欧苏式新文赋),对于《阿房》、《秋声》、《赤壁》相信大伙都研读不知多少遍矣。除了这三篇外,上节亦提到黄山谷、张文潜各有几篇,大伙有空不妨读读。除了这些篇章,真想不起这一体有甚古贤佳作来!一言以蔽之,这个古文化运动,打压六朝骈文而捎带产生的“赋家族新成员”一直处在一个“跟屁虫小弟”之位置。综合以上三点,所以我们将我们交流的重点放在骈赋、律赋。正如清贤吴东昱序《赋学指南》曰:“虽只就时下律赋细为指示,而于骚、古诸体概未之及。然初学之士,得此一编伏而读之,赋中诸法,了如指掌,不俟面命耳提,自可抽黄对白,又何法之不易知,赋之不可学哉!” 2、学习律赋当先学习骈赋,学习骈赋当先了解骈文 1)、什么是骈文?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就文体特征而言,骈文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骈文讲究对偶,并且在句式上多用四六句式,所以骈文又称为“四六文”。第二,骈文讲究平仄,追求平仄配合,是骈文文体的特点之一。(当然是在沈休文等人之后,始如此也。)第三,骈文一般注意征事用典和辞藻的华丽。 如六朝作家庾信的一篇作品: 谢赵王赉白罗袍裤启某启:垂赉白罗袍裤一具。程据上表,空谕雉头;王恭入雪,虚称鹤氅。未有悬机巧绁,变缪奇文,凤不去而恒飞,花虽寒而不落。披千金之暂暖,弃百结之长寒。永无黄葛之嗟,方见青绫之重。对天山之积雪,尚得开衿;冒广厦之长风,犹当挥汗。白龟报主,终自有期;黄雀谢恩,竟知何日? 这是庾信为了答谢北周赵王招赐给他一身棉衣而写的一封信。这在六朝骈文中属于短篇,却是一篇典型的骈体文章,可以从中看到这种文体的一些特点: 一是全篇文章都是用对偶句组成。这篇文章除“某启”下一句是散句外,都可以分为上、下联,而且字数、结构和词性完全对称,如“程据”对“王恭”(人名),“千金”对“百结”(数字),“白龟”对“黄雀”(动物)。 二是对偶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初期骈体文,以四、六字句为主,其中也往往掺杂五、七字句;齐梁以后,特别是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定型化了。(窃谓珏伶小妹当时此处所谓“四六”之本意,并非言后世骈文不能5789字骈句之意耳,而是言后世骈文一般很少再有“五言七言”诗句也。咱们此老教案一传再传之下,数年来,吾观有个别姐妹对此“四六”问题之理解狭隘矣、局限矣!故特注此一笔。) 三是在声韵上。骈体文讲究平仄,是从齐、梁开始,而形成于盛唐,唐以后在格律上更加严格。 四是在用词上注重藻饰和用典。在庾信这篇不到二十句的短文,就用了八个典故。如“白龟报主”,用的是《幽明录》中,邾城人买龟放生,后来得到善报的事。 于此再谈下典故:“典故”一说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据《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载:“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依据《辞海》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典制;二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典故的释义要比掌故宽泛得多。一般来说,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间化、俚俗化、口语化;典故则更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典故有很多种,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庆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宗教故事或人物、寓言逸闻、成语故事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等。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处事为人,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一个个简短的典故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鸿门宴”让我们了解到楚汉争霸时的一段历史;“吕蒙正赶斋”让我们品味到了世态的炎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让我们知道了李后方被杀的真正原因;“苛政猛于虎”揭露了统法者暴政的可怕;“死诸葛吓走生仲达”让我们见识了诸葛亮的智慧;“牛角挂书”堪称历代读书人的榜样;“欲速则不达”留给我们的则是意味深长的哲理。 典故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浓缩的历史,是语言的精华。我们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典故,就会使语言变得精辟、凝练,更富于感染力,特别是我们今后的赋创作,如适当运用典故,则可以增大文章表现力,用有限的词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收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之功效。 2)、骈赋 骈赋,又称“俳赋”。“骈”即对偶的意思,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骈(魏晋六朝之骈赋基本无隔句,故如此说),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骈赋的体制特点是,通篇对偶,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如对联串缀成文。(因为楹联一般虚字极少,而骈赋讲究用虚字,所以曰“犹如”。) 3)、律赋 指有一定格律的赋体。其音韵谐和,对偶工整,于音律、押韵都有严格规定。为唐宋以来科举考试所采用。后世便通称这类限制立意和韵脚的命题赋为“律赋”。 3、组成辞赋的基本元件 我们知道,任何文章都是由字成词,由词成句,由句成层,由层成段,由段成篇。而骈赋律赋呢,则还需要在“由词成句”和“由句成层”之间,再加一句“由句成骈”,然后始“由骈成层”!所以我们的交流,便从骈句开始。因为组成骈赋律赋的基本“元件”(除散句外)就是各种骈句。 1)、什么是骈句?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含三字成句相骈对、四字成句相骈对、五字成句相骈对、6---9字成句相骈对。 《阿房宫赋》中大量运用骈句,句式整齐,声韵和谐,辞藻华丽。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此篇开篇句句用韵,此为古偶对也!) 骈句的写法我们将在以后的课程中与大家作专门交流 2)、什么是散句?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又称漫句! 3)、什么是对偶?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揩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如大家很熟悉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其中的对偶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南洋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对仗与对偶于概念之外延上,似乎略有不同,对偶只是上下联表现文中的一部分内容。而楹联的上下联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称作对仗。大多情况下,谈对仗与对偶不必如此严谨,基本通用亦勉强可。 三、“赋”的味是怎么来的? 在大伙初习作赋之时,相信大伙皆遇到赋师或其他较高赋水平赋友,批判某某句“诗气”,某某句“犹欠赋味”等等。何谓赋味?换句话说,如何才能“有赋味”呢?事实上,其实赋味不过根源于“骈句”与“近体诗句”不同的朗读节奏而已矣。而这个节奏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的,除了要符合传情达意的基本要求,更不能出现“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之类笑话,到底是“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啊?还是“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啊? 【一】骈句与诗句的区别: 骈句与近体诗句的区别是什么? 突出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节奏点不同 二是是否有虚词 三是是否有领字 【1】节奏点不同 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 在辞赋中,则是指在吟诵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每个节奏的最后一个字称为节奏点。 节奏是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形式的美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无论是诗还是骈句的节奏划分在现阶段一直就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骈句与律诗两者的区别在于: 律诗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基本是“尾三字连读”。骈句则多是“尾两字或四字连读”。(此所谓“诗尾三,骈尾二”也!对于“骈尾二”吾侪亦需要辩证思索,一则因为古贤名篇间亦偶有“骈句尾巴亦三字”者,二则因为今日地方赋之众多景观名亦多以三字为多,故唯有辩证思索,方可应对新挑战、新需要也。如何不减赋气,又能与时俱进,也恰恰是吾侪当探索处也。) 接下来我们来对比一下: 五言近体诗的阅读节奏,一般有两种:一是“二二一”或“二一二”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二是“二三”节奏: 如《留别王维》中的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尾三字连读。 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起句: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微风岸”、“独夜舟”这样的句子是不可分割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些句子,都是诗的节奏大家都可以归纳成“二三”节奏这样的例子不多举了。 我们来看看五言骈句的阅读节奏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我们再来看看 七言近体诗节奏 七言近体诗的节奏亦是在四言的基础上直接向后面扩展一个大意节,增加一个三字的吟诵节奏,所以七言诗的节奏大抵是“四三”或者“二二三”两种: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我们再看七言骈句:七言骈句的节奏则是在六言基础上加虚词而得 1,栖迟‖每亲乎‖上善,勤苦‖方资乎‖先觉。232 2,碧树之‖珍禽夏语,绿窗之‖瑞景冬曦。34 3,爱涅者‖必染‖其缁,知白者‖咸守‖其黑。322 4,冰开而‖淳漆‖重重,石映而‖元圭‖片片。 5,牝马‖驯致於‖坤德,群龙‖利见於‖乾元。232 以上例子看出:这些骈句中,一般没有“尾三字”连读的节奏。 七言骈句的节奏较为复杂,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三二二”“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等等 【2】:虚词在骈句中广泛地运用: 诗句几乎没有虚词,而骈句除了三言、四言句外,要尽量用虚词。即从五个字的句子开始大多都有虚词。加上虚词后便会有赋的味道 在初高中时我们学过了虚词,大家还记得有哪些么? 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 19安、20但、21耳、22夫、23盖、24故、25或、26即、27既、28然、29虽、30遂、31惟 维 唯32已、33矣、34犹、35哉等 我们先来看如下句子: 驾//一叶之//扁舟 虚字:“之” 寄//蜉蝣于/天地 虚词“于”字 设象以/启圣,宣精以/昭德。以是虚词 偶圣则/呈祥,逢昏则/显咎。则是虚词 缭绕于/千山/之峰, 飘颻于/一野/之毯。于、之是虚词 大家注意: 因骈句中多用虚词,故此它的节奏划分规律有: (1)虚词的后面是一个字的,虚词在节奏点后面。 (诵//明月//之诗); (2)虚词后面是两个字(或四个字)的,虚词在节奏点的前面(驾//一叶之//扁舟)。 换句话说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虚字后暂顿。 如: 六言:半叶舒而‖岩暗,一花散而‖峰明 七言:碧树之‖珍禽‖夏语,绿窗之‖瑞景‖冬曦 八言:当‖翠辇黄屋之‖方行,见‖金树玉叶之‖可数 (3)虚字在一句之中段时,可根据意节划分,有的可并入上节,有的可在中间独立成为一个节奏。 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北辰正‖而‖众星拱,东海深‖而‖百川赴 大家注意一下这是“三一三”节奏。 它们与诗句的尾三字连读的特点是有区别的,其中的单字独顿之处,在诵读时,需要比通常的诵读节奏的暂顿部分要拉得长一些,几近于逗号的停顿时间,这种句型我们把他看作是将两个三字句用虚词连接在一起。大家试试,去掉虚词“而”,我们将其改为三字句: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北辰正,众星拱;东海深,百川赴。是不是变成了标准的隔句?什么是隔句我们以后还会讲。(江湖皆平,马蹄未出,岂是隔句耶?况纵然江湖二字一平一仄,能顺利构此3*4句,此原不过因吾侪今人之赋较长,故谋此句式,多一种句式而已矣。此3*4之所谓隔句者,东未尝见诸前贤也!) 就此问题,我曾与彩仙小妹做过深刻探讨也。当时小妹某篇有句“驻金滩,帐篷支而炊具备;聆浪石,地毯铺而林鸟鸣。”吾曰:此句贤妹如此谋之,窃以为不佳也!盖因地毯铺与林鸟鸣,无必然联系之故耳。认真论来,如此7字挑担便不佳矣。妹道:未细思之故,未太留意耳。兄长之意,如何谋之则善?吾曰:无关甚搭界,谋出联系来,则佳。比如“坐地毯而闻鸟鸣”,便于小用狡黠之间,产生联系矣!妹善之。东复曰:贤妹可知愚兄抓此小题而言之,何意乎?妹曰:知之。兄欲细言上月所论俗称“挑担子句”者也!东曰:“坐地毯而闻鸟鸣”,此乃“貌似挑担子句”,而事实“未挑担子”也。苟谋句真做挑担之为,句则“丑陋”矣。恰若天平之两头也,既然左右同重,何必非中间非多一“虚字”或者半虚字耶?妹插言道:虚字乃天平之支柱也!不可乎?东乃指王子安该句曰:贤妹细看“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勃亦挑担,架天平矣。盖因”襟三江,带五湖”,乃并列对举;“控蛮荆,引瓯越”者,亦是。故曰其挑担!然,苟曰“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可否?不可也!然以吾侪之才智,已领悟挑担之丑,古贤大家自然更深谙之。谙而用之,何故耶?妹曰:莫非一字动词在前,则愈加灵动乎?东笑曰:动词在前则灵动之谈,岂尚需吾侪兄妹费时而论者哉?以愚兄之意揣度之,勃之所以挑担,原因在乎四物——三江、五湖、蛮荆、瓯越,江字平声,马蹄难出。故以“挑担句”解决此矛盾也!妹欣然而问:不然则不用,然否?东答:然也,亦不尽然也。吾侪于此认识基础之上,比如因“县名多皆俩字”,且定位某地,其四周无一地之名恰中所用之韵目之时,比如吾侪定位此“枫桥”而大致曰“绍兴南而诸暨北,宁波东而丽水西”之类,而大致曰“绍兴隔而诸暨阻,宁波屏而丽水流”之类,此“难局”则迎刃而解矣。假若无合适之地名尾巴(韵字),用一合适之动词类词语,岂不简易并有效间,解决“较难办”之地名问题矣。“坐地毯而闻鸟鸣”者,貌似挑担子句,而事实上非挑担子也,因其前后有因果关系之故也。是故“貌似挑,可以用,并且大用;真挑,句则呆矣”!窃以为苟非遇以上种种之困局时,不用之,可也! 总之骈句的节奏计划分,除了尾段上是二字或者四字的节奏外,句子的其他部位节奏计划分是丰富与多样的。 关于虚字,当今大部分教案写的不好。导致今日有好多兄弟姐妹做赋时候生硬滴“求上下骈的虚字不同”,这其实很错误,以至于病句连连!事实上虚字,或连或转,或判定,或指向,皆有其含义在焉。也不是一律无意义也!明明上骈与下骈之句式同,用我们今天语法说,两句乃对举之关系。即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比方这个句子,两个“之”字之用法,分明就今日之“的”字,乃前词修饰后词,是定语和主语之衔接,怎么可以不解句意而求其不同耶?首先欲求虚字之不同的上骈与下骈,其句意,用今天话说、翻译成大白话,首先得充当着句子的不同成分才能做的到!!昔姮娥/服仙药于俄顷,指阴灵以驰骋。这个句子怎么翻译,哦,不太好翻译,为啥能做到虚字不同,还是不同,也许还是不好理解。还是用咱浅显些的句子当例子吧,“盐城者,乃淮夷之故地,因盐业而得名。”这翻译咱就不翻译了。两个虚字之前后的词语,用今天的语法分析,在句子中就分别充当着不同的句子成分。再入同篇第二段有几句:溯夫煮盐兴隆,生民依赖。为运输之务所需,开曲折之河若带。便勾连阔野以碧波,交易白盐于激濑。白帆点点,樯橹之往来;黎庶纷纷,渔耕乎内外。“所”和“若”就不同,这好理解,不必言之。“以”(用)碧波来勾连阔野,“于”(在)激濑里交易白盐。显然虚字之不同,是因为衔接的句子成分不同啊。白帆点点,(是)船“的”往来;群众纷纷滴,“在”河内打渔,“在”河外(河边)耕地。翻译成大土话、大白话,之所以能虚字不同,也是因为虚字衔接的句子成分不同也!所以才能做到“虚字不同”!!虚字,在赋里,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学点!我们任何人(包括赋界的一流、超一流赋家)都要孜孜不倦地思索、求索。 【3】、 骈句中可以有领字: 诗没有领字,骈句可以有领字。如: 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映/弁峰/之峻,润/湿地/之清 注意:领字单独一个节奏。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由此看出:非常丰富多变的阅读节奏与各种句式,正是骈句的魅力所在。也正是这样,才能使一篇长达数百字的赋文,在阅读时不显得呆板。 接下来我们再简单说一下平仄 【二】对偶及平仄: 1、对偶: 有些朋友提出了质疑,如:“客舍并州已十霜”为什么要列成散句? 这是贾岛《渡桑乾》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是诗中的一句 但是如果他出现在赋文中没有对偶句。也要列入散句之列,在上讲的课中我们交流了对偶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故此,这句诗仅是一个单句,也应列入散句。 对偶是赋文最基本最主要的艺术特征 除使用最多的是四六言句外,还杂有其他形式,因而灵活多变、“五色斑斓”。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等等。这些例子说明: 赋中特别是骈赋中除了主要句式为四言句和六言句外,还有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八字对、九字对、四六对、六四对、六六对、四九对、十六对等等。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们将系统地学习 2、平仄: 平仄,大家在学习对联、律诗时都学过了,那么在辞赋中也要求: 句脚须平仄交替,上下两句节奏点须平仄相对,辞赋的声律平仄不可与诗歌相提并论。这是因为辞赋虽然大致整齐,但是对句与对句间常有长短参差,还间有虚词,远不如诗句五言或七言那样划一。 诗句的 节奏点(2 4 6 )要平仄交替,而骈句在对偶的两个句中,节奏点尽量要平仄相反而已。 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蛟-电;孟学士—王将军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或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原-泽;旷-纡。虚词前面的字为节奏点平仄相对。 映/弁峰/之峻, 润/湿地/之清。 领字不算,我们再看峰----地;峻---清(最后一个字要平仄相对) 缭绕于/千山/之峰, 飘颻于/一野/之毯。 山—一野;绕--颻 ;峰—毯 云浮虚表/而卧, 玉在净空/将归。 表-----空 卧—归 我们选一段王勃《涧底寒松赋》 惟松/之植,於涧/之幽 平平平仄,平仄平平 寓天地兮/何日?沾雨露兮/几秋 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 见时革之/屡变,知态俗之/多浮 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紫叶/吟风,苍条/振雪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这段文字中,大家看一看,音节点上的字是不是平仄相对 以上的例子中我们知道了上下句各节奏点的字要平仄相对,但由于骈句阅读节奏多变,故在节奏点的平仄上不能生搬死套。 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有时需排除虚字看平仄,有时又要利用虚字的平仄来调和整句的平仄.至于一句之间平仄交替的问题,没有像诗句那样的严格的要求。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逢上林之卷雾,直章台之吐霞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尘半湿而街静,气全收而野华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蒲梢果下之龙骑,绣轴朱轮之犊车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锦则凤凰衔叶,绫则鸳鸯戴花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从以上的骈句中,延缓韵读的语气虚词之、而、则,无法做到平仄相对,基本达到了“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规范,大体和谐。对于这样的“相骈句”,我们只看按所对句的节奏点来对应即可。无论怎样划分,都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做到音义兼顾,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我们初学者,尽量做到节奏点上的字平仄相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