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凉难掩弦歌妙,又自诗人笔下来
对李东阳弦歌台榭中所录五言律诗的赏析 刘家斌
附原诗:
野堠东连鲁,荒城北带河。远山藏雨暗,老树得春多。
古邑今如此,贫民奈尔何?使舟停卫浒,想像古弦歌。
——明·李东阳
作者简介:
李东阳(1447-1516),明代诗人、书法家、文学家,字宾之,号西涯,湖南广陵人。幼习书法, 4岁能写径尺大字。英宗天顺八年(1464)进士,授编修,后任侍讲学士、东宫讲官。孝宗时任太常少卿,上书议时政得失,多有匡正,擢升礼部右待郎,入内阁专典诰,阁中疏草多出其手。弘治八年(1495),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累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与刘健、谢迁并称贤相,为朝廷重臣。死后谥文正。
注释:
野堠:古代野外标记里程的土坛。又:标记里程的土堆子。
奈尔何:拿你怎么样,对你有什么办法。
邑:城市,旧指县。
浒:本义:水边,指离水稍远的岸上平地。
弦歌: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
译文:
原野的土台子上的弦歌台榭东边连着鲁国即孔孟故乡,
京杭大运河直穿荒芜的武城县城向北奔流不息的流淌。
那远处山边乌云密布,天昏地暗,正是山雨欲来之时,
古老的树木历览沧桑,见证着兴亡盛衰,饱经风雨雪霜。
悠久的县城已破败到这种地步,贫苦的农民还能把弦歌台榭怎么样。
暂把行舟停靠在卫运河岸边,让我放飞驰骋想象的翅膀,
对弦歌台榭美轮美奂的盛景和文雅悦耳的弦歌之音仔细品赏。
赏析
这是明朝诗人李东阳,路过子游祠时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过武城怀古》,收在武城八景之一的弦歌台榭中,抒发了他对古弦歌台榭景仰和对此景荒凉的愤慨之情。
武城是小县,作者从京都而来路过此地,并有诗留于此地,可见弦歌台榭之景久负盛名,在全国的闻名度已经很高。
首联野堠东连鲁,荒城北带河。写出弦歌台榭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野是平原旷野,堠是土台子,弦歌台榭即是在平原旷野上离县城六七里地的地方建立起来的。他是在山东的西边,曾属山东省即鲁,故写东连鲁,离孔孟之乡曲阜不远。县城有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由南向北流去。城前用了个荒字,可见当时县城并不繁荣。
颔联远山藏雨暗,老树得春多。有书写得霜多。这联写景,选取的意象,富寓哲理,蕴含辩证法,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和情绪。写藏雨云暗,是说风雨现象蕴含着社会变化,时移景迁。老树得春多,老树古木历经沧桑,是历史的见证,饱经了风雨霜雪,社会变迁,铭刻了文化风景的盛衰,引人思考感慨。也引出了下联。
颈联古邑今如此,贫民奈尔何。县城已到了这样荒凉萧条的地步,官僚和富豪们自享其乐,不管政事生产和民生,一任弦歌台榭这文化盛景残破不堪,贫苦的农民又有什么法子可以挽救呢!这是议论,作者当看到这惨不忍赌的情景不得不发出愤怒的质问,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无奈!
尾联:使舟停卫浒,想像古弦歌。把舟停靠在卫运河岸边,登岸去拜谒子游祠,虽然眼前一派残破凌乱景象,但却凭想象沉思在当年弦歌台榭的繁华盛景和它美妙吸引人的声音之中。
通过弦歌台榭留下的这些诗词,我们可以看到此景的辉煌历史和深远的影响。这是我们县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潜在的文化古迹和闻名于世的景点,期待对它原貌的修复,让它再现当年的繁华壮观,为我们的文旅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
|